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女词人钱斐仲自幼秉承家教,工诗善画,尤擅长短句。除此之外,更是继李清照之后第二位有论词著作的女性,这是其值得注意之处。词论《雨花庵词话》直陈词坛得失,舒朗精到。本文拟从《雨花庵词话》入手来浅析这位女词人的词学主张。
关键词:钱斐仲;《雨花庵词话》;词学主张;“清”
钱斐仲,清道咸年间女词人,幼名钱十三,字斐仲,号参霞。《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钱载曾孙女,布政使钱宝甫女。浙江嘉兴人,有《雨华庵诗余》一卷,辑入《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附《词话》一卷。
对于钱费仲的词作,前人评价甚高。如清人张炳堃“餐霞夫人为南楼老人族裔……所为词幽抑怨断,恻侧动人,正如鸾音凤吹,缥缈天外,一扫闺襜绮艳”。况周颐“秀水钱餐霞费仲《雨花庵诗余》,轻清婉约,思致绝佳”。谭献“秀水女士钱餐霞《雨花庵诗余》,予借观,洗练婉约,得宋人流别,附词话亦殊朗诣”。上述论评,无论是“一扫闺襜绮艳”、还是“轻清婉约”,似乎都指向了钱斐仲词作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清”。其夫戚士元附于词话后的一段评价似可为此做另一个注脚:“孺人素性澹泊,不习铅华,历数十年如一日。”从上述众人的评述可以看出,“清”至少有与“绮艳”、“铅华”相对之意义。所谓的“清”,并非指向清淡枯寂一路,而是有着丰富多重的审美意义。只是上述众人中,对钱斐仲词风的评价多侧重在对《雨花庵诗余》的观览阅读上,而对于钱斐仲的《雨花庵词话》,似乎只是顺带一提。自然,具体的作品是反映一位词人词风词貌的重要基础,只是,作为比具体词作更具理论色彩的词论,似乎更能直接地说明一位词人的词学主张。
《雨花庵词话》最早的版本是同治七年戊辰刻本,附录于《雨花庵诗话》之后,另有《词学季刊》本与《词话丛编》本,两个版本在一些细节处略有不同而大体相类。
《雨花庵词话》共十二则,最能体现其“清”的词学追求的有以下几则,而每一则都体现了“清”这一丰富内涵的不同侧面。
《雨花庵词话》第三则:“乐笑翁词,清空一气,转折随手,不为调缚、丽不杂,淡不泛,斯为胜乎。余谈古人词,惟心折于张、姜两家而已。”张炎与姜夔两位词人,各自的词作都有着多方面的风貌,似不能用一语概论为单一的就是什么风格,如张炎不仅有婉约柔情的词作,在29岁那年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后也有不少向“辛派”词风靠近的作品。但“清空”一语似是两位词人都具有的特点。以往的柔情词,如周、柳,如秦观,往往大段铺叙和渲染,以极缠绵往复之至。但是由于过分就实,难免会生出烂熟软媚的弊端。白石的词却善于“提空”,善用虚字,无限哀感,都在虚处。至于张炎,在《词源》中尝云:“若能尽用虚字,句语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所以不管是张炎还是姜夔,词都有“清空”、“不质实”的一面。《雨花庵词话》第十一条,论及朱彝尊咏物词多故实而少清空:“吾乡朱竹垞先生自提其词曰‘不师黄九,不师秦七,依新声,玉田差近。’余窃以为未然。玉田词清高灵变,先生富于典籍,未免堆砌。咏物之作,尤觉故实多而旨趣少。”客观地说,朱彝尊的一些咏物词是存在这种弊病的。由此可以看出,钱斐仲“清”的词学主张内涵之一:“清空”。
《雨花庵词话》第五与第十则论及柳永:“柳词与曲,相去不能以寸……其为词无非舞馆魂迷,歌楼肠断,无一毫清气。”“柳七词中,美景良辰,风流怜惜等字,十调九见……”并毫不客气的评道:“张、柳齐名,冤哉。”曲的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俗”,与“雅”相对的“俗”。柳永有大量描写秦楼楚馆、男女恋情的词作,故而其“俗”也是毋庸置疑的。柳词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情感,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并非没有钱斐仲上述论断中的弊病,其中的确有为数不少的冶艳庸俗之作,如“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之类的词篇,就十足是一种“淫冶讴歌之曲”、“闺门淫亵之语”了。这样的词在钱斐仲看来,自然无法与姜、张一路雅词相提并论。由此可见钱餐霞“清”的词学主张内涵中,其次是“清雅”。
《雨花庵词话》最后一则论及厉鹗:“本朝词家,我推樊榭。佳叶虽不多,而清高精炼,自是能手。”明确提出厉颚词风的“清高”。在清人词中,厉鹗所作最以“幽隽”著称,钱斐仲所提的“清高”,显然是与樊榭词“林净藏烟,峰危限月”般的“清幽”分不开的。“高”即是高出尘世,远离尘嚣,所谓“高处不胜寒”。唯其高,故而幽寒;唯其幽寒,才能有“高”的审美意境。二者不可分割,相得益彰。所以钱斐仲词学主张的“清”的内涵中,不该少了“清高”或“清幽”。
《雨花庵词话》中的其余几则评论,如论及自明词以来的好立调名,“不徒迷人,亦以自迷”的弊病,以及“读词之法,心细如发”等读词之法,也颇为切中肯綮。而尤为可贵处正如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所论的那样:“钱餐霞这些论词之语,置之众多情人词话中,固不算是惊人之谈,但是以一女性而能在词艺上放胆而言,确是透出了女作家们开始在个性追求、自我表现方面大跨一步的信息的。”
参考文献:
[1]孙克强,杨传庆.清人词话[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3]杨海明.唐宋词史[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3]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关键词:钱斐仲;《雨花庵词话》;词学主张;“清”
钱斐仲,清道咸年间女词人,幼名钱十三,字斐仲,号参霞。《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钱载曾孙女,布政使钱宝甫女。浙江嘉兴人,有《雨华庵诗余》一卷,辑入《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附《词话》一卷。
对于钱费仲的词作,前人评价甚高。如清人张炳堃“餐霞夫人为南楼老人族裔……所为词幽抑怨断,恻侧动人,正如鸾音凤吹,缥缈天外,一扫闺襜绮艳”。况周颐“秀水钱餐霞费仲《雨花庵诗余》,轻清婉约,思致绝佳”。谭献“秀水女士钱餐霞《雨花庵诗余》,予借观,洗练婉约,得宋人流别,附词话亦殊朗诣”。上述论评,无论是“一扫闺襜绮艳”、还是“轻清婉约”,似乎都指向了钱斐仲词作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清”。其夫戚士元附于词话后的一段评价似可为此做另一个注脚:“孺人素性澹泊,不习铅华,历数十年如一日。”从上述众人的评述可以看出,“清”至少有与“绮艳”、“铅华”相对之意义。所谓的“清”,并非指向清淡枯寂一路,而是有着丰富多重的审美意义。只是上述众人中,对钱斐仲词风的评价多侧重在对《雨花庵诗余》的观览阅读上,而对于钱斐仲的《雨花庵词话》,似乎只是顺带一提。自然,具体的作品是反映一位词人词风词貌的重要基础,只是,作为比具体词作更具理论色彩的词论,似乎更能直接地说明一位词人的词学主张。
《雨花庵词话》最早的版本是同治七年戊辰刻本,附录于《雨花庵诗话》之后,另有《词学季刊》本与《词话丛编》本,两个版本在一些细节处略有不同而大体相类。
《雨花庵词话》共十二则,最能体现其“清”的词学追求的有以下几则,而每一则都体现了“清”这一丰富内涵的不同侧面。
《雨花庵词话》第三则:“乐笑翁词,清空一气,转折随手,不为调缚、丽不杂,淡不泛,斯为胜乎。余谈古人词,惟心折于张、姜两家而已。”张炎与姜夔两位词人,各自的词作都有着多方面的风貌,似不能用一语概论为单一的就是什么风格,如张炎不仅有婉约柔情的词作,在29岁那年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后也有不少向“辛派”词风靠近的作品。但“清空”一语似是两位词人都具有的特点。以往的柔情词,如周、柳,如秦观,往往大段铺叙和渲染,以极缠绵往复之至。但是由于过分就实,难免会生出烂熟软媚的弊端。白石的词却善于“提空”,善用虚字,无限哀感,都在虚处。至于张炎,在《词源》中尝云:“若能尽用虚字,句语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所以不管是张炎还是姜夔,词都有“清空”、“不质实”的一面。《雨花庵词话》第十一条,论及朱彝尊咏物词多故实而少清空:“吾乡朱竹垞先生自提其词曰‘不师黄九,不师秦七,依新声,玉田差近。’余窃以为未然。玉田词清高灵变,先生富于典籍,未免堆砌。咏物之作,尤觉故实多而旨趣少。”客观地说,朱彝尊的一些咏物词是存在这种弊病的。由此可以看出,钱斐仲“清”的词学主张内涵之一:“清空”。
《雨花庵词话》第五与第十则论及柳永:“柳词与曲,相去不能以寸……其为词无非舞馆魂迷,歌楼肠断,无一毫清气。”“柳七词中,美景良辰,风流怜惜等字,十调九见……”并毫不客气的评道:“张、柳齐名,冤哉。”曲的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俗”,与“雅”相对的“俗”。柳永有大量描写秦楼楚馆、男女恋情的词作,故而其“俗”也是毋庸置疑的。柳词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情感,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并非没有钱斐仲上述论断中的弊病,其中的确有为数不少的冶艳庸俗之作,如“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之类的词篇,就十足是一种“淫冶讴歌之曲”、“闺门淫亵之语”了。这样的词在钱斐仲看来,自然无法与姜、张一路雅词相提并论。由此可见钱餐霞“清”的词学主张内涵中,其次是“清雅”。
《雨花庵词话》最后一则论及厉鹗:“本朝词家,我推樊榭。佳叶虽不多,而清高精炼,自是能手。”明确提出厉颚词风的“清高”。在清人词中,厉鹗所作最以“幽隽”著称,钱斐仲所提的“清高”,显然是与樊榭词“林净藏烟,峰危限月”般的“清幽”分不开的。“高”即是高出尘世,远离尘嚣,所谓“高处不胜寒”。唯其高,故而幽寒;唯其幽寒,才能有“高”的审美意境。二者不可分割,相得益彰。所以钱斐仲词学主张的“清”的内涵中,不该少了“清高”或“清幽”。
《雨花庵词话》中的其余几则评论,如论及自明词以来的好立调名,“不徒迷人,亦以自迷”的弊病,以及“读词之法,心细如发”等读词之法,也颇为切中肯綮。而尤为可贵处正如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所论的那样:“钱餐霞这些论词之语,置之众多情人词话中,固不算是惊人之谈,但是以一女性而能在词艺上放胆而言,确是透出了女作家们开始在个性追求、自我表现方面大跨一步的信息的。”
参考文献:
[1]孙克强,杨传庆.清人词话[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3]杨海明.唐宋词史[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3]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