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变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国家体委多次就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国务院和原国家体委相继在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针。
1.1我国竞技体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转变
我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会议决策、方针政策等为标志。如1984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把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普及与提高”的政策方针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势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1987年全国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原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我国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体育理论界就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体育内部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袁伟民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问题。以上这些方针决策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经开始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1.2我国竞技体育战略转变有内部推动力
我国当代体育运动与政治、社会有着广泛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的变革必然要实现包含体育事业在内的同步改革,即体育必须参与社会的改革。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几次大调整,都直接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动有关。中国体育三次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调整,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改革开放国策确立之初,一方面,国家急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不可能支持所有体育事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于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与转变而形成的,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大大下降,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体育发展投入不足的状况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善。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促进《奥运争光计划》实施的同时,大力推动全面健身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群众体育的促进、协调与指导,提高国民素质成为时代所趋。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步步深化,而“可持续发展特别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于是,中国体育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体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是体育发展战略发生调整的内因和根据。建国50多年来,中国体育一直在顽强的躁动中谋求自身的发展。20世纪后期的中国体育,是在两股时代潮流的汇合点上求生存、求發展的:第一股潮流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经济体制不可遏止的变革。第二股潮流是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它自身躁动着的改革倾向。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迁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体育自身改革发展需要而为的。20世纪的中国体育在致力于改革的20多年中,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开始为体育改革的酝酿阶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标志着改革第二阶段的开始,是体育改革的摸索阶段;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的意见》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是体育改 革的深化阶段。1998年原国家体委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快行道。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出色地办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并抓住机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从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这标志着中国体育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
2.1平均发展的理论研究
针对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大推动理论、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和分散地域一体化理论等,其中以大推动理论为典型理论。大推动理论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丹提出来的一种均衡发展理论。大推动理论指的是对国民经济的几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衡增长,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强调投资与增长的部门间均衡,认为只有部门或产业间均衡发展,才能推动国家和经济整体发展。
在我国建国初期,体育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底子薄,举国体制的确立改变了这一现状,它依据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挥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集中领导,汇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在国际各类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区域体育发展在举国体制的目标下,体现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承担实现区域体育发展目标的任务。但改革开放后,与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强势相比较,各区域的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其他体育领域发展严重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这一格局已成为当务之急。由此可知,大推动均衡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了计划的作用,却忽视了发挥市场的自组织作用,使体育事业发展并不能达到均衡的预期。
2.2不平均发展的理论研究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目标,把大量资源和要素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为了对这一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以二元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其中以增长极理论为代表,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相反,它将首先出现在某些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如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资源富集地等。
根据这一理论,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体育发展也应采用的“效率优先”原则,或许这将是一定阶段内我国区域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区域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其进一步的发展都有赖于区域差距的缩小。在区域体育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要关注到不同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效率。在强调效率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努力体现公平。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正是一个由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循环上升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国家体委多次就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国务院和原国家体委相继在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针。
1.1我国竞技体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转变
我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会议决策、方针政策等为标志。如1984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把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普及与提高”的政策方针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势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1987年全国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原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我国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体育理论界就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体育内部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袁伟民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问题。以上这些方针决策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经开始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1.2我国竞技体育战略转变有内部推动力
我国当代体育运动与政治、社会有着广泛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的变革必然要实现包含体育事业在内的同步改革,即体育必须参与社会的改革。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几次大调整,都直接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动有关。中国体育三次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调整,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改革开放国策确立之初,一方面,国家急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不可能支持所有体育事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于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与转变而形成的,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大大下降,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体育发展投入不足的状况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善。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促进《奥运争光计划》实施的同时,大力推动全面健身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群众体育的促进、协调与指导,提高国民素质成为时代所趋。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步步深化,而“可持续发展特别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于是,中国体育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体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是体育发展战略发生调整的内因和根据。建国50多年来,中国体育一直在顽强的躁动中谋求自身的发展。20世纪后期的中国体育,是在两股时代潮流的汇合点上求生存、求發展的:第一股潮流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经济体制不可遏止的变革。第二股潮流是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它自身躁动着的改革倾向。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迁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体育自身改革发展需要而为的。20世纪的中国体育在致力于改革的20多年中,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开始为体育改革的酝酿阶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标志着改革第二阶段的开始,是体育改革的摸索阶段;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的意见》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是体育改 革的深化阶段。1998年原国家体委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中国体育改革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快行道。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出色地办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并抓住机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从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这标志着中国体育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
2.1平均发展的理论研究
针对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大推动理论、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和分散地域一体化理论等,其中以大推动理论为典型理论。大推动理论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丹提出来的一种均衡发展理论。大推动理论指的是对国民经济的几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衡增长,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强调投资与增长的部门间均衡,认为只有部门或产业间均衡发展,才能推动国家和经济整体发展。
在我国建国初期,体育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底子薄,举国体制的确立改变了这一现状,它依据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挥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集中领导,汇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在国际各类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区域体育发展在举国体制的目标下,体现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承担实现区域体育发展目标的任务。但改革开放后,与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强势相比较,各区域的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其他体育领域发展严重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这一格局已成为当务之急。由此可知,大推动均衡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了计划的作用,却忽视了发挥市场的自组织作用,使体育事业发展并不能达到均衡的预期。
2.2不平均发展的理论研究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目标,把大量资源和要素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为了对这一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以二元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其中以增长极理论为代表,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相反,它将首先出现在某些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如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资源富集地等。
根据这一理论,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体育发展也应采用的“效率优先”原则,或许这将是一定阶段内我国区域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区域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其进一步的发展都有赖于区域差距的缩小。在区域体育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要关注到不同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效率。在强调效率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努力体现公平。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正是一个由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循环上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