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岁月流金。很久没有联系郑德荣先生了,惊闻93岁高龄的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專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先生在5月3日驾鹤仙去,十分震惊。回想起和先生的相识、几次往来,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睿智大气、他言行高尚的品质,一幕幕浮现眼前。
按照师门讲,我不是郑先生的本科学生,无缘当他的硕士研究生,更别提能够成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了。在1980-1984年间,我在四平师院历史专业读书时,因为学的是历史专业,所以知晓东北师大郑德荣先生学识渊博、专著论文硕果累累,“著名党史学家”可谓如雷贯耳!
郑先生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四平师院的客座教授,因为先生的学识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是当时的中共党史方面的专家,能够编写《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的教授绝不是一般水平的教授。所以,我们四平师范学院要专门请名师郑德荣教授来为我们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做专题学术报告。这才使我有幸目睹了先生的风采,聆听了先生的教诲。
郑先生为四平师范学院讲学、作大型学术报告,基本是一年要来一、两次。清楚地记得,老师通知第二天上午串课,在大阶梯教室将有郑德荣教授的学术报告,并附带着叮嘱我们:“机会难得,你们可以先看看他的专著,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面对面地提问交流。”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我们都非常振奋。次日,大教室挤满了学生,不分年级,好像还有其它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很多老师也都赶去听他的报告,甚至是一些专家,包括李乃庚、王松龄这样的老先生,还有年轻的老师,有的说是他的学生。郑先生衣着朴素,是一件深色的西装,没有一点特殊,只是他宽宽的额头、睿智的眼睛,使我印象深刻。偌大的阶梯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专注地听着他的关于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解读和理论阐释。
看到他那国字脸、自然的手势,听着他的逻辑思辨、智慧流淌,不觉心生敬意,他的头脑里要装多少历史史实啊?他的心怀里要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啊?他生动的语言,讲出了中国革命曲折与艰辛的成功与辉煌,讲明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与智慧、坚定与不屈、顽强与拼搏!另一次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题报告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史料论证了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源流,并阐述自己的研究观点,每一论说,都无不体现出他的治学严谨、公正无私、对党忠诚、对历史负责的治学态度与学者风范。记得这次的学术报告结束后,掌声响了很长时间。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一个夏日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因为庆祝建党70周年的一次全国党史学术研讨会将在省委党校召开,因为我敬仰的郑德荣教授将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我在党校的多媒体教室里,再次见到了先生。会上,我专心地听先生的主题发言,其实应该说是学术报告,我不但认真地记录着,还录了音,便于后来查询。在间休时,我赶紧到台前,向先生问候,迫不及待地听先生的思辨,我纠结的心豁然开朗。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名师专家之境界吧!先生又指点我要我看几本这方面的书籍,并且强调,无论是何时何地,史家一定要根据历史背景来评判历史人物。这句至理名言,一直成为我读史、认知、做事、为人的一条座右铭。
还是在一次全省党史研究会上,我有幸再次聆听了先生的学术发言,先生在通篇演讲中,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阐释既系统又精要。他从古田会议到遵义会议,从长征的历史背景到长征的伟大意义,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到文艺的“双百”方针,从井冈山斗争到土地改革运动……对毛泽东的思想,从新民主主义论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再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理想信念之坚定不移……我从历史的角度、从时空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他的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我后来参与编写《毛泽东思想研究事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都源于郑德荣先生,源于他的博学多识、功底深厚、说理透彻、逻辑清晰、史实可信。这一切,都源于对先生的敬佩和尊重!
在学术会议上,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声音不急不缓,侃侃而谈,更不傲气示人,也不居大家名家而自傲贬他。平和的人才有力量。休息时,大家围绕着先生询问探讨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他耐心地一一作答,似涓涓细流、若淡淡春风,这是思想的力量使然。那场面,令我至今回想,仍在敬佩之余感怀他的品德高尚、他的德艺双馨。
看到他的儒雅与宁静,我打消了约稿的顾虑。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十分忐忑地来到他的跟前,截住他交流的话题,提出了我的请求:“郑老师,我就是党校的,想请您为我们《吉林党校报》撰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今天您讲话的主题思想,整理成文。我知道您很忙很忙,但作为吉林省党校系统的机关报,我期待您的大作、您对毛泽东思想的深论在我们这个阵地得以刊发,这一定能够对全省党员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一定非凡。”听到我的介绍,郑先生没有犹豫,即刻答应了我的约稿。
我心生感动,与他进一步沟通,马上提出取稿时间,并询问可否到东北师大他的办公室取稿。他却说:“看出来你也工作忙,不用跑去取,就用邮箱传就行,这样你还省时省力。”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党史专家、名家,不但没有架子,不但不讲排场,而且百忙之中应约赐稿,还替我们年轻人着想,顿时,一股暖流仿佛融进了我的血液里,缓缓流淌的是郑老那种为人师表、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情怀,不,是他的精神、品格。
10年前,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一次党史年会上,80多岁的郑德荣先生端坐在主席台中央,厚重沉稳,精神矍铄,他智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逻辑的思辨、闪光的思想,令我至今历历在目!他没有一丝的老态,没有一点的迟钝,郑老,还是原来的那个学理深厚、思维缜密、语言流畅、通古贯今的先生。
惊闻先生离去,还是惊讶,惊讶很久没有联系,惊讶他的耄耋之年驾鹤西去,惊讶一个忠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史大师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追随着他和他们的足迹……遗憾,为什么这么久没有问候先生的近况,哪怕是一个电话;遗憾,怎么能够在忙碌的事务中忽视了对心中楷模郑老的追寻,哪怕是一次探望;遗憾,多少年没有再见郑老,哪怕是一次和先生几分钟的交流学习;遗憾,最后的最后,没有瞻仰先生的音容笑貌,没能送别先生。太多的遗憾,成为怀念的永恒吧!(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慕名聆听教诲
按照师门讲,我不是郑先生的本科学生,无缘当他的硕士研究生,更别提能够成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了。在1980-1984年间,我在四平师院历史专业读书时,因为学的是历史专业,所以知晓东北师大郑德荣先生学识渊博、专著论文硕果累累,“著名党史学家”可谓如雷贯耳!
郑先生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四平师院的客座教授,因为先生的学识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是当时的中共党史方面的专家,能够编写《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的教授绝不是一般水平的教授。所以,我们四平师范学院要专门请名师郑德荣教授来为我们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做专题学术报告。这才使我有幸目睹了先生的风采,聆听了先生的教诲。
郑先生为四平师范学院讲学、作大型学术报告,基本是一年要来一、两次。清楚地记得,老师通知第二天上午串课,在大阶梯教室将有郑德荣教授的学术报告,并附带着叮嘱我们:“机会难得,你们可以先看看他的专著,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面对面地提问交流。”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我们都非常振奋。次日,大教室挤满了学生,不分年级,好像还有其它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很多老师也都赶去听他的报告,甚至是一些专家,包括李乃庚、王松龄这样的老先生,还有年轻的老师,有的说是他的学生。郑先生衣着朴素,是一件深色的西装,没有一点特殊,只是他宽宽的额头、睿智的眼睛,使我印象深刻。偌大的阶梯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专注地听着他的关于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解读和理论阐释。
看到他那国字脸、自然的手势,听着他的逻辑思辨、智慧流淌,不觉心生敬意,他的头脑里要装多少历史史实啊?他的心怀里要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啊?他生动的语言,讲出了中国革命曲折与艰辛的成功与辉煌,讲明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与智慧、坚定与不屈、顽强与拼搏!另一次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题报告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史料论证了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源流,并阐述自己的研究观点,每一论说,都无不体现出他的治学严谨、公正无私、对党忠诚、对历史负责的治学态度与学者风范。记得这次的学术报告结束后,掌声响了很长时间。
恩师学人楷模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一个夏日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因为庆祝建党70周年的一次全国党史学术研讨会将在省委党校召开,因为我敬仰的郑德荣教授将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我在党校的多媒体教室里,再次见到了先生。会上,我专心地听先生的主题发言,其实应该说是学术报告,我不但认真地记录着,还录了音,便于后来查询。在间休时,我赶紧到台前,向先生问候,迫不及待地听先生的思辨,我纠结的心豁然开朗。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名师专家之境界吧!先生又指点我要我看几本这方面的书籍,并且强调,无论是何时何地,史家一定要根据历史背景来评判历史人物。这句至理名言,一直成为我读史、认知、做事、为人的一条座右铭。
还是在一次全省党史研究会上,我有幸再次聆听了先生的学术发言,先生在通篇演讲中,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阐释既系统又精要。他从古田会议到遵义会议,从长征的历史背景到长征的伟大意义,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到文艺的“双百”方针,从井冈山斗争到土地改革运动……对毛泽东的思想,从新民主主义论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再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理想信念之坚定不移……我从历史的角度、从时空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他的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我后来参与编写《毛泽东思想研究事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都源于郑德荣先生,源于他的博学多识、功底深厚、说理透彻、逻辑清晰、史实可信。这一切,都源于对先生的敬佩和尊重!
在学术会议上,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声音不急不缓,侃侃而谈,更不傲气示人,也不居大家名家而自傲贬他。平和的人才有力量。休息时,大家围绕着先生询问探讨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他耐心地一一作答,似涓涓细流、若淡淡春风,这是思想的力量使然。那场面,令我至今回想,仍在敬佩之余感怀他的品德高尚、他的德艺双馨。
看到他的儒雅与宁静,我打消了约稿的顾虑。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十分忐忑地来到他的跟前,截住他交流的话题,提出了我的请求:“郑老师,我就是党校的,想请您为我们《吉林党校报》撰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今天您讲话的主题思想,整理成文。我知道您很忙很忙,但作为吉林省党校系统的机关报,我期待您的大作、您对毛泽东思想的深论在我们这个阵地得以刊发,这一定能够对全省党员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一定非凡。”听到我的介绍,郑先生没有犹豫,即刻答应了我的约稿。
我心生感动,与他进一步沟通,马上提出取稿时间,并询问可否到东北师大他的办公室取稿。他却说:“看出来你也工作忙,不用跑去取,就用邮箱传就行,这样你还省时省力。”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党史专家、名家,不但没有架子,不但不讲排场,而且百忙之中应约赐稿,还替我们年轻人着想,顿时,一股暖流仿佛融进了我的血液里,缓缓流淌的是郑老那种为人师表、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情怀,不,是他的精神、品格。
祝愿一路走好
10年前,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一次党史年会上,80多岁的郑德荣先生端坐在主席台中央,厚重沉稳,精神矍铄,他智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逻辑的思辨、闪光的思想,令我至今历历在目!他没有一丝的老态,没有一点的迟钝,郑老,还是原来的那个学理深厚、思维缜密、语言流畅、通古贯今的先生。
惊闻先生离去,还是惊讶,惊讶很久没有联系,惊讶他的耄耋之年驾鹤西去,惊讶一个忠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史大师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追随着他和他们的足迹……遗憾,为什么这么久没有问候先生的近况,哪怕是一个电话;遗憾,怎么能够在忙碌的事务中忽视了对心中楷模郑老的追寻,哪怕是一次探望;遗憾,多少年没有再见郑老,哪怕是一次和先生几分钟的交流学习;遗憾,最后的最后,没有瞻仰先生的音容笑貌,没能送别先生。太多的遗憾,成为怀念的永恒吧!(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