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档手稿里的抗日风云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t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地道战》风靡一时、家喻户晓,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提起地道战,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冀中抗日战神”吕正操。
  吕正操,1905年1月4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1922 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张学良副官和秘书、东北军团长。1926年随张学良的第三、第四方面军到北平后,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作为一名军人和一代抗日名将,吕正操的成名之地是冀中平原,他率领冀中军民在敌后抗日斗争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平原游击战法,为我党建立冀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平原作战》《敌后武工队》等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抗战斗争的最好注解。
  现河北省档案馆珍藏着由当时冀中司令员吕正操亲笔撰写的一篇军事手稿——《平原游击战的几点经验》,这是一份研究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我军战略、战术等重要军事思想的档案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极其珍贵。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这泛黄的手稿,重新回味70多年前冀中平原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冀中地区地处河北省的中部,因其地处平、津、石(家庄)、保(定)四大城市之间,为平津、平汉、津浦、石德(1940 年修通)四条铁路环绕,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同时,冀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号称“华北粮仓”,是华北地区最为富庶的地方。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同年9 月,日军占领保定,接着又攻占沧州、石家庄等地。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冀中境内的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皆沦于敌手。为了适应即将出现的全面抗战形势,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决定,以中共平汉线省委为基础,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平汉线北部铁路两侧党的组织,积蓄斗争力量;同时,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在国民党第53 军130 师691 团(原属东北军)任团长的吕正操(共产党员),待机留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10月,吕正操在晋县小樵镇改编部队,脱离国民党部,成立人民自卫军,举起冀中抗战义旗。不久,人民抗日自卫军被纳入晋察冀军区领导,吕正操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员、第三纵队司令员、冀中公署主任。冀中根据地的创建由此开始,这是中共在平原地区的第一个根据地。
  处于平、津、保腹地的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像一把利剑插进日军心脏,成为敌人的心腹大患,严重威胁着敌人在华北的战略要点——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大城市的统治。抗日期间,日本对冀中根据地先后发动了“扫荡”、“蚕食”、“清剿”等行动,施行了臭名昭著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严重破坏了我抗日军民的抗日活动。冀中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环境最残酷,情况最复杂,斗争最尖锐的地区之一。同时,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缺少天然屏障,是一块名副其实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全冀中不仅没有一处山地,就连可以称作丘陵的高地都没有,敌人的坦克、汽车可以长驱直入,通行无阻,对我抗日军民的活动极为不利。因此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比起山岳地区就更为艰难,这对于在冀中领导军民抗日的吕正操而言,无疑是一个新课题,同时又是一个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1937 年12 月下旬,晋察冀军区召开政工会议,专题讨论了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的问题。聂荣臻司令员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讲到:“开展敌后战争,老靠山是不行的,首先要靠人民群众,只要有了人民群众,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都可以牢牢地站住脚”。聂司令员的讲话,使大家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吕正操在会上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冀中区地处平津保三角地带,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较之在山区,虽然有一些不利的地形条件,但这里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好,又有山区根据地作依托。日军兵力不足,只有固守大城市和沿铁路线上的城镇,而各乡村和铁路线以外地区都处在我军手中。只要我们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一定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这样,以吕正操为首的冀中部队,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冀中人民,克服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在千里大平原上燃起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焰。
  应该说,举世瞩目的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是吕正操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他率领根据地人民,在游击战争实践中,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交通战、破路填沟、拆城等平原游击战法,运用“三速”(速战、速决、速转移)、远程奔袭、“院落战”、“化装袭击”、“里应外合拿碉堡”等游击战术,将地形平坦的平原改造成冀中子弟兵攻守自如的游击战场,让包括岗村宁次在内的那些在当时手握先进武器装备、熟谙西方军事理论的日本“名将”们,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筹莫展。1941 年 5 月 4 日,毛泽东亲自为冀中部队题词,称赞冀中军区部队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冀中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平原游击战争,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斗争方式:
  一是改造平原地形,同日军展开交通战。具体作法: 破城、拆楼,挖沟、毁路,目的是使敌军难于在侵占的县城和市镇立足固守,使敌军的机械化部队(如:坦克、装甲车、汽车、重炮)在我根据地内寸步难行。1938 年,吕正操率部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口气拆毁了二十四座县城的城墙;1940 年 8 月至 1941 年 1 月的“百团大战”,吕正操率冀中主力半年间破毁公路、铁路两千多华里,歼敌五千余人,使日寇封锁冀中的点线政策遭到沉重打击。
  二是创造性地开展地道战。冀中地区党政领导,总结“隐蔽洞”的经验,把“隐蔽洞”逐步发展为能攻能守的“地道”,并与麻雀战、地雷战配合起来,成为地方游击队、民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最有效的对敌斗争形式,它对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冀中军民的一项伟大创造。
  三是利用平原水网苇塘隐蔽,与敌作战。吕正操率领的冀中军民充分利用了冀中平原第九军分区白洋淀和第十军分区大苇塘两大片水网地区水路纵横交错、便于隐蔽的特点,先后建立了水上抗日游击队(即著名的“雁翎队”),创造了水上游击战术,在战斗中日军的多艘船艇被击沉炸毁,成百上千的敌人葬身鱼腹。
  吕正操不仅擅长指挥作战、巧计杀敌,而且更善于及时总结战斗经验教训,把实战中摸索到的宝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于指导今后的战争实践。1938 年 11 月至 1941 年 10月,吕正操根据冀中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的实践,写出了一系列论述平原游击战争战略战术问题的文章,比如,珍藏于河北省档案馆、写于1941年10月20日《平原游击战的几点经验》手稿,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吕正操详细就平原游击战争的形势与局面,武装斗争的组织与领导,作战指导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详实分析,对冀中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作了初步总结,丰富和发展了中共敌后游击战争的军事理论。他认为,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应该和全国抗战战略总方针是一致的,是长期的、持久的战略方针;游击战争是依靠群众的大众战、民兵战,群众是最有力量,而且也是最可靠力量,没有群众,就没有游击战争;只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万众一心一致抗日,才能够支持平原游击战,才能够克服困难,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在谈到战术问题时,吕正操指出:平原抗日作战基本是游击战,但必须向运动战发展;交通斗争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主要斗争形式,谁要忽视交通战,在斗争中,必然会自食其果。
  吕正操的平原游击战的思想及其战术原则,是吕正操及其战友们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吕正操个人心血的结晶。他把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基本原理在新的形势下,灵活地运用于平原地区,创造性地总结、概括出了平原游击战的新理论,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对平原游击战理论的探讨做出了重大贡献,鼓舞了当时人们坚持平原地区敌后抗战的斗志,坚定了人们必胜的信念,使游击战从山地迅速扩大到了广大平原地区,由此,使抗日的战场更加广阔,范围也愈加广泛。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省档案局)
其他文献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息。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
对于一个并不怎么了解香港的人,这本书大概不能算很好懂。相比起来,林夕的《我所爱的香港》看来要浅白得多。  还没有看林奕华的书之前,读到过关于他的零星的访谈,印象深刻于此人直言,尖锐到可怕。然而,也可以说这样的人正是属于比较可爱的那一种。至少应该庆幸在众人皆醉之时总有一些人保持着清醒和理性,看待这世界,不粉饰,不抹杀。  没有真诚,反省就变成了辩解,智慧就变成了狡猾。这一本站在香港人的角度得来的反省
作者简介:顾伟(1994.9-),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大学专业)。在《意林》主办的“寻找张爱玲全国征文大赛”获“全国十强”,作品散见《扬子晚报》、《泉州晚报》、《上海文学》、《安徽文学》等报刊。  她的生命犹如一件旗袍,沾满了五颜六色的陈迹,在那75年的时光里,她始终活得真实。张爱玲一生底蕴总是苍凉的。少时读她,大多通过《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去年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聂华苓老师的。在此之前,因为我不上网,几乎每隔半个月,她就要从美国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近况。  那天晚上我把信发出去后,有点儿忐忑不安的,心想鼠标只是那么轻轻一点,信就会长着翅膀翻山越海吗?  清晨起来,我奔向电脑,查看是否有回音。天啊,信箱里果然有聂华苓老师的回信!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也终于用网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是那个不可超越的一部巨作,塑造了大大小小几百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不得不惊叹于曹雪芹的智慧。其中丫鬟司棋虽出场不多,但每次出现总会让人想要去了解她。她的身上有着少见的痴情和刚烈,但她的爱情注定葬送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成为悲剧。  关键词:司棋;痴情;刚烈;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上世纪90年代初,李阳创办的疯狂英语与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一同崛起,被年轻人视为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乃至改写个人命运的途径。二十多年过去了,新东方在全球已有上千家学习中心,市值超百亿美元。年近五十岁的李阳却仍重复着当年的模式,游走于全国各地,亲身上阵收揽信徒。/时代在改变,而自视引领潮水方向的李陽却很少改变自己,并屡次陷入舆论漩涡。2011年,他因家暴事件饱受争议,如今,他在公开演讲中依然宣称“家里打一
Good morning, Life—and all  Things glad and beautiful.  My pockets nothing hold,  But he that owns the gold,  The Sun, is my great friend—  His spending has no end.  Hail to the morning sky,  Which br
每所学校都有它的历史,而矗立在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就像一面镜子,岁月是最高明的设计师,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和反映着学校每一个时期的审美追求,不同时期的建筑屹立在校园中,代表着那个时代建筑的精粹和沉淀,凝聚着那个时代里校园知识精英和莘莘学子们的精神和气质。“一幢建筑一个故事”,每幢老建筑里,都有传奇的名人、老故事和岁月沉淀的厚重历史。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大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诉说着过往的点
摘 要:孙少安,平凡的世界里的一位不平凡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依然可以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谁说庄稼人就必然是平凡的人。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村里的生产队长,过着大众眼中的平凡生活,身上却散发着不平凡的光。他的这种平凡的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些平凡世界里的人所崇敬的,向往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作家六六的作品现实而具有批判精神,一向都很对我的口味。一部《蜗居》让我们对大都市里的房奴生活感同身受,2012年的《心术》,则让我对从小就惧怕的医生和护士有了全新的认识。仅仅就这两部剧,让我对六六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愿意为六六喝彩。用《心术》里男主人公霍思邈的话来说,即是:此处有掌声。  霍思邈一般是在别人说了境界很高或很有道理的话之后,带着油腔滑调的口吻戏谑一句:“此处有掌声。”其实,他是个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