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瞬息万变,思维方式更迭换代,教师只有积极学习大数据思维,才能推动云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研究从教师提升教学素养层面展开实践,通过引入任务明确、正反馈及时、激励可视化、社群社交聚合的“游戏化”机制,借助易操作的APP端来解决大班课教学痛点,化解通识选修大班课学生多过程性评价难度大、学时少、通识理念传播受限、组织松散、课堂沉闷、考核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把课堂打造成一款集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少年感”和“获得感”,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动性。为外语类通识选修课提供一种云教学参考和知识供给的思路。
[关键词]通识选修;大班课;云教学;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27-03
一、通识教育在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及顶层设计
当前少子化趋势、“互联网+”多样态教育、科技公司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服务、学历大众化、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等都将成为高校生存面临的挑战。因此发挥高校的平台优势、人文精神优势、互动优势来培养学生人之为人的核心素养——感性、感动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当务之急应尽早明确通识教育在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及顶层设计。以下是笔者结合郑州商学院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一些思考。
(一)郑州商学院通识教育的定位
郑州商学院作为民办应用型高校与国家“双一流”大学,其与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通识教育的侧重点也应不同。郑州商学院扎根巩义,立足郑州,围绕“商科+”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其通识教育在注重自然科学、艺术素养的同时,应结合巩义当地特色的文化、社会、产业资源,着重培养全面了解巩义社会民生、发展动向的“巩义通”和具有商业精神、商业贯通思维,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一线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文明礼仪的高素质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
(二)郑州商学院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
与美国更多关注通识教育不同,我国高校仍以培养某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定位,但已经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结合郑州商学院的办学特色,立足民办高校的办学现实,笔者认为该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通识教育。
1.以校园文化为引领、社会实践为抓手的商业精神熏陶
创办人王广亚博士以“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为校训,践行“人生少年重学习,青年重修养,壮年讲功力,老年讲境界”的终身学习观,提倡“吃苦、吃亏、吃气”的“和”修为,弘扬“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办学精神,营造“玉羊踏青”这样“三步一景、五步一楹联”的恬静意境。这些散发着独特气质的校园文化是对巩义豫商翘楚康百万的“留余”精神(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宝贵资源。此外学校建立了三维动态捕捉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3D旅游仿真实验室等各类专业实验室,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商务外语实验中心、商业艺术实验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信息与机电工程实验中心等实验中心,还建有众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应用类商业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以团学活动为主线的立德树人教育
书香校园、劳动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学术论坛等活动,使民办高校的輔导员有更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和平台,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活动推动所有力所能及的微改变,给予学生感悟生命感悟真谛的本领,用幽默、随和、平易近人、平等、有趣的样子投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教育,为学生创造“诗和远方”的生活智慧及美好的生命体验。
3.以通识选修课为重点的宽口径多元跨界创新思维培养
学校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通识选修课,重点进行富有办学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探索通专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挖掘专业知识之上的跨学科应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突出人文科学精神(自由精神)之下的商业精神。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各领域进行广泛涉猎,既能在“诗和远方”中回归纯粹的少年感,又能在“应用型课程设计”的宏观指导下体验知识的“获得感”。
二、外语类课程的内在要求与通识选修课组织形式的矛盾与痛点
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人才,开设外语类通识选修课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外语语言类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多说多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互动,而不仅仅是聆听者。外语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工具,小班教学、学时充足、重复训练、熟能生巧,才能把知识内化,成为学生自己活用的语言能力。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现状,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往往出现学时少、大班授课的情况,这种极端对立的矛盾成为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的痛点。
戴磊磊在《德语通选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通选课的分析》一文中谈到大班选修课面临的问题有:一是选修课课时不足。语言学习是一个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过程,小语种通识选修课,一周2课时的课时量对于完成德语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显得不足。二是选修人数太多。120人的大班对于小语种的教学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语音教学来讲,教师或是外语音频的音质清晰度在一个开阔的大教室里往往大打折扣,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无法听清。此外,因人数多,教师无法纠正每一位学生的发音,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发音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三是人数众多也给课堂的互动带来了困难,无法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与情绪调动,导致很多课堂活动很难开展。
三、以“蓝墨”等APP为载体构建的“游戏化”大班课云教学
笔者通过借助蓝墨云班课等APP开展各类教学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探索“游戏化”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用户黏性,多场景提高日语自主学习的吸引力,使传统日语通识选修大班课有较好的教学提升和突破,学生通过游戏化课堂体验了“少年感”(纯粹的文化体验和思想碰撞)和“获得感”(语言技能层面和思维学习能力层面)。 (一)云班课问卷投票模块
该模块可帮助教师进行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课程的建议。在开课之初,笔者精心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选课目的、预期学习效果、喜欢的课堂环节等,以便有针对性的备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模块
教师可发布当节课的语音跟读练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在相应模块上传自己的跟读音频,互相听评点赞,可形成争优争先的良好学风;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讨论模块给予改正建议,克服了大班课中学生语言练习机会缺失的问题。
(三)头脑风暴模块
教师结合课堂知识提出一些创造性且有趣的研讨话题,学生课下思考后在手机端做答。头脑风暴为教师打开了一扇了解学生思想的窗户,学生也可以更自由地自我表达,发表见解。比如在讲解日本电影的环节,发起对《》的影评鉴赏活动,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加深了对日本电影特点的掌握,也对影片主题理解得更加深刻。
(四)分小组模块
教师可自行设定分组规则,学生自主加入。比如在讲解日本动漫文化的环节,通过投票选出十部得票数最高的动漫作为分组依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加入兴趣组,教师通过开展课下小组讨论和课上“动漫发表”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PPT整合总结的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团队研习发表结束后上传作品共享,教师进行分组点评,奖励经验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发挥自身的特长,深入挖掘兴趣点,共享自己的作品为其他同学提供多元化学习的机会。
(五)测试模块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提前设置电子考卷,进行轻便灵活的课堂测试,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如笔者每月在云班课进行月考,设置考试时间为5-10分钟,考试内容为最近几周的知识点,上百学生在测试结束提交试卷的瞬间便可得到考试成绩和正确答案及答案解析;教师在手机端能轻松看到考试成绩的分析报告,知曉每道题的正确率,每名学生的答卷时长,这种及时反馈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六)作业模块
通识选修课学生人数多,作业批改任务重,通过云班课,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批改,学生无反馈的被动局面。学生在手机端可上传自己的图片音频等作业,也可以查看他人作业,开展作业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七)资源模块
教师把最新最前沿的新鲜知识实时上传更新,学生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在教室学习,而可以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大大拓宽了知识供给的渠道。
关于通识选修课的“游戏化”,笔者认为可以灵活运用学生中流行的各类APP,比如使用“配音秀”APP进行日语动漫或者日剧的配音实践,“全民K歌”APP进行日语歌曲的演唱表演(通过课堂教授学生中传唱度极高的《告白气球》《我怀念的》等汉语流行音乐日语版帮助学生巩固日语假名知识),还有微信朋友圈的“每日日语心情发表”等,这些游戏的过程都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训练语音语调、丰富日语词汇、熟练日语输入法。云班课在课下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课堂上的游戏化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把日语基础知识和流行游戏创造性地结合到一起。比如,风靡一时的“谁是卧底”游戏,笔者抓住卧底游戏——“真假难辨”的精神实质,巧妙地用相似的日语假名替换原本的汉语“近义词”,学生通过思考和描述假名这一游戏过程,寻找同伴猜测卧底,实现对假名的认知和近似假名的辨析。“真人象棋大战”模拟日本象棋的行棋规则,带领学生认识日本象棋的角色和行棋规则。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课堂的黏性,更可借鉴支付宝“蚂蚁森林”收集树种标志的模式,给学生发放各种电子勋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民办应用型高校技术革新背景下通识选修课的改革方向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课程体系内涵。高度重视通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以及评价体制机制。二是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个牛鼻子。依据办学总体定位,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打造金课。如郑州商学院扎根巩义,深入挖掘豫商文化和杜诗研究。三是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突出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超星尔雅等优质公开课资源,丰富课程品类;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开拓课下学习、互动和学情反馈;思考互联网用户黏性强、正反馈及时、激励排名可视化、社交社群聚合的游戏特性,将其灵活运用,增强通识选修课的趣味性,使大班课的通识选修课也能成为学生乐见的一款极具“少年感”和“获得感”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有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4(1):59-64.
[2] 朱永君,马凤余.通识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三明学院学报,2015(1):17-21.
[3]戴磊磊.德语通选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通选课的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3):154-155.
[4]陈真.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策略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99-101。
[5]王鑫.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困境及破解——基于南京E大学的个案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1):96-103.
[责任编辑:刘风华]
[关键词]通识选修;大班课;云教学;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27-03
一、通识教育在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及顶层设计
当前少子化趋势、“互联网+”多样态教育、科技公司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服务、学历大众化、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等都将成为高校生存面临的挑战。因此发挥高校的平台优势、人文精神优势、互动优势来培养学生人之为人的核心素养——感性、感动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当务之急应尽早明确通识教育在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及顶层设计。以下是笔者结合郑州商学院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一些思考。
(一)郑州商学院通识教育的定位
郑州商学院作为民办应用型高校与国家“双一流”大学,其与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通识教育的侧重点也应不同。郑州商学院扎根巩义,立足郑州,围绕“商科+”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其通识教育在注重自然科学、艺术素养的同时,应结合巩义当地特色的文化、社会、产业资源,着重培养全面了解巩义社会民生、发展动向的“巩义通”和具有商业精神、商业贯通思维,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一线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文明礼仪的高素质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
(二)郑州商学院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
与美国更多关注通识教育不同,我国高校仍以培养某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定位,但已经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结合郑州商学院的办学特色,立足民办高校的办学现实,笔者认为该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通识教育。
1.以校园文化为引领、社会实践为抓手的商业精神熏陶
创办人王广亚博士以“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为校训,践行“人生少年重学习,青年重修养,壮年讲功力,老年讲境界”的终身学习观,提倡“吃苦、吃亏、吃气”的“和”修为,弘扬“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办学精神,营造“玉羊踏青”这样“三步一景、五步一楹联”的恬静意境。这些散发着独特气质的校园文化是对巩义豫商翘楚康百万的“留余”精神(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宝贵资源。此外学校建立了三维动态捕捉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3D旅游仿真实验室等各类专业实验室,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商务外语实验中心、商业艺术实验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信息与机电工程实验中心等实验中心,还建有众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应用类商业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以团学活动为主线的立德树人教育
书香校园、劳动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学术论坛等活动,使民办高校的輔导员有更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和平台,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活动推动所有力所能及的微改变,给予学生感悟生命感悟真谛的本领,用幽默、随和、平易近人、平等、有趣的样子投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教育,为学生创造“诗和远方”的生活智慧及美好的生命体验。
3.以通识选修课为重点的宽口径多元跨界创新思维培养
学校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通识选修课,重点进行富有办学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探索通专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挖掘专业知识之上的跨学科应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突出人文科学精神(自由精神)之下的商业精神。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各领域进行广泛涉猎,既能在“诗和远方”中回归纯粹的少年感,又能在“应用型课程设计”的宏观指导下体验知识的“获得感”。
二、外语类课程的内在要求与通识选修课组织形式的矛盾与痛点
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人才,开设外语类通识选修课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外语语言类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多说多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互动,而不仅仅是聆听者。外语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工具,小班教学、学时充足、重复训练、熟能生巧,才能把知识内化,成为学生自己活用的语言能力。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现状,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往往出现学时少、大班授课的情况,这种极端对立的矛盾成为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的痛点。
戴磊磊在《德语通选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通选课的分析》一文中谈到大班选修课面临的问题有:一是选修课课时不足。语言学习是一个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过程,小语种通识选修课,一周2课时的课时量对于完成德语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显得不足。二是选修人数太多。120人的大班对于小语种的教学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语音教学来讲,教师或是外语音频的音质清晰度在一个开阔的大教室里往往大打折扣,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无法听清。此外,因人数多,教师无法纠正每一位学生的发音,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发音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三是人数众多也给课堂的互动带来了困难,无法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与情绪调动,导致很多课堂活动很难开展。
三、以“蓝墨”等APP为载体构建的“游戏化”大班课云教学
笔者通过借助蓝墨云班课等APP开展各类教学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探索“游戏化”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用户黏性,多场景提高日语自主学习的吸引力,使传统日语通识选修大班课有较好的教学提升和突破,学生通过游戏化课堂体验了“少年感”(纯粹的文化体验和思想碰撞)和“获得感”(语言技能层面和思维学习能力层面)。 (一)云班课问卷投票模块
该模块可帮助教师进行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课程的建议。在开课之初,笔者精心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选课目的、预期学习效果、喜欢的课堂环节等,以便有针对性的备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模块
教师可发布当节课的语音跟读练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在相应模块上传自己的跟读音频,互相听评点赞,可形成争优争先的良好学风;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讨论模块给予改正建议,克服了大班课中学生语言练习机会缺失的问题。
(三)头脑风暴模块
教师结合课堂知识提出一些创造性且有趣的研讨话题,学生课下思考后在手机端做答。头脑风暴为教师打开了一扇了解学生思想的窗户,学生也可以更自由地自我表达,发表见解。比如在讲解日本电影的环节,发起对《》的影评鉴赏活动,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加深了对日本电影特点的掌握,也对影片主题理解得更加深刻。
(四)分小组模块
教师可自行设定分组规则,学生自主加入。比如在讲解日本动漫文化的环节,通过投票选出十部得票数最高的动漫作为分组依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加入兴趣组,教师通过开展课下小组讨论和课上“动漫发表”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PPT整合总结的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团队研习发表结束后上传作品共享,教师进行分组点评,奖励经验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发挥自身的特长,深入挖掘兴趣点,共享自己的作品为其他同学提供多元化学习的机会。
(五)测试模块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提前设置电子考卷,进行轻便灵活的课堂测试,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如笔者每月在云班课进行月考,设置考试时间为5-10分钟,考试内容为最近几周的知识点,上百学生在测试结束提交试卷的瞬间便可得到考试成绩和正确答案及答案解析;教师在手机端能轻松看到考试成绩的分析报告,知曉每道题的正确率,每名学生的答卷时长,这种及时反馈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六)作业模块
通识选修课学生人数多,作业批改任务重,通过云班课,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批改,学生无反馈的被动局面。学生在手机端可上传自己的图片音频等作业,也可以查看他人作业,开展作业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七)资源模块
教师把最新最前沿的新鲜知识实时上传更新,学生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在教室学习,而可以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大大拓宽了知识供给的渠道。
关于通识选修课的“游戏化”,笔者认为可以灵活运用学生中流行的各类APP,比如使用“配音秀”APP进行日语动漫或者日剧的配音实践,“全民K歌”APP进行日语歌曲的演唱表演(通过课堂教授学生中传唱度极高的《告白气球》《我怀念的》等汉语流行音乐日语版帮助学生巩固日语假名知识),还有微信朋友圈的“每日日语心情发表”等,这些游戏的过程都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训练语音语调、丰富日语词汇、熟练日语输入法。云班课在课下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课堂上的游戏化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把日语基础知识和流行游戏创造性地结合到一起。比如,风靡一时的“谁是卧底”游戏,笔者抓住卧底游戏——“真假难辨”的精神实质,巧妙地用相似的日语假名替换原本的汉语“近义词”,学生通过思考和描述假名这一游戏过程,寻找同伴猜测卧底,实现对假名的认知和近似假名的辨析。“真人象棋大战”模拟日本象棋的行棋规则,带领学生认识日本象棋的角色和行棋规则。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课堂的黏性,更可借鉴支付宝“蚂蚁森林”收集树种标志的模式,给学生发放各种电子勋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民办应用型高校技术革新背景下通识选修课的改革方向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课程体系内涵。高度重视通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以及评价体制机制。二是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个牛鼻子。依据办学总体定位,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打造金课。如郑州商学院扎根巩义,深入挖掘豫商文化和杜诗研究。三是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突出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超星尔雅等优质公开课资源,丰富课程品类;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开拓课下学习、互动和学情反馈;思考互联网用户黏性强、正反馈及时、激励排名可视化、社交社群聚合的游戏特性,将其灵活运用,增强通识选修课的趣味性,使大班课的通识选修课也能成为学生乐见的一款极具“少年感”和“获得感”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有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4(1):59-64.
[2] 朱永君,马凤余.通识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三明学院学报,2015(1):17-21.
[3]戴磊磊.德语通选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通选课的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3):154-155.
[4]陈真.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策略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99-101。
[5]王鑫.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困境及破解——基于南京E大学的个案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1):96-103.
[责任编辑:刘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