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中国文坛和影视圈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可以说是风声四起、家喻户晓。他就是著名的谍战小说作家麦家。由他创作的谍战小说《解密》,荣获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风声》获《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被拍成电影后,曾获得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多项大奖,有媒体甚至称他为“中国新智力小说的开创者”和“商业谍战片之父”。
在麦田边成长的年轻人
麦家的真名叫蒋本浒。他为什么取“麦家”的笔名呢?这跟他儿时的经历多少有点关系。1964年,麦家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蒋家门村。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因此在他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学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他父母当时并没有想到儿子长大后能当上个名作家,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好劳动力;再往高处想,就是当个村或乡镇干部,因为在村民眼里,乡镇长就是他们能见到的最大的官了。
富阳位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畔,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三国时期曾出过孙坚、孙权父子,唐代出过著名诗人罗隐,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也是富阳人。
富阳农村以种植稻麦为主。蒋本浒和小伙伴们经常到麦地里拔草或在稻田中耘田。他干起农活来虎虎有生气,同学们都叫他为“阿虎”。每次到田间地头劳动,阿虎看到绿色的麦苗、黄色的油菜花、金色的稻谷,就会情不自禁朗诵起课文“一片青来一片黄,黄是麦子青是秧,是谁绣出花世界?劳动人民手一双”,脑子里也会产生一些灵感。他就会将一些田园风光和劳动的情景写成作文或日记。所以,麦家这个笔名一是因为他儿时在麦田边长大,二是他觉得这两个字比较有内涵。
在读小学、中学时,麦家是偏理科的,因为当时农村的孩子“跳农门”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参军入伍当军官,二是考上大学分配工作。考大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他只能这么做。虽然他的语文成绩不如数理化成绩好,但他觉得自己心里对文学还是比较喜欢的,课余时间也阅读过许多古典文学名著。
在部队锻炼成才的青年作家
麦家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果以全班前三名的成绩上了大学录取分数线,但与实际录取分数高出不多。而在最终决定能上什么大学的关键时刻,运气眷顾了麦家。那天,麦家去富阳人民医院参加体检。当时天很热,医生办公室没装空调,加上医院里的药味很难闻,麦家就跑到医院外边的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儿,从医院里走出来一位穿军装、戴眼镜的军官,也到小树下纳凉。树下的荫凉只是很小的一片,麦家便将大片荫凉处让给军官。军官也主动与麦家交谈起来,询问了麦家的高考成绩。这位军官正是负责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来浙江招生的首长。首长知道了麦家的数学是100分、物理98分、化学97分,并在体检合格后,就破格录取了他。
进军校以后,麦家才知道首长招的是一批特殊的学员,他们毕业之后将专门从事军队情报工作,内部称技术侦察员,俗称情报人员或特工。麦家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担任技术侦察员。他所在的部队是一座秘密的军营,这是一群特殊的军人,人中精灵,智慧可以炼成金,具有罕见的才华和胆识。但由于从事了特殊的职业,他们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角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也就成为人们不知的秘密。这一段特殊生活,为他后来写谍战小说积累了许多素材。
麦家的写作生涯,是从写日记开始的。他在写小说之前已经写了36本日记。日记里面的内容有他看到听到的事情,也有他对有些问题的观点和感受,最多的是一种自我倾诉。最初他曾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主要人物是一个越南女孩的爱情故事,有点悲剧色彩。随后又写过一篇《胡琴哭似地唱》,反映故乡富春江边乡亲们的生活,也是爱情故事。这两篇小说都在他故乡的《富春江》文学杂志上发表过。
1988年,麦家将多年记日记中积累的小说素材写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私人笔记本》,投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昆仑》。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海波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这篇风格独特的作品,并将其改名为《变调》,稍作编辑就发表在《昆仑》上。当时《昆仑》发行量高达80多万份,小说《变调》发表之后,在军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学改变了麦家的命运。南京军区的一位领导发现身边还有这么个“大秀才”,有意识地培养和使用他,立即下了一纸调令。23岁的麦家很快就被调到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年轻的机关干事。他上班主要是撰写军区工作等方面的文字材料,但业余时间仍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在《青春》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后来,他先后进入南京大学作家班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水平。1991年他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继续在部队从事文学创作。这时候他的文学创作理论修养和创作技巧都有明显的提高。
谍战题材的创作高手
转眼间到了1997年,在部队呆了17年的麦家转业到四川省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任编剧,他的人生和事业出现了新的转折。
作为电视台编剧的麦家每天脑子里考虑的是如何编出吸引观众的电视连续剧或专题片。有评论家曾经将中国当下的影视剧分成古装片、战争片、爱情片、武打片、侦探片、生活片等许多门类。显然,麦家生活积累最多的还是情报方面的谍战片。
成都与山城重庆相邻,麦家曾多次到过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多次参观了渣滓洞和白公馆后,让做过情报工作的麦家心中也有所触动,他多年的积累终于要开始变成作品了。
麦家虽然是电视台的编剧,但却喜欢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主题,于是他开始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解密》描写江南有名的大盐商容氏家族不仅富甲一方,而且是近代中国学术界公认的“数学世家”。正当容家的后代数学天才容金珍向着国际数学领域高峰攀登时,中国历史的大动荡却使他不得不走向另外一条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为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隐姓埋名,在神秘的701基地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密码破译工作;用自己超凡的智力在数字领域破解着敌特的“黑密电”,摧毁了敌特一个又一个企图破坏新中国和平建设环境的阴谋,为共和国的安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解密》开始写的时候,麦家写得很慢,有时一天写七八个小时,只写五六百字,更多时候是思考。这个纠缠了他长达10年的故事,他花了好几年时间,很不容易写下了110万字,但最后有七八十万字都被他删掉了,发表的时候只有21万字。也许留下来的都是精华。这部作品成了他后来长长的一系列荣誉的开始,并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提名,麦家的知名度由此大增。
接着,麦家又着手写《解密》的姊妹篇《暗算》。这部作品是麦家反特悬疑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横跨30-60年代,将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熔于一炉,歌颂了革命志士的奉献精神。
《暗算》2003年出版后,首印5万册、不到10天的时间就发行完了,迄今为止销量已经超过70多万册。由麦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暗算》2006年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该电视剧除获得“白玉兰”最佳编剧奖外,还获得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2008年11月2日,在文学巨匠茅盾故里乌镇举行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麦家的长篇小说《暗算》摘取了“茅盾文学奖”。
在这前后,由麦家创作的小说《让蒙面人说话》获《小说选刊》2003—2006年最佳中篇小说奖、小说《陈华南笔记本》获新加坡华语文学奖、短篇小说《两位富阳姑娘》获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度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麦家本人还被授予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进步最大的作家、第三届风尚中国榜·2007年度风尚作家、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等称号。
在故乡杭州再谱新篇
麦家在成都电视台是副台级编剧,各方面待遇都不错,但是他时时刻刻牵挂着年迈多病的父母。2008年7月,杭州市有关部门为了吸引文化名人,将麦家从成都“挖”了回来,让他在杭州市文联当专业作家。
说到杭州,生在富阳的麦家只在11岁那年到过一次。那时他手里拿着父亲给他买的一张杭州交通图,找到了西湖边,看了一下西湖觉得挺美的。如今少小离家老大回,杭州市有关部门给他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附近的一个小区内分配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让他安了家;同时,还在西溪文化创意园区给他安排了一套别墅作为创作室,他终于成为一个杭州人啦。当然他回杭州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尽一片孝心。
与麦家回到杭州的还有他的夫人黄尹和儿子牛牛。黄尹是麦家的“粉丝”。麦家在南京大学作家班读书时, 有一次黄尹的朋友带他到黄尹的寝室里玩,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感觉不错,后来通过书信和交往,几年后便结秦晋之好,校友成了夫妻。黄尹至今还记得麦家写给她的情书文笔很好,经常能打动她的心。结婚后,黄尹随麦家奔波了四五个城市。为了让夫君安心创作,她主动挑起了家务的重担,甚至连搬家都是由她负责。麦家整日忙于写作,连陪妻子、儿子出去散步的时间都不多,但她都默默地奉献着。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贤慧女人在支持着。麦家也常说:“我奖杯的一半属于妻子黄尹。”
麦家的《风声》写中共地下工作者与日伪斗智斗勇的故事。《风声》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后,麦家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风声》改编成电影后,由张涵予、李冰冰、周迅、英达、王志文、黄晓明、苏有朋等大腕出演,一举囊括了2009年度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最佳造型和最佳视觉效果6项提名,其中李冰冰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目前,麦家写的《风声》续篇《风语》及《在尖刀上行走》,已由多家影视公司投拍。麦家认为他不只是会写谍战题材的作品,实际上他也喜欢写感情方面的作品,今后他会在这方面创作一些新作品。□
在麦田边成长的年轻人
麦家的真名叫蒋本浒。他为什么取“麦家”的笔名呢?这跟他儿时的经历多少有点关系。1964年,麦家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蒋家门村。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因此在他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学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他父母当时并没有想到儿子长大后能当上个名作家,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好劳动力;再往高处想,就是当个村或乡镇干部,因为在村民眼里,乡镇长就是他们能见到的最大的官了。
富阳位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畔,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三国时期曾出过孙坚、孙权父子,唐代出过著名诗人罗隐,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也是富阳人。
富阳农村以种植稻麦为主。蒋本浒和小伙伴们经常到麦地里拔草或在稻田中耘田。他干起农活来虎虎有生气,同学们都叫他为“阿虎”。每次到田间地头劳动,阿虎看到绿色的麦苗、黄色的油菜花、金色的稻谷,就会情不自禁朗诵起课文“一片青来一片黄,黄是麦子青是秧,是谁绣出花世界?劳动人民手一双”,脑子里也会产生一些灵感。他就会将一些田园风光和劳动的情景写成作文或日记。所以,麦家这个笔名一是因为他儿时在麦田边长大,二是他觉得这两个字比较有内涵。
在读小学、中学时,麦家是偏理科的,因为当时农村的孩子“跳农门”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参军入伍当军官,二是考上大学分配工作。考大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他只能这么做。虽然他的语文成绩不如数理化成绩好,但他觉得自己心里对文学还是比较喜欢的,课余时间也阅读过许多古典文学名著。
在部队锻炼成才的青年作家
麦家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果以全班前三名的成绩上了大学录取分数线,但与实际录取分数高出不多。而在最终决定能上什么大学的关键时刻,运气眷顾了麦家。那天,麦家去富阳人民医院参加体检。当时天很热,医生办公室没装空调,加上医院里的药味很难闻,麦家就跑到医院外边的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儿,从医院里走出来一位穿军装、戴眼镜的军官,也到小树下纳凉。树下的荫凉只是很小的一片,麦家便将大片荫凉处让给军官。军官也主动与麦家交谈起来,询问了麦家的高考成绩。这位军官正是负责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来浙江招生的首长。首长知道了麦家的数学是100分、物理98分、化学97分,并在体检合格后,就破格录取了他。
进军校以后,麦家才知道首长招的是一批特殊的学员,他们毕业之后将专门从事军队情报工作,内部称技术侦察员,俗称情报人员或特工。麦家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担任技术侦察员。他所在的部队是一座秘密的军营,这是一群特殊的军人,人中精灵,智慧可以炼成金,具有罕见的才华和胆识。但由于从事了特殊的职业,他们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角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也就成为人们不知的秘密。这一段特殊生活,为他后来写谍战小说积累了许多素材。
麦家的写作生涯,是从写日记开始的。他在写小说之前已经写了36本日记。日记里面的内容有他看到听到的事情,也有他对有些问题的观点和感受,最多的是一种自我倾诉。最初他曾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主要人物是一个越南女孩的爱情故事,有点悲剧色彩。随后又写过一篇《胡琴哭似地唱》,反映故乡富春江边乡亲们的生活,也是爱情故事。这两篇小说都在他故乡的《富春江》文学杂志上发表过。
1988年,麦家将多年记日记中积累的小说素材写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私人笔记本》,投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昆仑》。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海波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这篇风格独特的作品,并将其改名为《变调》,稍作编辑就发表在《昆仑》上。当时《昆仑》发行量高达80多万份,小说《变调》发表之后,在军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学改变了麦家的命运。南京军区的一位领导发现身边还有这么个“大秀才”,有意识地培养和使用他,立即下了一纸调令。23岁的麦家很快就被调到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年轻的机关干事。他上班主要是撰写军区工作等方面的文字材料,但业余时间仍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在《青春》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后来,他先后进入南京大学作家班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水平。1991年他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继续在部队从事文学创作。这时候他的文学创作理论修养和创作技巧都有明显的提高。
谍战题材的创作高手
转眼间到了1997年,在部队呆了17年的麦家转业到四川省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任编剧,他的人生和事业出现了新的转折。
作为电视台编剧的麦家每天脑子里考虑的是如何编出吸引观众的电视连续剧或专题片。有评论家曾经将中国当下的影视剧分成古装片、战争片、爱情片、武打片、侦探片、生活片等许多门类。显然,麦家生活积累最多的还是情报方面的谍战片。
成都与山城重庆相邻,麦家曾多次到过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多次参观了渣滓洞和白公馆后,让做过情报工作的麦家心中也有所触动,他多年的积累终于要开始变成作品了。
麦家虽然是电视台的编剧,但却喜欢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主题,于是他开始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解密》描写江南有名的大盐商容氏家族不仅富甲一方,而且是近代中国学术界公认的“数学世家”。正当容家的后代数学天才容金珍向着国际数学领域高峰攀登时,中国历史的大动荡却使他不得不走向另外一条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为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隐姓埋名,在神秘的701基地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密码破译工作;用自己超凡的智力在数字领域破解着敌特的“黑密电”,摧毁了敌特一个又一个企图破坏新中国和平建设环境的阴谋,为共和国的安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解密》开始写的时候,麦家写得很慢,有时一天写七八个小时,只写五六百字,更多时候是思考。这个纠缠了他长达10年的故事,他花了好几年时间,很不容易写下了110万字,但最后有七八十万字都被他删掉了,发表的时候只有21万字。也许留下来的都是精华。这部作品成了他后来长长的一系列荣誉的开始,并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提名,麦家的知名度由此大增。
接着,麦家又着手写《解密》的姊妹篇《暗算》。这部作品是麦家反特悬疑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横跨30-60年代,将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熔于一炉,歌颂了革命志士的奉献精神。
《暗算》2003年出版后,首印5万册、不到10天的时间就发行完了,迄今为止销量已经超过70多万册。由麦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暗算》2006年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该电视剧除获得“白玉兰”最佳编剧奖外,还获得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2008年11月2日,在文学巨匠茅盾故里乌镇举行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麦家的长篇小说《暗算》摘取了“茅盾文学奖”。
在这前后,由麦家创作的小说《让蒙面人说话》获《小说选刊》2003—2006年最佳中篇小说奖、小说《陈华南笔记本》获新加坡华语文学奖、短篇小说《两位富阳姑娘》获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度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麦家本人还被授予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进步最大的作家、第三届风尚中国榜·2007年度风尚作家、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等称号。
在故乡杭州再谱新篇
麦家在成都电视台是副台级编剧,各方面待遇都不错,但是他时时刻刻牵挂着年迈多病的父母。2008年7月,杭州市有关部门为了吸引文化名人,将麦家从成都“挖”了回来,让他在杭州市文联当专业作家。
说到杭州,生在富阳的麦家只在11岁那年到过一次。那时他手里拿着父亲给他买的一张杭州交通图,找到了西湖边,看了一下西湖觉得挺美的。如今少小离家老大回,杭州市有关部门给他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附近的一个小区内分配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让他安了家;同时,还在西溪文化创意园区给他安排了一套别墅作为创作室,他终于成为一个杭州人啦。当然他回杭州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尽一片孝心。
与麦家回到杭州的还有他的夫人黄尹和儿子牛牛。黄尹是麦家的“粉丝”。麦家在南京大学作家班读书时, 有一次黄尹的朋友带他到黄尹的寝室里玩,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感觉不错,后来通过书信和交往,几年后便结秦晋之好,校友成了夫妻。黄尹至今还记得麦家写给她的情书文笔很好,经常能打动她的心。结婚后,黄尹随麦家奔波了四五个城市。为了让夫君安心创作,她主动挑起了家务的重担,甚至连搬家都是由她负责。麦家整日忙于写作,连陪妻子、儿子出去散步的时间都不多,但她都默默地奉献着。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贤慧女人在支持着。麦家也常说:“我奖杯的一半属于妻子黄尹。”
麦家的《风声》写中共地下工作者与日伪斗智斗勇的故事。《风声》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后,麦家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风声》改编成电影后,由张涵予、李冰冰、周迅、英达、王志文、黄晓明、苏有朋等大腕出演,一举囊括了2009年度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最佳造型和最佳视觉效果6项提名,其中李冰冰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目前,麦家写的《风声》续篇《风语》及《在尖刀上行走》,已由多家影视公司投拍。麦家认为他不只是会写谍战题材的作品,实际上他也喜欢写感情方面的作品,今后他会在这方面创作一些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