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逼近开封,宋徽宗欲南下避乱,打算命皇太子任开封牧,留守开封,抵挡金人。大臣李纲对此表示异议,并提出皇帝必须传位给太子,否则将会面临两重难题:第一,太子不即位,则威望不足以维持大局;第二,太子如果想维持大局只能自行即位,那时内禅之议就不再是皇帝主动与自愿的了。李纲的提议与部分大臣取得了共识,于是徽宗“内禅”没多久就仓皇南逃。
结果,金兵围攻开封未果,于是撤军,旋即徽宗北归。可不久之后,金国再次侵宋,这次直接将徽、钦二帝掳走。
而高宗一生单是内禅就搞了两次。他第一次宣布退位时年仅二十余岁,因被兵变所逼,无奈答应退位,搬出官室。叛乱被平后,高宗又重登帝位。三十多年后,金国举全国之力南下攻宋,高宗欲出海避敌,被臣下劝止,勉强决定亲征。后来金国后院起火,金军无功而返。但高宗仍心有余悸。若金人再次南下,他以帝王之尊弃国避敌,将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若退位之后,以太上皇的身份避敌,则顺理成章。于是,高宗决定内禅,将皇位传给孝宗。
当然,高宗内禅还有其他因素。一是保证政权顺利交接。孝宗不是高宗的亲生儿子,若待高宗驾崩之后即位,难免会有不确定性因素。二为施恩孝宗,孝宗已36岁,就算此时身登大宝,他已接近两宋诸帝里即位时年龄最大的。若待高宗去世,孝宗再去登基,难免对高宗心存怨怼。
高宗去世后,孝宗决定守丧三年。但守丧没多久,他就萌发了退位的想法。他先让太子参决朝政,自己退出部分政務;最后宣布退位,传位于光宗,自己彻底退出政务,并一心服丧。
其实,孝宗内禅也有其他原因。孝宗一直志在“恢复”,而高宗喜好“议和”,加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其他因素,孝宗潜意识里一直对高宗有不认同和反抗情绪,这导致孝宗在晚年时做出了两种看上去相反的举动:一方面进行了完全违背高宗平生意愿的政治更改;另一方面又服丧三年,以“居丧尽礼”并内禅退位。
如果说孝宗内禅是因为“孝顺”,那么接下来的光宗内禅则是因为“不孝”。孝宗禅位之后,居于重华宫。按惯例,光宗应该经常去看望父亲,但他在即位一段时间之后,极少去探望父亲,在父亲病重期间也拒绝侍疾,甚至不想在父亲临终前去见最后一面。这是因为,孝宗在光宗身上过多地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形中给光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走向精神崩溃,也是光宗的必然结局。
最让士大夫阶层无法接受的是,光宗竟然拒绝主持父亲的葬礼。皇帝不执父丧,将造成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果然,中外震惊,宗室重臣联合外戚迫使光宗内禅。
那么,两宋之际为何成为皇帝退位的频发期?这一时期,战乱动荡,时代的特殊性降低了皇权的有效性,给皇帝的命运带来了强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帝王承担着守卫家邦、保全社稷的重责,大敌来袭之际,他无法逃避。另一方面,在险恶的时局里,帝王往往成为敌人的首要猎物。内忧外患之下,当皇权的有效性被降低时,这种焦虑更为强烈,于是他们选择了退位这一“有效”的办法。
结果,金兵围攻开封未果,于是撤军,旋即徽宗北归。可不久之后,金国再次侵宋,这次直接将徽、钦二帝掳走。
而高宗一生单是内禅就搞了两次。他第一次宣布退位时年仅二十余岁,因被兵变所逼,无奈答应退位,搬出官室。叛乱被平后,高宗又重登帝位。三十多年后,金国举全国之力南下攻宋,高宗欲出海避敌,被臣下劝止,勉强决定亲征。后来金国后院起火,金军无功而返。但高宗仍心有余悸。若金人再次南下,他以帝王之尊弃国避敌,将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若退位之后,以太上皇的身份避敌,则顺理成章。于是,高宗决定内禅,将皇位传给孝宗。
当然,高宗内禅还有其他因素。一是保证政权顺利交接。孝宗不是高宗的亲生儿子,若待高宗驾崩之后即位,难免会有不确定性因素。二为施恩孝宗,孝宗已36岁,就算此时身登大宝,他已接近两宋诸帝里即位时年龄最大的。若待高宗去世,孝宗再去登基,难免对高宗心存怨怼。
高宗去世后,孝宗决定守丧三年。但守丧没多久,他就萌发了退位的想法。他先让太子参决朝政,自己退出部分政務;最后宣布退位,传位于光宗,自己彻底退出政务,并一心服丧。
其实,孝宗内禅也有其他原因。孝宗一直志在“恢复”,而高宗喜好“议和”,加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其他因素,孝宗潜意识里一直对高宗有不认同和反抗情绪,这导致孝宗在晚年时做出了两种看上去相反的举动:一方面进行了完全违背高宗平生意愿的政治更改;另一方面又服丧三年,以“居丧尽礼”并内禅退位。
如果说孝宗内禅是因为“孝顺”,那么接下来的光宗内禅则是因为“不孝”。孝宗禅位之后,居于重华宫。按惯例,光宗应该经常去看望父亲,但他在即位一段时间之后,极少去探望父亲,在父亲病重期间也拒绝侍疾,甚至不想在父亲临终前去见最后一面。这是因为,孝宗在光宗身上过多地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形中给光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走向精神崩溃,也是光宗的必然结局。
最让士大夫阶层无法接受的是,光宗竟然拒绝主持父亲的葬礼。皇帝不执父丧,将造成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果然,中外震惊,宗室重臣联合外戚迫使光宗内禅。
那么,两宋之际为何成为皇帝退位的频发期?这一时期,战乱动荡,时代的特殊性降低了皇权的有效性,给皇帝的命运带来了强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帝王承担着守卫家邦、保全社稷的重责,大敌来袭之际,他无法逃避。另一方面,在险恶的时局里,帝王往往成为敌人的首要猎物。内忧外患之下,当皇权的有效性被降低时,这种焦虑更为强烈,于是他们选择了退位这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