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德善,多元谐治”型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构想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q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组织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分析,总结其中新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一个适应当代农村社会变迁的“政治、经济、德育、善为”多元谐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多元谐治;农民志愿者;乡贤动员;新型乡土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編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1.025
  1对现阶段农村治理模式的反思
   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既定的体制、制度的框架下,运用农村公共权力对农村地区进行领导、调控、管理和共治以实现农村社会有序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范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政府对基层全权统治模式被“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所取代。“村政”是指依靠国家制度的强制力,以依法民选为基础组织自治机构,通过民主集中制而形成内生的行政效力。“民治”是指村民依据意愿行使民主选举的权力,强调村民自己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享有高度的自治。但随着城镇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其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一方面,村民自治日益行政化,扮演了国家行政体系“末梢”的角色。当村委会运行由自愿动员转变为行政命令,有些地方甚至是行政摊派,极大损害村民的自身利益,村委会遭遇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单一,难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在乡村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问题复杂化的背景下,基层村委以完成上级政府的指令为主,缺乏对话与协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急需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治理新模式。
  2扶余市农民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剖析
   在传统“村政民治”模式出现问题之时,扶余市的农民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值得借鉴。受传播文化和乡贤文化影响,该市活跃着一支以村容建设和农村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精神文明志愿者”组织,由张利和刘佩文发起,并通过道德宣讲、发展志愿服务带头人等手段不断发展壮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11年5月,扶余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至今已形成了分布60多个村屯,规模达到3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逐渐成为除了村委会、合作社之外的农村社会治理新主体。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1月到2014年7月末,志愿者们共植松树16435棵,安路灯2639盏,制作宣传牌1727块,立迎宾门78个,用红砖硬化路面10200延长米,农村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概言之,此类农民志愿者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生性。与外在于受助者的志愿者提供服务不同,农民志愿者都是本村村民,自愿为本村建设出钱出力,体现出强烈的内生性。本土志愿者模式为基层农村的公共服务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同时保证志愿服务的延续性与持久性。
      二是基层文化性。不仅参与村容建设,该志愿者组织强调将精神文明传播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志愿者们利用村里人结婚或老人过生日等人多的机会,以“三句半”、“道德讲演”、“道德小品”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开展传统美德等道德宣讲,以激活传统文化道德资源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农民自身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化和认可,解决了乡村思想教育分散较难组织的“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难题,最终实现农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是成为农村治理的新主体。除了村委会、合作社等农村社会管理的载体之外,村民志愿者组织成为农村和谐治理的新型主体,发挥村民自身的积极性,不仅投身于合作社的互助劳动与村务管理之中,还对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张利的带领下,王家村的志愿者们自愿捐款,耗资近70万元,兴建了近300平米的文化大院,为村民提供文体活动以及学习文化的场所。
   四是乡贤动员性。村民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了以乡村医生、乡村教师、乡村技人等为代表的德才兼备的乡贤在动员村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余市农民志愿者首先是在乡贤张利和刘佩文两人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和倡导村民德育的基础上发展而起,志愿者们也都对其高度赞誉,认为正是由于乡村贤人的教化,才促使当地农民践行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积极参与到乡村志愿服务中来。
   五是长期性。当地的村民志愿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这种新型志愿者形式克服了当下一些志愿服务时间短、盲目性、流于形式、服务与需求难以对接等弊端。
  3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新构想
  基于对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的经验的借鉴,政府应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思路,重视农民内生力量,推动建立多元谐治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所谓“多元谐治”是指“政治、经济、德育、善为”和谐治理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也对应着农村社会中四个治理主体,即政治—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德育—乡贤、善为—志愿者组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思路,重视农民内生力量
   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过度行政化的问题。政府应在顶层制度设计的高度上转变过去单一式的行政化控制的治理思路,应给予乡贤、农民志愿者等农民内生力量以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利用农村自身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着重开发农民自身潜力,激活农村社会活力,实现自我长效稳定发展,这是多元谐治模式得以实现的政治前提。
  3.2充分发挥“村政”的作用
   村委会在部分地区存在国家行政体系的“末梢”发展的趋势,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重视村级自治机构现有的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社会资源,发挥村委会在行政体系中的作用,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机构。村委会作为村民经过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将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向上进行反馈,以保护村民利益。同时,村委会可以利用自身村民代表的地位为村级建设争取到更多的行政资源,例如政策支持和财政拨款等。   3.3“乡贤”和“志愿者”成为农村治理的新主体之一
   在村委会进行行政管理,合作社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乡贤和志愿者作为新主体参与农村治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乡贤是指在本地有一定声望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和才能的地方性人才,而从未离乡离土的乡村能人的作用更是应该激活的乡村治理资源。与强调乡贤返乡建设家乡的浙江上虞模式不同的是,扶余市更为重视挖掘守土守乡的本土乡贤资源,使其发挥社会声望高的优势,开展道德教育,建立村民志愿者组织,参与村貌建设和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培育新型农村公共性。
  3.4“德育”与“善为”成为建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
   公共性是指在维护私人权益的基础上,公共权力机构公正分配公共资源,同时激活私人的公共意识,共同参与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中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性曾出现危机,村委会的公共服务功能一度衰退,农民的公共意识难以被激发。扶余模式中的“德育”和“善为”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成为建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农民志愿者在农民认知方面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乡贤开展传统美德宣讲,通过道德讲堂、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并将其逐渐内化于每个村民心中。在农民的行为方面重视“善为”的重要性。乡贤通过身体力行、互助帮扶等方式,利用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声望,动员村民通过义务劳动、捐款捐物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不仅积极参与农村风貌建设,还引导村民摒弃赌博等不良恶习,转变社会风气。
  3.5“谐治”成为农村新型治理模式的核心框架
   所谓谐治,就是治理主体各方形成一种目标明确、权责合理、交叉互动、互为依托的关系,成为一种完整和谐的治理架构。目标明确。不论农村社会中存在多少治理主体,但是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美好的农村社会环境。目标明确能促进各方合力,力量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权责合理。村委会、合作社、乡贤、农民志愿者等村级治理的四大主体都有各自的分工职责。村委会负责政策与资源的上传下达,位于村民自治层面,合作社为农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鄉贤在开展德育教育、动员村民方面作用突出,农民志愿者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践行者和村屯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交叉互动、互为依托。“谐治”并非分治,而是一种互动式的和谐治理。以乡贤开展的德育教育为整合核心,村委会负责村中行政事务,同时给予农民志愿者大力支持;农民志愿者带动普通村民开展道德文化建设,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使村委会的管理更加方便;合作社在受到农民志愿者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村委会可以为合作社争取资源。各方在相互支持中得以发展,形成一个和谐良性的农村治理系统。
  4结论与进一步构想
   “政治、经济、德育、善为”和谐治理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是在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提炼与总结而提出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构想。实践证明,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农村社会是制度创新与新模式探析的广阔土壤,只有立足农村社会,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依靠农村内生力量,才能打破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才能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当然,依靠内部力量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助推发展。例如建立高校资源与农村志愿服务对接机制。高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或社会工作的专业团队以暑期活动或专业实习的形式进驻村屯,在其中扮演协调联络与鼓励支持的角色。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创新意识辅助乡贤进行道德宣传。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可以利用个案心理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知识帮助农民志愿者队伍朝专业化、高效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方面的建设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其可行性,农村社会未来的新型发展模式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0.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
  [3]王一.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秩序重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
  [4]田毅鹏.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J].社会科学战线,2014,(6).
  [5]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2).
  作者简介:芦恒,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村里带我们发展庭院经济,2018年我种植了谷子,一共收了1000多斤,一点化肥都没用,纯绿色食品。以6元一斤卖到市场,收入6000多元。”老战越说越兴奋。“前些日子,我还卖了120只大鹅,纯收入8000多元。在村頭的合作社打工,一个月还能赚2000元。”经济算盘打一打,老战一年的收入达4万多元,而他只是架其村236户村民中的一份子。   以前,架其村农业种植品种单一,以种植玉米为主,小
期刊
“要是没有新农合,俺真看不起这病,参加新农合真值啊!”青山镇永红村农民杨桂霞颇有感触地说。   2018年杨桂霞因患左肺恶性肿瘤,前后3次在白城市医院住院治疗,共花费医药费46.15万元,除去新农合报销和大病保险报销,杨桂霞住院治疗只花费了近7万元。像杨桂霞这样参加新农合得到实惠的事例在洮北区不胜枚举。   覆盖面越来越广,撑起利民“保护伞”   2018年,白城市洮北区把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期刊
摘要:森林资源的相关规划设计工作是国家森林管理部门对数据进行获取的重要来源,也是对生产进行指导的关键性指标。因此,针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永州市双牌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5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
期刊
摘要:目前,陕北榆林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万亩,鲜薯总产量接近300万吨,折粮总产量近50万吨,已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马铃薯生产大市。马铃薯在陕北已成为饭桌上的主食,近年来随着榆林市寒冷天气的变化,马铃薯贮藏保存技术十分重要。马铃薯薯块是活的有机体,会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贮藏期间,病害还会感染块茎或者在薯块中传播,这些都会造成薯块失重以及大量碳水化合物和丰富的矿质元素损失。通过分析适
期刊
摘要:当前,各地对统筹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方面普遍重视不够,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活力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以福建省仙游县为例,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仙游县;集体经济;方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11  福
期刊
近年来,桦甸市农村沼气建设稳步发展,建设数量和保有量年年增加。为确保沼气池安全越冬,桦甸市农村新能源开发服务中心在入冬以前就印发了沼气池越冬方法和措施,发放给建池户。2014年12月份以来在全市范圍内开展了冬季沼气安全越冬大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沼气池是否采取了防冻措施、池中是否有发酵原料、是否产气、输气管道是否采取了防鼠措施、进出料口是否进行了加盖防护等。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用户能够按照技术要求
期刊
为了保障桦甸市市民在元旦和春节期间吃上放心的蔬菜和水果,切实加强桦甸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桦甸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于2014年12月23日~25日,在全市开展了蔬菜、水果农残抽检专项行动。本次行動主要抽检对象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温室等销售的常见蔬菜和水果。共抽检10个批次,50个样品,其中蔬菜样品35个,水果样品15个,所有样品农残检测均未超标。通过此次抽检,使桦甸市民能够在
期刊
各市(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梅河口市、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起步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总结评价好今年工作,现就开
期刊
近三年来,通过财政奖补这一激励机制,真正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起来,对增强农民集体意识,加速村民自治进程,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效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针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资金管理使用,各级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应当从规范筹资筹劳程序入手,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管理资金和劳务,实现“八化”,做到依法、合规、有效,保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议事程序法制化   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
期刊
为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增加有效市场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在我省实施。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30号)的精神,省农委和省财政厅制定了《吉林省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按照项目实施主产区和各县的需求情况,确定了农安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