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涌泉:古书画鉴定家的艺术缘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e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夏,浙江文博界举办了纪念本省已故著名古书画鉴定家、省博物馆资深研究员黄涌泉先生的专题活动。在浙江博物馆展出了他的生平业绩和研究成果图片及翰墨作品,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并在《金石书画》和《西泠艺丛》等专业刊物发表了多篇弘扬和研究黄老的文章。
  黄涌泉立足于实践及研究,为浙江的文物鉴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有许多学术成果传世。几十年来,全省各地经他过目的书画作品多达十多万件,鉴定出宋朝至清朝的珍贵字画有上千件之多。在此基础上,他撰写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并编辑出版专集,如《八大山人双鸟图考辨》、《书画鉴定浅谈》、《吴镇绘画作品真伪考辨》、《杭州元代石窟艺术》、《浙江历代画家作品选集》(与王伯敏合编)、《浙江近代书画选集》等,尤其是他编的《陈洪绶年谱》深受国内外学者推崇。他的学术视野和鉴定实践立足于浙江,延伸于华东,并影响于国内的文博界。
  黄涌泉涉足浙江古书画鉴定后,几乎跑遍了浙江的东南西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带领几位门生先后赴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和舟山等地区的县市,鉴定古书画数以万计,悉心研究,从中抢救出了重要书画和古籍一千余件,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例如,1973年他在绍兴的嵊州进行鉴定时,从一堆当时“抄查”来而被遗弃的废旧书画中发现了一幅《苏武牧羊图》。这幅作品被鉴定为明代著名浙派画家、号称酒仙的陈子和所作(陈原籍为福建浦城),存世作品极为罕见。
  当代中国古书画鉴定泰斗、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徐邦达先生(浙江海宁人1911—2012),于众多古书画鉴定的门生中自认为“最得意”的一位是浙江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古书画鉴定名家黄涌泉先生(浙江嘉善人,已在2003年作古,终年78岁)。
  纪念黄涌泉先生,我检看了徐老致我的信函12通、诗文墨宝3件、黄老致函2件及黄老应我之约请而撰的5000字遗文(黄老学生周永良之综合整理稿),探索疏理了黄老在艺术鉴定的长途跋涉中,与他的业师徐邦达之虚心求教和诚意往来,不禁想起了徐、黄师生情谊之佚事。
  早在1997年夏,徐老曾客居南京金陵饭店二月余,时在为他于当年7月7日举办的书画个展创作作品及鉴定当地藏品。黄涌泉过往,晤谈甚欢。徐老有感,写下了赠黄先生六首七绝诗,诗之小序中记叙了两人的情谊。
  徐邦达和黄涌泉两位先后走上国家、地方的古书画鉴定之岗,自然源于他们早年的艺术喜好和功底,当时客观上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事业复兴的需要。徐老应郑振铎之召,1950年先至国家文物局后转故宫博物院;黄涌泉则是在1953年8月调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局(后转省博物馆)。
  徐、黄师生缘启于1955年。当年7月,黄涌泉奉派赴京参加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考古人员训练班”。到达北京办好报到手续后,他便怀揣着沙孟海先生的推荐信,去故宫博物院拜访徐邦达先生。那时他不过二十多岁,参加文物工作才两年,而徐先生已是蜚声文博界的书画鉴定专家。他站在传达室旁,内心未免有些紧张。只见徐先生缓步出来,他迎上去呈上沙老便函,徐看了以后,面带微笑将他引至办公室叙谈,谈得很契合。那一次黄涌泉在北京两个多月,培训班课余时间,就到故宫皇极殿,宁寿宫及东西庑仔细参观绘画馆数以百计的古代珍品,看不懂的就向徐先生请教。
  自此以后,黃涌泉与徐先生多有交往。1962年4月,徐先生到杭州参加有关“中国绘画史”的研讨会。早在1954年故宫绘画馆开放不久,徐先生就发表了《从绘画馆陈列品看我国绘画的发展史》一文,徐先生在这次杭州会议上,更加详尽地表述了自己的论点。会议结束后,徐先生应邀为浙江美术学院图画系作鉴定书画的学术报告,黄涌泉与学生们一起听课做笔记,当时的记录至今还保存着。
  1979年9月,徐先生自北京飞抵杭州,故宫杨伯达先生结伴而至,徐先生这时已年近七十了,依然精神矍铄,鹤发松姿,黄先生安排他们住到西子湖畔新新饭店。次日,沙孟海先生与黄涌泉在杭州酒家宴请徐先生。这次徐老来浙,鉴定了浙江博物馆书画数十件,又去杭州市文管会等有关单位鉴定所藏书画。徐先生还常领杨新和黄先生到杭州横紫城巷余任天先生家,鉴定他的书画藏品,得见明黄克晦《金陵八景图册》及黄道周《草书轴》。在杭州期间,黄涌泉又向徐师请教有关明代院画研究问题。徐先生认为明朝宫庭绘画值得进一步研究,随手取出一本故宫业务部书画组编的《明代院体浙派绘画资料》油印本借给黄看。黄先生喜阅数日才归还。徐先生一行离开杭州赴绍兴逗留两天,然后去宁波天一阁考察、鉴定书画,慧眼识珠,鉴定中发现了元四家之一吴镇《双树图》轴,定为吴镇中年的作品。
  1983年11月,徐先生至杭州参加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纪念活动,11月3日上午在学术交流会上,宣读他的《略谈唐宋画所钤的公私印记》论文。数天时间中,黄涌泉始终相伴着徐老。同年12月,黄涌泉应召偕学生周永良赴福建,随侍徐先生鉴定书画。走访了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先后到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管会、泉州市文管会、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华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等处,共鉴定书画五千余件。半月时光,师生终朝相处,切磋鉴定技艺及学问。
  徐、黄两位师生之缘,自是学问传授与吸收,但又有“教学相长”的平等、互补之味。徐先生赠黄的六首七绝中,末首后二句“与君磨切甘附骥,师说无虚此典型。”(此指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意)。有例:1983年冬徐邦达携弟子五六人去福建鉴定半月余之行中,曾有次发现一幅陈洪绶绢本设色秋叶草虫轴,款署“洪绶写于溪山”,徐先生开始觉得很好,定为真迹,因黄涌泉对陈洪绶曾作过很深的研究,对陈洪绶的作品有特别深厚的感情,看得特别仔细,反复地看这幅画,终于看出了问题,黄先生分析说,署款有问题,前后有矛盾,整幅画初看尚不错,但细看红叶,树杆笔法不好,草虫螳螂更劣,虽有几分老莲的面目,功力还是不够,它应是清代前期的“绍兴货”,这幅画可能是郭元宰作的假。后来徐先生又作了细看,说竹叶画得最好,但石头、红叶细看的确弱了点,款写得太肥,认为黄先生的分析有道理,当即改定为赝品。徐先生当着众晚辈的面,否定自己的结论,没有半点不快,黄涌泉为此非常感动。
  A series of commemorative events were held in Zhejiang in the summer of 2017 to honor Huang Mingyao (1927-2003), an art appraisal master based in Zhejiang. In the 1970s when the political tumult began to wane and culture began to prosper again, Huang and a group of art appraisers, all being his disciples, traveled across Zhejiang and examined more than 10,000 artwork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y authenticated about 1,000 artworks created in the ancient dynasties. In his lifetime, he examined over 100,000 ancient artworks. Based on his work, he 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and jointly compiled art collections of ancient masters.
  Xu Bangda (1911-2012), a native of Zhejiang, was one of China’s best art appraisers in the 20th century. He considered Huang as his best pupil. In my possession are 12 letters to me from Xu, three artworks as gifts to me from Xu, two letters to me from Huang, and a 5,000-word memoir written by Huang at my request and eventually edited by his protégé Zhou Yongliang. Having read these texts carefully, i am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Huang worked hard at appraisal, that he learned a great deal from Xu, and that there was a great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e summer of 1997, Xu Bangda stayed at Jinling Hotel in Nanjing for over two months. He was there for such a long period for two reasons. In July, he attended an exhibition of his artwork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Nanjing. And he appraised artworks brought to him by local collectors. Huang went to Nanjing to visit Xu. The visit was delightful for the two appraisers. They chatted. Xu wrote six short poems to commemorate the reunion.
  The two first met in July 1955. In 1950, Xu became a national appraiser based in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and Huang was employed by Zhejiang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August 1953 and soon was transferred to Zhejiang Museum as an art appraiser. In 1955, he came to Beijing to attend an advanced study course for young archaeologists. Sha Menghai, a prominent calligrapher based in Zhejiang, wrote a letter of referral for Huang. Huang brought the letter to Beijing and visited Xu Bangda. In Xu’s office, the two had a long talk and the master liked the young scholar. During the 2-month course, Huang found time to visit the Forbidden City and viewed hundreds of artworks in the imperial collection thanks to the arrangement by Xu. If he had some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the artworks he was viewing, Huang consulted the master and got answers.
其他文献
她是越剧舞台上华容婀娜的俊小生,也是商业舞台上韬略雄心的俏木兰。十年的越剧生涯,她用“艺术之美”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转战商海,她投身房地产,用“建筑之美”赋予原本冰冷的钢筋水泥以灵魂与生命;回归文化,她让中西艺术在赛丽美术馆中交融、生发、延展……同时,她热衷于慈善事业,立志成为慈善家。  夏赛丽说,“追求艺术之美、建筑之美、低碳之美、生活之美、信仰之美贯穿我的学习、创业生涯”。在她看来,
期刊
10月13日,为期3天的“2017浙江金秋购物节平行主题展会”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此次展会是2017浙江金秋购物节最具亮点的活动之一,首次整合“第六届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第四届浙江名品展”“第八届浙江省连锁加盟展”“第二届汽车消费展”“第二届‘浙江符号’旅游商品展”“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展”“第七届19楼相亲嘉年华”等省级十多个品牌主题展会和活
期刊
大卫,新西兰籍教师,来到中国——这个在文化上和他家乡迥异、但在变化历程上却与新西兰相似的古老国度。他体验了十年“一手”的中国文化,生活的灵感催生他创作短篇小说集《回家》,文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欲望有梦想的鲜活个体。  第一次见雷大卫,是去年冬天的一个中午。他穿着一身看不出颜色的冲锋衣,背着双肩包,带着醒人的寒气来到出版社,一顶灰扑扑的鸭舌帽压不住胡乱翘起的灰色卷发。  人们对外籍口语教师
期刊
很多外地人对富阳的了解,最早可能来自于三国吴主、富春人氏孙权。这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富阳的千余年历史。  再往前细究,秦王嬴政年间,已经设置富春县。这段《史记》上的描述,是大部分人能够查阅到的最早关于富阳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献记载。  日前,一个考古项目,把富阳的历史拉长到6000年。  意外之喜:六千年的考古由来  发现考古遗存的地方叫“大源”,是个倚靠富春江边的美丽小镇。当地人告
期刊
东极列岛,又称中街山列岛,是浙江舟山群岛最东侧的岛屿群之一,位于东经122.4°、北纬30.1°,拥有大小28个岛屿和108个岩礁,主要住人岛有四个:青浜、庙子湖、黄兴、东福山。上述岛礁现归属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管辖。  东极,海阔天高,海水清冽,资源丰富,现已成为旅游胜地。2006年,以1942年发生在这一带海域一起沉船救人事件为原型,拍摄电影《东极拯救》。  75年前(即1942年)的10月2日
期刊
由《欢乐颂》开启的中国式“季播剧”,在都市青春时尚剧的市场定位中,贴近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以人物的成长为中心,立足本土传统,围绕恋人、父女、婆媳、朋友关系,在磕磕碰碰中揭示家庭伦理冲突,隐含价值观的内在引领——  “季播剧”《欢乐颂2》今年6月在热热闹闹吃火锅中落下帷幕,“五美”各自举起酒杯,纷纷给自己在这一季里的人生作总结、提希望,也给第3季留下许多情节线索与发展空间。尽管《欢乐颂2》在第1季普
期刊
今年10月24日是一山一宁禅师在日本圆寂700周年纪念日。一山一宁曾是浙江普陀山宝陀寺(今普济寺)住持,他被元朝廷任命为“江浙释教总统”并赐予“妙慈弘济大师”名号。他在日本圆寂后,被后宇多天皇赐予“国师”谥号。一位出家人怎么会得到中日两国朝廷如此重视和高规格的礼遇呢?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一山一宁生活的那个年代,概述这位“东渡未归的和平使者”的传奇人生。禅僧出使,通中日两国之好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
期刊
杭州西湖侧畔隐匿着这样一群人,只有当我们背对浓妆淡抹的湖光时,才会不经意地与他们的视线相接。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迥异的人生境遇,但最终均愿意留迹西湖。他们似香头一丝烟,散于蔼蔼岚雾,又如笔尖一滴墨,溶于粼粼波影。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这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李渔写在自己家门上的对联。联中所说湖山就指西湖的湖光山色,李渔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和情愫。
期刊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教授兼作家尼古拉斯·柯瑞思(Nicholas Chrimes)撰写的《乌镇:中国古镇的“世界闻名”之路》一书的中文版,在2017年12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柯瑞思写了一个怎样的乌镇?  “乌镇是一个只有5万人口的小镇,坐落在中国南方浙江省的一个离海不远的城市。这里风景秀丽,历史久远,也散发着21世纪新时代的气息。这种完美的结合真的很难得。”这位
期刊
今年立冬日,笔者去采访在冬至日举行的“三门祭冬”。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祭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教诲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传递着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体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民间风俗的魅力。‘三门祭冬’习俗是中华祭祀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的一面,又有一定的自我地域特色。”88岁高龄的非遗“三门祭冬”传承人杨兴亚聊起这个话题声音洪亮,滔滔不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