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旧城更新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其中以旧居住区、旧工业区、旧村为代表的“三旧”地区更是成为优先改造的对象。本文以杭州藕花洲大道南区块为研究案例,提出公共空间嵌入和生态景观更新两条设计策略。公共空间嵌入强调以公共空间为线索,重组原有的空间秩序;与此同时,建议更新改造不应局限在物质更新层面,而要从大环境的生态景观入手,重塑自然空间系统。最后,本文提出了以“更新单元”为操作手段的实施策略,最终实现旧城的有序更新。
关键词:旧城更新,空间重塑,空间嵌入,景观,城市设计
Abstract: the old city update of city construc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hot, among them with old residential area, old industrial zone, villag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ree old" area it is to become the object of priority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OuHua continent avenue in hangzhou south block ca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ublic space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update embedded two design strategy. Public space embedded emphasizes that public space for clues, restructuring the original space order; At the same time, suggest renewal transformation can not be limited in the material update level, and to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from environment, build natural space system.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update unit" for the operation mea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update of the old city's orderly.
Key words: the old city update, space remodeling, embedded space, 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中圖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轮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向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城市的内生生长。因此早期建设的旧城区因为空间质量较低、城市功能与未来发展目标不符等原因,面临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压力。特别是城市中最普遍的“三旧”地区——旧居住区、旧工业区、旧村——更是成了优先改造对象。在利益日趋多元化的城市语境中,旧城更新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将以杭州藕花洲大道南区块项目作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案例研究,从空间设计层面探讨我国旧城区更新改造的方法与路径。
空间现实—— 城市核心中的边缘区
本次研究的规划区正处于城市发展各个功能组团的交汇中心,是未来城市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同时,城市主干道及轨道交通不断建设完善,更是一股推进其功能提升的强大动力。但是规划区的空间现实却无法满足其未来的功能需求。均质的工业仓储用地与极差的人行步行体验,在南北方向的300m的区域内,很难找到可通行的城市支路。而同样大的地块,临平老城区可以形成多种尺度的小尺度街区划分、密集的街道网络、方便步行的街区环境、热闹非凡的街道生活。而规划区内不能互相通达的支路与缺乏吸引力的城市功能使这里成了城市生活的死角和荒漠,虽然地块紧邻城市的核心区,但却更像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区。
2 设计策略
2.1 公共空间的嵌入
孙施文教授在对上海新天地改造的分析中认为,空间嵌入的改造方式为中国的旧城更新探寻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中国旧城改造中盛行的完整保留和拆除的两个极端中,有选择的保留与功能再造成为一种中间方式。这样一种改造方式不仅可以去粗存精,留下了原有的物质实体,更重要的是将一种新的文化与对空间的使用方法注入其中,甚至成为鼓动消费的一种媒介。
本文的空间嵌入可以理解为在相对封闭与均质的地区引入公共性要素,在私有空间为主的环境中引入公共性的城市功能。藕花洲大道南区块中间大部分地区被厂房、仓储和铁路站场占据和分割。由于城市的生活与商业功能必然要建立在人流可达的地区。因此,引入能被市民共享和消费的公共空间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基于地块的长条状特征,利用东侧沃尔玛商业中心的商业带动效应,规划建议利用藕花洲广场的开敞处,打开外围进入地块的入口,形成一条以步行为主导的公共活动的纽带。
这条公共性纽带将融合水乡记忆与工业文明,并且和周围临平山、东来阁、上塘古运河,水景公园等自然人文景点串联。利用原有铁路站场设施,保留铁轨作为进入地块内部的通道。地块东侧是延续工业记忆的文化创意工坊;中部结合轨道站点和原有的水系,营造现代与传统、自然与人文融合的临平特色的综合体。公共轴线的西侧结合现状自然村落,复原传统水乡肌理,布置小型商住街市,延续活力水乡生活。通过3个重要节点的打造,将公共空间有机的嵌入到场地内。
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中,通过延续路径,统筹多维度的空间体验,将废旧铁路串联零碎的开发空间,创造多维度的富于变化的景观路径。地块中的铁路、吊车、仓库等设施,在现在追求时尚,寻求个性的语境中已成为标榜消费和身份识别的工具。同时将斑块状的绿地渗透到地块内部,形成半私密的交往空间,承担社区层面的公共活动。最后利用不同体量建筑的有机组合,以界定出张弛有度的室外空间,提供更好的步行体验。
通过发掘基地原有亮点,公共空间的嵌入打开了原本封闭均质的空间,并建立有效的步行联系。可以看到,这种空间设计方法并没有以一种颠覆性设计的手法来博取眼球。而是寻求以较小的空间改造成本来换取公共空间价值的提升。在尊重现有资源要素、土地产权等基础上,通过营造改造的节点性的触媒以激发地块进行自我更新的可能。
2.2 引山理水搭建景观骨架
临平山下的规划区具备良好的生态本底。然而早期城市建设对环境与生态资源考虑不足,造成原本水网密布的地区已难以体验到江南水乡的气氛与韵味。更为严重的是,工业用地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水网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藕花洲大道南侧的旧城更新中,笔者认为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建成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更新也是一种更新范畴。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揭示,景观的历史演变提供了过去自然过程改变的线索与轨迹,它可为生态恢复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方向。在台湾高雄洲仔湿地的已经建成的案例中,我们发现高密度的城市中心的湿地,因为人类的合理介入行为,正起到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湿地的生态恢复,大量的鸟类回到城市中,土地上的各种生态流动以及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重新再生,使得该地区达到一定的生态质量。
根據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经验,水体、地形以及植被的空间布局都对城市的景观格局造成影响,这就意味着在一块区域中的微观环境并不是均等化的。某些生态要素在一个地区中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藕花洲大道南区块的河流因为早期的城市开发,而致使整个网络被严重截断。河网连接点成为景观恢复与提升的关键性区位。这也是在本次规划中,不断寻求恢复山水格局,提高水系的连接度的理论基础。
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上,首先应谨慎的选择水系可能联系的空间点。在原本相对独立的三条南北向水系中间,结合地块内的公共空间轴线,恢复原有景观水系的横向联系。这条横向联系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水系中生态流动的可能。其次,呼应北侧的临平山景,扩大水系交汇处水面,结合藕花满汀洲的意向,形成模拟瓣瓣荷花形态的水岛景观。通过微地形的变化,建设亲水湿地等空间,提供一定的生态缓冲空间。最后,在河溪之间,轨道站点之上,营造一个水与建筑交融的现代商业建筑。临岸侧,水上巴士码头、滨水栈道、莲花状小岛与造型自由的建筑交织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休闲购物中心;离岸侧,商业中心、酒店式公寓、办公大厦等围合出开放式溪水庭院,构筑成地铁上盖功能完备的商业综合体。
这里的设计希望将城市景观环境的更新与城市功能与建筑的更新予以结合,城市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依赖于片区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个片区将作为一个刺激协调更新的触媒,带动周边协同发展,并与临平山的优质景观相辅相成,共筑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协调的城市综合体。
3 旧城更新改造的空间策略
由于现状的用地权属情况极为复杂,同时铁路货运站场的搬迁时间也无法明确,一个弹性的实施策略就显得极为关键。另一方面,传统的片区更新改造因为需要面对不同的发展业主,经常造成过高强度的开发强度以及不合理的强度增量分配,进而公共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提出通过划分城市更新单元为基本单位分配空间增量。“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分可以不为具体的行政单位或地块所限,而是通过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予以综合考虑,以此获取更多的“腾挪”余地,保障更新改造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完整性;其次,成片开发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塑造也有利于开发建设的管理,在单元内进行开发量的协调。最后依序市场规律,进行多因子评价以合理地分配空间容量的研究,引导适宜的空间密度分区。将地铁、山水景观、地块条件作为考量标准,建立科学的增量分配机制。
4 小结
当前,我国的旧城更新成为了城市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却面临很多矛盾与困境。本文从城市的空间设计出发,提出了公共空间嵌入以破解封闭均质的旧城空间,物质更新与生态环境更新并重的更新策略。从生态环境、社会活动与可实施性多角度予以研究和思考,最终以城市空间的质量提升为诉求,这也是城市设计建构城市空间形态最核心的目标。研究的区块是一般性的旧居住区与旧工业区的混合区,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希望能对现在的旧城更新实践的规划设计方法有所贡献。
注释:
Steven Tiesdell,Taner Oc.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孙施文. 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翻转——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评论[J]. 城市规划,2007(8),81.
同②
参考文献:
Forman.R.T.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Steven Tiesdell,Taner Oc.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孙施文. 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翻转——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评论[J]. 城市规划,2007(8)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与等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杨沛儒.生态城市主义——尺度、流动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曹烯博. 南沙岛的景观破碎与规划干预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旧城更新,空间重塑,空间嵌入,景观,城市设计
Abstract: the old city update of city construc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hot, among them with old residential area, old industrial zone, villag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ree old" area it is to become the object of priority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OuHua continent avenue in hangzhou south block ca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ublic space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update embedded two design strategy. Public space embedded emphasizes that public space for clues, restructuring the original space order; At the same time, suggest renewal transformation can not be limited in the material update level, and to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from environment, build natural space system.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update unit" for the operation mea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update of the old city's orderly.
Key words: the old city update, space remodeling, embedded space, 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中圖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轮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向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城市的内生生长。因此早期建设的旧城区因为空间质量较低、城市功能与未来发展目标不符等原因,面临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压力。特别是城市中最普遍的“三旧”地区——旧居住区、旧工业区、旧村——更是成了优先改造对象。在利益日趋多元化的城市语境中,旧城更新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将以杭州藕花洲大道南区块项目作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案例研究,从空间设计层面探讨我国旧城区更新改造的方法与路径。
空间现实—— 城市核心中的边缘区
本次研究的规划区正处于城市发展各个功能组团的交汇中心,是未来城市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同时,城市主干道及轨道交通不断建设完善,更是一股推进其功能提升的强大动力。但是规划区的空间现实却无法满足其未来的功能需求。均质的工业仓储用地与极差的人行步行体验,在南北方向的300m的区域内,很难找到可通行的城市支路。而同样大的地块,临平老城区可以形成多种尺度的小尺度街区划分、密集的街道网络、方便步行的街区环境、热闹非凡的街道生活。而规划区内不能互相通达的支路与缺乏吸引力的城市功能使这里成了城市生活的死角和荒漠,虽然地块紧邻城市的核心区,但却更像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区。
2 设计策略
2.1 公共空间的嵌入
孙施文教授在对上海新天地改造的分析中认为,空间嵌入的改造方式为中国的旧城更新探寻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中国旧城改造中盛行的完整保留和拆除的两个极端中,有选择的保留与功能再造成为一种中间方式。这样一种改造方式不仅可以去粗存精,留下了原有的物质实体,更重要的是将一种新的文化与对空间的使用方法注入其中,甚至成为鼓动消费的一种媒介。
本文的空间嵌入可以理解为在相对封闭与均质的地区引入公共性要素,在私有空间为主的环境中引入公共性的城市功能。藕花洲大道南区块中间大部分地区被厂房、仓储和铁路站场占据和分割。由于城市的生活与商业功能必然要建立在人流可达的地区。因此,引入能被市民共享和消费的公共空间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基于地块的长条状特征,利用东侧沃尔玛商业中心的商业带动效应,规划建议利用藕花洲广场的开敞处,打开外围进入地块的入口,形成一条以步行为主导的公共活动的纽带。
这条公共性纽带将融合水乡记忆与工业文明,并且和周围临平山、东来阁、上塘古运河,水景公园等自然人文景点串联。利用原有铁路站场设施,保留铁轨作为进入地块内部的通道。地块东侧是延续工业记忆的文化创意工坊;中部结合轨道站点和原有的水系,营造现代与传统、自然与人文融合的临平特色的综合体。公共轴线的西侧结合现状自然村落,复原传统水乡肌理,布置小型商住街市,延续活力水乡生活。通过3个重要节点的打造,将公共空间有机的嵌入到场地内。
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中,通过延续路径,统筹多维度的空间体验,将废旧铁路串联零碎的开发空间,创造多维度的富于变化的景观路径。地块中的铁路、吊车、仓库等设施,在现在追求时尚,寻求个性的语境中已成为标榜消费和身份识别的工具。同时将斑块状的绿地渗透到地块内部,形成半私密的交往空间,承担社区层面的公共活动。最后利用不同体量建筑的有机组合,以界定出张弛有度的室外空间,提供更好的步行体验。
通过发掘基地原有亮点,公共空间的嵌入打开了原本封闭均质的空间,并建立有效的步行联系。可以看到,这种空间设计方法并没有以一种颠覆性设计的手法来博取眼球。而是寻求以较小的空间改造成本来换取公共空间价值的提升。在尊重现有资源要素、土地产权等基础上,通过营造改造的节点性的触媒以激发地块进行自我更新的可能。
2.2 引山理水搭建景观骨架
临平山下的规划区具备良好的生态本底。然而早期城市建设对环境与生态资源考虑不足,造成原本水网密布的地区已难以体验到江南水乡的气氛与韵味。更为严重的是,工业用地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水网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藕花洲大道南侧的旧城更新中,笔者认为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建成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更新也是一种更新范畴。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揭示,景观的历史演变提供了过去自然过程改变的线索与轨迹,它可为生态恢复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方向。在台湾高雄洲仔湿地的已经建成的案例中,我们发现高密度的城市中心的湿地,因为人类的合理介入行为,正起到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湿地的生态恢复,大量的鸟类回到城市中,土地上的各种生态流动以及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重新再生,使得该地区达到一定的生态质量。
根據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经验,水体、地形以及植被的空间布局都对城市的景观格局造成影响,这就意味着在一块区域中的微观环境并不是均等化的。某些生态要素在一个地区中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藕花洲大道南区块的河流因为早期的城市开发,而致使整个网络被严重截断。河网连接点成为景观恢复与提升的关键性区位。这也是在本次规划中,不断寻求恢复山水格局,提高水系的连接度的理论基础。
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上,首先应谨慎的选择水系可能联系的空间点。在原本相对独立的三条南北向水系中间,结合地块内的公共空间轴线,恢复原有景观水系的横向联系。这条横向联系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水系中生态流动的可能。其次,呼应北侧的临平山景,扩大水系交汇处水面,结合藕花满汀洲的意向,形成模拟瓣瓣荷花形态的水岛景观。通过微地形的变化,建设亲水湿地等空间,提供一定的生态缓冲空间。最后,在河溪之间,轨道站点之上,营造一个水与建筑交融的现代商业建筑。临岸侧,水上巴士码头、滨水栈道、莲花状小岛与造型自由的建筑交织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休闲购物中心;离岸侧,商业中心、酒店式公寓、办公大厦等围合出开放式溪水庭院,构筑成地铁上盖功能完备的商业综合体。
这里的设计希望将城市景观环境的更新与城市功能与建筑的更新予以结合,城市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依赖于片区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个片区将作为一个刺激协调更新的触媒,带动周边协同发展,并与临平山的优质景观相辅相成,共筑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协调的城市综合体。
3 旧城更新改造的空间策略
由于现状的用地权属情况极为复杂,同时铁路货运站场的搬迁时间也无法明确,一个弹性的实施策略就显得极为关键。另一方面,传统的片区更新改造因为需要面对不同的发展业主,经常造成过高强度的开发强度以及不合理的强度增量分配,进而公共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提出通过划分城市更新单元为基本单位分配空间增量。“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分可以不为具体的行政单位或地块所限,而是通过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予以综合考虑,以此获取更多的“腾挪”余地,保障更新改造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完整性;其次,成片开发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塑造也有利于开发建设的管理,在单元内进行开发量的协调。最后依序市场规律,进行多因子评价以合理地分配空间容量的研究,引导适宜的空间密度分区。将地铁、山水景观、地块条件作为考量标准,建立科学的增量分配机制。
4 小结
当前,我国的旧城更新成为了城市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却面临很多矛盾与困境。本文从城市的空间设计出发,提出了公共空间嵌入以破解封闭均质的旧城空间,物质更新与生态环境更新并重的更新策略。从生态环境、社会活动与可实施性多角度予以研究和思考,最终以城市空间的质量提升为诉求,这也是城市设计建构城市空间形态最核心的目标。研究的区块是一般性的旧居住区与旧工业区的混合区,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希望能对现在的旧城更新实践的规划设计方法有所贡献。
注释:
Steven Tiesdell,Taner Oc.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孙施文. 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翻转——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评论[J]. 城市规划,2007(8),81.
同②
参考文献:
Forman.R.T.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Steven Tiesdell,Taner Oc.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孙施文. 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翻转——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评论[J]. 城市规划,2007(8)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与等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杨沛儒.生态城市主义——尺度、流动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曹烯博. 南沙岛的景观破碎与规划干预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