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做好《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本文对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机械制造技术》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多,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涵盖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它将金属切削、机械加工与装配、数控加工、机床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优化整合,重点突出了知识、技能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的发展形势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做好此专业主干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关键。
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多而广,不仅包含了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方法、设备和工艺规程,还囊括了金属的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和数控加工工艺等内容,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与机械制造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课程内容相较于其他课程综合性高,实践操作性较强,实施好教学过程的难度偏大,对任课教师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达到熟悉掌握机械生产、加工制造零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备常用设备操作能力,同时兼具零件制造生产工艺和工件安装配给的分析设计能力。经过课程的教学后,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升,能够在生产实际中遇到了相关的专业问题后分析并加以解决,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机械加工、装备制造领域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
2 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2.1 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视和认可,迎来了职业院校的发展良好时期,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组成相比以往更为复杂多样,既招收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也招收高中同等学力学生,如中专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学习经历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参差不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多种因素的叠加给《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欠缺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比较宽广,同时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与中学时文化基础课存在着一定差异,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此课程的学习时,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而且对自身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高校培养人才教育方式的区别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课程内容的抽象和枯燥失去学习的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过程实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课程教学的实践分析
3.1 正确合理使用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的理论课程较为复杂、抽象,同时还涉及到了部分生产实际,例如车刀的构成、机床加工零件工艺等,若是单凭以往较为传统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是不足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和预想效果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做出适当地调整,把新兴地多媒体元素引入到课程的教学当中,促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将课程体系中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地,可观察的,也便于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动画操作演示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也可将提问环节更多地融入进课堂,形成教与学的良好互动,营造出以问题促学习、以释疑促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涵盖了金属切削、机械加工与装配、数控加工、机床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操作密不可分,许多理论和操作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准确,学生必须通过实践、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解。脱离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学生只能获取一些肤浅的感性认知和低水平的操作技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教学,学生的认知仅限于书本,无法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应用相联系从而悖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3.3 创新课程考评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内容通常会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当前,绝大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卷面答题来进行,因此,多数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侧重理论、片面追求卷面成绩,实践教学内容与非考试范围的内容则容易被忽视。单一的卷面考试成绩高低未必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位。创新课程考评方式可以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操作考核、工艺设计考核、课堂答问等环节,在相对客观的条件下,多角度地衡量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内容学习掌握程度,更好地促进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
4 结语
《機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对机械类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因此,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在现有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考评方式上,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潜力,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期需求的机械制造类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学园地,2011-10下(30),44-45.
[2]周建中,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97.
[3]刘爱群.高职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及解决办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2,(10).
[4]陈根琴,宋志良.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肖笃飞(1989-),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加工及机械制造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祝建孙 (1982-),男,江西铅山人,硕士,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技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机械制造技术》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多,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涵盖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它将金属切削、机械加工与装配、数控加工、机床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优化整合,重点突出了知识、技能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的发展形势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做好此专业主干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关键。
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多而广,不仅包含了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方法、设备和工艺规程,还囊括了金属的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和数控加工工艺等内容,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与机械制造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课程内容相较于其他课程综合性高,实践操作性较强,实施好教学过程的难度偏大,对任课教师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达到熟悉掌握机械生产、加工制造零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备常用设备操作能力,同时兼具零件制造生产工艺和工件安装配给的分析设计能力。经过课程的教学后,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升,能够在生产实际中遇到了相关的专业问题后分析并加以解决,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机械加工、装备制造领域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
2 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2.1 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视和认可,迎来了职业院校的发展良好时期,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组成相比以往更为复杂多样,既招收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也招收高中同等学力学生,如中专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学习经历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参差不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多种因素的叠加给《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欠缺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比较宽广,同时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与中学时文化基础课存在着一定差异,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此课程的学习时,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而且对自身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高校培养人才教育方式的区别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课程内容的抽象和枯燥失去学习的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过程实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课程教学的实践分析
3.1 正确合理使用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的理论课程较为复杂、抽象,同时还涉及到了部分生产实际,例如车刀的构成、机床加工零件工艺等,若是单凭以往较为传统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是不足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和预想效果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做出适当地调整,把新兴地多媒体元素引入到课程的教学当中,促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将课程体系中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地,可观察的,也便于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动画操作演示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也可将提问环节更多地融入进课堂,形成教与学的良好互动,营造出以问题促学习、以释疑促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涵盖了金属切削、机械加工与装配、数控加工、机床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操作密不可分,许多理论和操作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准确,学生必须通过实践、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解。脱离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学生只能获取一些肤浅的感性认知和低水平的操作技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教学,学生的认知仅限于书本,无法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应用相联系从而悖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3.3 创新课程考评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内容通常会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当前,绝大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卷面答题来进行,因此,多数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侧重理论、片面追求卷面成绩,实践教学内容与非考试范围的内容则容易被忽视。单一的卷面考试成绩高低未必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位。创新课程考评方式可以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操作考核、工艺设计考核、课堂答问等环节,在相对客观的条件下,多角度地衡量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内容学习掌握程度,更好地促进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
4 结语
《機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对机械类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因此,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在现有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考评方式上,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潜力,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期需求的机械制造类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学园地,2011-10下(30),44-45.
[2]周建中,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97.
[3]刘爱群.高职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及解决办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2,(10).
[4]陈根琴,宋志良.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肖笃飞(1989-),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加工及机械制造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祝建孙 (1982-),男,江西铅山人,硕士,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技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