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这一大国的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鲜花和掌声中也引来了质疑,国际质疑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到了21世纪10年代初达到了极致,并在不断发展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总括起来,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可以分为4个部分:
1.军事威胁。目前中国虽然比美国弱,但中国仍是大国,军费日增,军队日强;中国现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
2.政治威胁。中国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存在出现政治和社会危机的危险。局面一旦失控,中国的动荡将威胁到全球安全与稳定。
3.经济威胁。用购买力平价法和中国经济增长率计算,中国经济已经排列世界第三,下世纪初将升至第一。中国不仅将成为比日本还要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而且还将严重威胁美国和西方利益。
4.文明威胁。冷战结束,今后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2001年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中国威胁论”也花样翻新,其主要论点有:
1.作为主要晴雨表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被中国所吸纳(多达80%),从而使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原来吸收外资最多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失去了继续复兴的宝贵资金。
2.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亚洲各国市场里充斥了以“倾销价格”出售的中国纺织品、鞋类和各种家用产品。近些年来,中国已开始进入某些高科技领域。中国产品大规模“入侵”,已经而且还在加剧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整体价格水平的下跌,即通货紧缩。
3.近年来,原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是“质量差”、“人员难以管理”、“不赚钱”的中国企业,似乎一举成为“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代名词。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以及工商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亚洲乃至世界掀起了新一轮将生产基地集中在中国的重组模式的浪潮,这是一次从历来的来料加工到电子零部件、模具、铸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片甲不留式的转移”,其规模之大,令世人瞠目。
4.如果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的速度照此发展下去,那么,在亚洲各国,以地方为中心的就业机会将大量被剥夺,企业竞争力将大大削弱,甚至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在中国的存在感也将下降。更重要的是,亚洲各国国内工业的“空心化”趋势正在蔓延。
总之,从21世纪开始至今,关于“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各式各样,报道也可谓连篇累牍,它们风助火势、火借风势,以讹传讹,迅速得到了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的随声附和,并生发开去,在中国周边亚太邻国也产生了心理上的“威胁效应”。于是,中国不发展是“威胁”,中国发展了也是“威胁”;中国成长了是“威胁”,中国“崩溃”了也是威胁;中国横是威胁,竖也是威胁。在一些人眼里,中国无论怎样,都脱不了“威胁”的干系。
“中国威胁论”配合了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对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构成了极大困扰。“中国威胁论”自出笼以来被一再炒作,影响不断扩大,大有演变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围堵中国崛起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乐于看到,也无法接受一个强大统一兴旺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因为这与它们的新帝国主义全球战略意图不相符合,意味着世界上同时出现了若干个与它们战略性经济利益相矛盾的国家。在“中国威胁论”的旗帜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人与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一些人遥相呼应,互相利用。尽管双方利益不同,但在对“中国威胁论”问题的认识和传播上却颇为相似,目的也颇为一致,那就是不遗余力地“遏制”、“围堵”中国,损害中国名声,限制中国影响,危害中国周边安全,延缓中国发展。
应对中国的崛起,从近一个时期看,美国采取了虚实并用的方针。所谓虚的一手,就是夸大中国的军费开支和军事力量,散布“中国威胁论”。这一方面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氛围,为今后的“制华行动”进行舆论铺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离间中国和邻国的关系,恶化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
(摘自科学出版社《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作者:程超泽)
“中国威胁论”到了21世纪10年代初达到了极致,并在不断发展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总括起来,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可以分为4个部分:
1.军事威胁。目前中国虽然比美国弱,但中国仍是大国,军费日增,军队日强;中国现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
2.政治威胁。中国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存在出现政治和社会危机的危险。局面一旦失控,中国的动荡将威胁到全球安全与稳定。
3.经济威胁。用购买力平价法和中国经济增长率计算,中国经济已经排列世界第三,下世纪初将升至第一。中国不仅将成为比日本还要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而且还将严重威胁美国和西方利益。
4.文明威胁。冷战结束,今后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2001年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中国威胁论”也花样翻新,其主要论点有:
1.作为主要晴雨表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被中国所吸纳(多达80%),从而使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原来吸收外资最多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失去了继续复兴的宝贵资金。
2.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亚洲各国市场里充斥了以“倾销价格”出售的中国纺织品、鞋类和各种家用产品。近些年来,中国已开始进入某些高科技领域。中国产品大规模“入侵”,已经而且还在加剧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整体价格水平的下跌,即通货紧缩。
3.近年来,原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是“质量差”、“人员难以管理”、“不赚钱”的中国企业,似乎一举成为“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代名词。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以及工商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亚洲乃至世界掀起了新一轮将生产基地集中在中国的重组模式的浪潮,这是一次从历来的来料加工到电子零部件、模具、铸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片甲不留式的转移”,其规模之大,令世人瞠目。
4.如果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的速度照此发展下去,那么,在亚洲各国,以地方为中心的就业机会将大量被剥夺,企业竞争力将大大削弱,甚至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在中国的存在感也将下降。更重要的是,亚洲各国国内工业的“空心化”趋势正在蔓延。
总之,从21世纪开始至今,关于“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各式各样,报道也可谓连篇累牍,它们风助火势、火借风势,以讹传讹,迅速得到了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的随声附和,并生发开去,在中国周边亚太邻国也产生了心理上的“威胁效应”。于是,中国不发展是“威胁”,中国发展了也是“威胁”;中国成长了是“威胁”,中国“崩溃”了也是威胁;中国横是威胁,竖也是威胁。在一些人眼里,中国无论怎样,都脱不了“威胁”的干系。
“中国威胁论”配合了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对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构成了极大困扰。“中国威胁论”自出笼以来被一再炒作,影响不断扩大,大有演变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围堵中国崛起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乐于看到,也无法接受一个强大统一兴旺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因为这与它们的新帝国主义全球战略意图不相符合,意味着世界上同时出现了若干个与它们战略性经济利益相矛盾的国家。在“中国威胁论”的旗帜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人与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一些人遥相呼应,互相利用。尽管双方利益不同,但在对“中国威胁论”问题的认识和传播上却颇为相似,目的也颇为一致,那就是不遗余力地“遏制”、“围堵”中国,损害中国名声,限制中国影响,危害中国周边安全,延缓中国发展。
应对中国的崛起,从近一个时期看,美国采取了虚实并用的方针。所谓虚的一手,就是夸大中国的军费开支和军事力量,散布“中国威胁论”。这一方面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氛围,为今后的“制华行动”进行舆论铺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离间中国和邻国的关系,恶化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
(摘自科学出版社《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作者:程超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