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华人世界的国际级大导演李安是“后发之人型”成功者的代表人物,他来参加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题为《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主题论坛,既合适又不合适。
合适的是,作为叱咤国际影坛多年的华人导演,他既具有从华语电影出发的立场和视角,又有足够丰富和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回答这样的关于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的大问题。
不适合的是,他大器晚成的经历与低调内敛的气质,与当今牛气冲天的中国电影市场动辄“赶英超美”的速成预期和“成为老大”的张扬气场,似乎有点八字不合。请他这位文绉绉、慢悠悠的老中医来给求胜心切、急火攻心的中国电影把脉,究竟对不对路,且听他如何开释。
与李安导演同台论道的还有演员、导演徐峥,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复星投资Studio 8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罗宾诺夫,华谊兄弟影业首席执行官叶宁、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业首席执行官孙忠怀。
故事为王,情怀至上
李安坦言他只知道怎么讲自己的故事,讲别人的故事,他并非行家。李安学戏剧出身,他对如何利用故事里面的戏剧性冲突,不管是外在的冲突,或者是个人内心的冲突,跟自己生活里有关系的,他便能有感而发,驾轻就熟。
故事对李安来讲只是一个载体、结构,把一件事情讲出来而已。就像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任何故事说穿了就是由开始到结局,就看你怎么转折——怎么起,怎么承,怎么转,怎么合。好莱坞的电影,转折可能会多几下,中间还会有一段特别引人入胜。
“故事只是一个假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如何交给观众,观众读懂了你的心后再去作属于他的想象,这才是最有意思的。”李安说。电影创作者想跟观众心心相印,是通过情节、音乐,笑、哭,或者用情感的起伏带着大家走。不管那是一段怎样的旅程,故事讲顺畅了只说明你的技术不错,但如果说艺术,应该还需要有点情怀。人生找不到标准答案,道可道非常道。你要求自己讲出一个所以然,又娱乐大家,又给人启发,那么就需要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在黑屋子里面跟观众慢慢沟通。李安认为,对他而言这一过程才是最真诚可贵的。
对于李安的“情怀说”,徐峥认为自己完全是个小学生。他说以前做演员时,每次拍完一部电影很想回到剧场里面看戏,因为在看戏时能让自己回到“初心”。后来拍电影时也跟别的导演有所不同,总是蛮主观地站在角色立场上,所以经常要自导自演。徐峥认为,从角色或表演的角度带入自己想表达的那个故事,这既是他擅长的部分,也可能成为他的局限。但无论怎样,讲故事最重要的还是言之有物,有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那是故事背后的驱动力。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于冬在讲故事方面自诩是行家里手,会说全本《三国演绎》《水浒传》评书的他,最擅长的是给各种导演讲故事,把自己看的某个觉得好的故事或者剧本,像说书一样说给对方听,绘声绘色还带有角色扮演的讲故事方式是于冬的独门秘技,也使他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合作对象。
复星投资Studio 8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罗宾诺夫强调,编剧、导演是故事的主要打造者,作为制片方,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比如说这个故事应该是怎样的,特别是在正式拍摄的时候告诉他们我的理解是什么。然后,就要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拿着神笔的是马良,不是你。在创作方面,罗宾诺夫认为,应该倾听创作人员的声音,让他们用自己的角度讲故事,这是最重要的。
文化的事,要给点时间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生机勃勃,很年轻,还有原生态的味道。几乎每年都有年轻导演教人耳目一新,创造新的票房奇迹,并且他们的故事还会从某一方面使我们惊讶或者感动,给予我们新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电影未来要成为一个强者,希望寄托于年轻的制片人和导演。例如最近演员黄渤也开始进入导演行列,推出一个“IGB年轻人计划”,多年前徐峥也有这样的想法,帮助在市场上打拼的年轻电影制作人、导演,能够把经验尽可能多地告诉他们,使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因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成功和成熟起来才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
李安以“比较有经验的算是前辈的电影人”的身份,对新晋的电影工作者提出的重要忠告是:“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他坦言,这个感觉好像正与今天中国影坛的需求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电影发展得这么快,大家都觉得人才不够用,要快速培养年轻人才,到处都是速成的课程。李安说的“不要长得太快”,当然不是说要压抑年轻人,而是说不要拔苗助长。在他看来,成长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年轻导演的成长亦是如此,要给点时间。
“因为我是36岁才‘开张’,我是很晚熟的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蛮感恩自己是一个晚熟的人,幼稚期比较长。我觉得一个东西能够感人,能够成熟,能够成立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管是环境孕育,还是年轻人准许自己被孕育。”李安对年轻导演说,希望你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李安半开玩笑地与现场嘉宾和观众互勉道,现在医药很发达,我们都可以活这么长,急什么呢?我现在61岁,我看我爸爸61岁的时候什么都知道,我现在摸摸良心,我还是小孩,其实他也是唬人的。所以我们七八十岁还可以学习和工作,时间还很长,我儿子也想做演员,我说你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着急。
香港和台湾都曾走过这个弯路,李安希望大陆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走港台那种“抢明星,抢资源”的路子,从电影从业人员到观众的品位、欣赏素质,文化强度和厚度,才是应该去拼和抢的。也不要单纯地跟美国比票房,不是票房超过就万事大吉了。美国不光是票房高,他们电影背后的文化背景非常强大,我们看美国电影,会全方位地崇拜他们,包括他们的明星、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尤其是他们的流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年轻人一碰到,你会跟着他走。这个力道显然是票房以外的东西,也是魅惑力或者说影响力最大的东西,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要琢磨出来,它比票房意义更重大。 李安告诫年轻电影人,不要急于求成虚火攻心,而要虚心学习他山之石,比如美国的文化和作业方式。在好莱坞,做任何细节都是在享受和学习,一个调光或者做任何技术的人,他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后面,器材都是一样,硬件都是一样,但是软件和经验,品位和文化背景相去甚远。这个音、那个光,真的就这么稍微调校一下,就会让你感受做电影的乐趣,看似轻松,看似随意而为,其实每一个动作都是非常扎实的。
眼下的中国电影业正处在繁荣上升期,李安希望所有这个行业的人都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黄金时代”,为后面的人做“筑基”的工作,不要让年轻人浮躁,好好学习电影这个行业的基本功,不要看不起技术。各行各业都有专精的东西,敬业的专家,你去多学一点,多领会一点,都会产生乐趣。
电影业的发展一定有起有伏,当电影业进入“伏”的阶段时,还可以平稳延续,而不是一下泡沫化,是需要在“起”的阶段就做足“筑基”工作的。现在是中国电影业的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每位从业者好好把握,一旦走入良性循环,就可以越走越好,越走越远,走入世界视野、世界市场是很自然的。归根结底,这是文化的事情,请给它一点时间,希望大家耐心一点,继续努力。
38岁才执导第一部电影的徐峥自嘲比李安“开张”更晚,他举例韩国电影刚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时,他们把大批年轻人送到国外学电影,学成归来,对本土市场的爆发注入极大的能量。那么我们的培训方案是什么?现在开始有了一些编剧班,他们是在疯狂地学习。徐峥认识其中一些年轻人,基本上美国的关于编剧的书整天都在看,尤其是在做剧本的时候不断地看,完全是速成。别人四年看完的东西,他们一年就得看完,因为背后有资本大佬说赶紧拍啊,我们这边也要业绩,所以徐峥觉得这的确是需要让我们思考的问题。
把东方逻辑做成世界语言
李安所讲的“慢速成长”其实针对的不仅是年轻电影人,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电影。他觉得美国电影的强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要赶谁超谁的急功近利在里面。就像经细火慢炖的上海菜与速食面相比,或许后者销量更大,但绝对前者滋味更好。
现在中国人的速成思想就是用最快的速度看一些现成的东西,然后用中国方式讲一遍,这一遍肯定没原汁原味的东西好。我们要跟国际接轨,必须要慢慢地修炼内功,最终跟别人的东西做得一样强,甚至更好。
刚才徐峥讲中国年轻人看的美国编剧书其实都是这么几套,你一本一本看,看到第四本就基本会了,就可以用中国的故事上去凑一凑。短期内或许会成功,但长期来讲,中国文化比美国悠久得多,现在中国需要现代化,需要补上普世价值这一课,当然英美主导了好几百年,但我们必须赶上去跟他们齐头并进,先把世界上共通的电影语言学好,这是基本功,是前提。
李安语重心长地说,我从小在台湾成长,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华文化整合连接起来,我们东方民族有另外一种人文情怀和表达逻辑,这个还没有变成通用的世界语言。我觉得当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到世界上跟大家分享。
谈票房赶超美国,谈如何做“老大”,李安觉得角度可以调整一下,不要以后起之秀、后来者居上的心理到国际市场去做攻城略地的概念,而是多想想我们能给这个世界提供什么东西。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是,观众买票进影院不是专程来看你怎么表演,而是想看到自己脑子里面想象的自己在作何“表演”。
因此李安常常跟合作的明星说,你不重要,你永远演不到观众想象得那么好,观众是借你的脸来想象、回忆、共鸣他自己的事,所以你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做你该做的事情,该做的反应,观众自己会想象。你话越少,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越多。你是为观众服务,不要感到大家是来崇拜你的。
李安提醒道,中国古典的文化里面有很多宝藏,有很多东西需要翻新,因为已经离我们太久远、太古老了。他觉得这些东西可以提供给全世界一种新的滋润,第一人人内心需要充实,其次有了可以沟通的共通语言,这样大家可以在电影院里获得每个人心里面需要的滋润。这样,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市场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资本和明星的两重陷阱
如何避免走所谓西方成熟市场的弯路或者躲避陷阱?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目前这个陷阱究竟会是什么呢?如何创造新的格局?
李安很坦率地给出了答案,他认为简单说来,第一个是“抢钱”的陷阱,中国电影的跟风现象非常明显。观众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同样的东西会看腻。所以拍电影确实很艰辛,比如当时拍《卧虎藏龙》,武术指导袁和平,每天晚上要吃两片安眠药才能睡着,因为他时刻想着如何创新,想到无法入睡。
观众对新鲜的要求非常高,一个题材一下子热了,大家就争相去拍,拍出很多部大同小异的电影,直到这个题材被拍烂为止。这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疲劳到他不知道选择哪部电影,甚至不想看电影。现在不像以前,不看电影就没什么像样的娱乐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你要把观众拉进电影院是相对困难的,所以电影的特殊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热钱抢着要来电影市场、资本不愁的现象是好的,因为它是一个电影的生计,李安认为这虽是非常好的现象,却也很容易走到这个陷阱中去,资本追着电影人去拍一些跟风的重复的东西,因为资本认为那样做最安全,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不光观众不喜欢某个被拍烂了的类型,他们连看电影这回事都觉得不是很重要的时候,我们就会自食其果。
第二个陷阱,刚才徐峥也提到过,大家会“抢明星”,而不是在内容上做到最好的发挥和追求。这样久而久之,好像市场已经认定了明星的号召力,明星已经保证了电影的票房,你只需要拍完交货就可以,不管电影好坏。
然后就是摄制组的人工分配不均,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需要花钱的电影制作和场景都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其实台湾是最早发生这种情形的地方,后来台湾电影市道下去,最后把香港电影也给害了。
“要自救啊!”李安大声疾呼,“不要被我们自己搞坏了!此风不可长!”明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号召力,当然是好事,因为他们经过包装,非常吸引人,大家又都喜欢看八卦,本身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可厚非,它会把电影炒热,这不是坏事。但是作为电影人自己心里面要有数,最后看的是影片打动人心的能量和品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感情上。一部剧情电影不是两三分钟的MTV,不可能只满足观众感官上的需求,观众在电影里面看的是自己,所以要拍跟我们的情怀、思绪有关系的东西。
不过李安也反过来为大牌明星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我拍了这么多电影,起初几部我还不相信,越拍得多了越相信真的有“上相”这回事,老天真的不公平,有的人你看到他就开始想象了,有些人祖师爷就是没赏这口饭,真的不公平。所以要能激发观众想象的“上相”的脸,不是每个演员都会拥有,你不得不服气,有些明星确实具有这些特质。而有的人很漂亮,气质很好,很努力,很上镜,但是电影一拍出来大家并不喜欢。
但对创作人员来讲,还是不能忽略我们应做的努力,很多事情大家都需要协力完成,不要把水涨船高的本质颠倒了。因为我知道大牌的演员也想演到好的戏,他一年可以拍好几部,所以他可以分开做他的事业规划。有时候赚钱,有时候赚人气,有时候他要做艺术的经营,这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制片人们不需要太担心,大多数电影明星还是很想演到好电影,他们会降价出演的。
合适的是,作为叱咤国际影坛多年的华人导演,他既具有从华语电影出发的立场和视角,又有足够丰富和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回答这样的关于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的大问题。
不适合的是,他大器晚成的经历与低调内敛的气质,与当今牛气冲天的中国电影市场动辄“赶英超美”的速成预期和“成为老大”的张扬气场,似乎有点八字不合。请他这位文绉绉、慢悠悠的老中医来给求胜心切、急火攻心的中国电影把脉,究竟对不对路,且听他如何开释。
与李安导演同台论道的还有演员、导演徐峥,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复星投资Studio 8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罗宾诺夫,华谊兄弟影业首席执行官叶宁、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业首席执行官孙忠怀。
故事为王,情怀至上
李安坦言他只知道怎么讲自己的故事,讲别人的故事,他并非行家。李安学戏剧出身,他对如何利用故事里面的戏剧性冲突,不管是外在的冲突,或者是个人内心的冲突,跟自己生活里有关系的,他便能有感而发,驾轻就熟。
故事对李安来讲只是一个载体、结构,把一件事情讲出来而已。就像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任何故事说穿了就是由开始到结局,就看你怎么转折——怎么起,怎么承,怎么转,怎么合。好莱坞的电影,转折可能会多几下,中间还会有一段特别引人入胜。
“故事只是一个假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如何交给观众,观众读懂了你的心后再去作属于他的想象,这才是最有意思的。”李安说。电影创作者想跟观众心心相印,是通过情节、音乐,笑、哭,或者用情感的起伏带着大家走。不管那是一段怎样的旅程,故事讲顺畅了只说明你的技术不错,但如果说艺术,应该还需要有点情怀。人生找不到标准答案,道可道非常道。你要求自己讲出一个所以然,又娱乐大家,又给人启发,那么就需要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在黑屋子里面跟观众慢慢沟通。李安认为,对他而言这一过程才是最真诚可贵的。
对于李安的“情怀说”,徐峥认为自己完全是个小学生。他说以前做演员时,每次拍完一部电影很想回到剧场里面看戏,因为在看戏时能让自己回到“初心”。后来拍电影时也跟别的导演有所不同,总是蛮主观地站在角色立场上,所以经常要自导自演。徐峥认为,从角色或表演的角度带入自己想表达的那个故事,这既是他擅长的部分,也可能成为他的局限。但无论怎样,讲故事最重要的还是言之有物,有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那是故事背后的驱动力。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于冬在讲故事方面自诩是行家里手,会说全本《三国演绎》《水浒传》评书的他,最擅长的是给各种导演讲故事,把自己看的某个觉得好的故事或者剧本,像说书一样说给对方听,绘声绘色还带有角色扮演的讲故事方式是于冬的独门秘技,也使他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合作对象。
复星投资Studio 8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罗宾诺夫强调,编剧、导演是故事的主要打造者,作为制片方,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比如说这个故事应该是怎样的,特别是在正式拍摄的时候告诉他们我的理解是什么。然后,就要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拿着神笔的是马良,不是你。在创作方面,罗宾诺夫认为,应该倾听创作人员的声音,让他们用自己的角度讲故事,这是最重要的。
文化的事,要给点时间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生机勃勃,很年轻,还有原生态的味道。几乎每年都有年轻导演教人耳目一新,创造新的票房奇迹,并且他们的故事还会从某一方面使我们惊讶或者感动,给予我们新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电影未来要成为一个强者,希望寄托于年轻的制片人和导演。例如最近演员黄渤也开始进入导演行列,推出一个“IGB年轻人计划”,多年前徐峥也有这样的想法,帮助在市场上打拼的年轻电影制作人、导演,能够把经验尽可能多地告诉他们,使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因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成功和成熟起来才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
李安以“比较有经验的算是前辈的电影人”的身份,对新晋的电影工作者提出的重要忠告是:“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他坦言,这个感觉好像正与今天中国影坛的需求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电影发展得这么快,大家都觉得人才不够用,要快速培养年轻人才,到处都是速成的课程。李安说的“不要长得太快”,当然不是说要压抑年轻人,而是说不要拔苗助长。在他看来,成长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年轻导演的成长亦是如此,要给点时间。
“因为我是36岁才‘开张’,我是很晚熟的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蛮感恩自己是一个晚熟的人,幼稚期比较长。我觉得一个东西能够感人,能够成熟,能够成立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管是环境孕育,还是年轻人准许自己被孕育。”李安对年轻导演说,希望你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李安半开玩笑地与现场嘉宾和观众互勉道,现在医药很发达,我们都可以活这么长,急什么呢?我现在61岁,我看我爸爸61岁的时候什么都知道,我现在摸摸良心,我还是小孩,其实他也是唬人的。所以我们七八十岁还可以学习和工作,时间还很长,我儿子也想做演员,我说你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着急。
香港和台湾都曾走过这个弯路,李安希望大陆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走港台那种“抢明星,抢资源”的路子,从电影从业人员到观众的品位、欣赏素质,文化强度和厚度,才是应该去拼和抢的。也不要单纯地跟美国比票房,不是票房超过就万事大吉了。美国不光是票房高,他们电影背后的文化背景非常强大,我们看美国电影,会全方位地崇拜他们,包括他们的明星、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尤其是他们的流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年轻人一碰到,你会跟着他走。这个力道显然是票房以外的东西,也是魅惑力或者说影响力最大的东西,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要琢磨出来,它比票房意义更重大。 李安告诫年轻电影人,不要急于求成虚火攻心,而要虚心学习他山之石,比如美国的文化和作业方式。在好莱坞,做任何细节都是在享受和学习,一个调光或者做任何技术的人,他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后面,器材都是一样,硬件都是一样,但是软件和经验,品位和文化背景相去甚远。这个音、那个光,真的就这么稍微调校一下,就会让你感受做电影的乐趣,看似轻松,看似随意而为,其实每一个动作都是非常扎实的。
眼下的中国电影业正处在繁荣上升期,李安希望所有这个行业的人都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黄金时代”,为后面的人做“筑基”的工作,不要让年轻人浮躁,好好学习电影这个行业的基本功,不要看不起技术。各行各业都有专精的东西,敬业的专家,你去多学一点,多领会一点,都会产生乐趣。
电影业的发展一定有起有伏,当电影业进入“伏”的阶段时,还可以平稳延续,而不是一下泡沫化,是需要在“起”的阶段就做足“筑基”工作的。现在是中国电影业的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每位从业者好好把握,一旦走入良性循环,就可以越走越好,越走越远,走入世界视野、世界市场是很自然的。归根结底,这是文化的事情,请给它一点时间,希望大家耐心一点,继续努力。
38岁才执导第一部电影的徐峥自嘲比李安“开张”更晚,他举例韩国电影刚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时,他们把大批年轻人送到国外学电影,学成归来,对本土市场的爆发注入极大的能量。那么我们的培训方案是什么?现在开始有了一些编剧班,他们是在疯狂地学习。徐峥认识其中一些年轻人,基本上美国的关于编剧的书整天都在看,尤其是在做剧本的时候不断地看,完全是速成。别人四年看完的东西,他们一年就得看完,因为背后有资本大佬说赶紧拍啊,我们这边也要业绩,所以徐峥觉得这的确是需要让我们思考的问题。
把东方逻辑做成世界语言
李安所讲的“慢速成长”其实针对的不仅是年轻电影人,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电影。他觉得美国电影的强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要赶谁超谁的急功近利在里面。就像经细火慢炖的上海菜与速食面相比,或许后者销量更大,但绝对前者滋味更好。
现在中国人的速成思想就是用最快的速度看一些现成的东西,然后用中国方式讲一遍,这一遍肯定没原汁原味的东西好。我们要跟国际接轨,必须要慢慢地修炼内功,最终跟别人的东西做得一样强,甚至更好。
刚才徐峥讲中国年轻人看的美国编剧书其实都是这么几套,你一本一本看,看到第四本就基本会了,就可以用中国的故事上去凑一凑。短期内或许会成功,但长期来讲,中国文化比美国悠久得多,现在中国需要现代化,需要补上普世价值这一课,当然英美主导了好几百年,但我们必须赶上去跟他们齐头并进,先把世界上共通的电影语言学好,这是基本功,是前提。
李安语重心长地说,我从小在台湾成长,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华文化整合连接起来,我们东方民族有另外一种人文情怀和表达逻辑,这个还没有变成通用的世界语言。我觉得当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到世界上跟大家分享。
谈票房赶超美国,谈如何做“老大”,李安觉得角度可以调整一下,不要以后起之秀、后来者居上的心理到国际市场去做攻城略地的概念,而是多想想我们能给这个世界提供什么东西。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是,观众买票进影院不是专程来看你怎么表演,而是想看到自己脑子里面想象的自己在作何“表演”。
因此李安常常跟合作的明星说,你不重要,你永远演不到观众想象得那么好,观众是借你的脸来想象、回忆、共鸣他自己的事,所以你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做你该做的事情,该做的反应,观众自己会想象。你话越少,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越多。你是为观众服务,不要感到大家是来崇拜你的。
李安提醒道,中国古典的文化里面有很多宝藏,有很多东西需要翻新,因为已经离我们太久远、太古老了。他觉得这些东西可以提供给全世界一种新的滋润,第一人人内心需要充实,其次有了可以沟通的共通语言,这样大家可以在电影院里获得每个人心里面需要的滋润。这样,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市场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资本和明星的两重陷阱
如何避免走所谓西方成熟市场的弯路或者躲避陷阱?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目前这个陷阱究竟会是什么呢?如何创造新的格局?
李安很坦率地给出了答案,他认为简单说来,第一个是“抢钱”的陷阱,中国电影的跟风现象非常明显。观众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同样的东西会看腻。所以拍电影确实很艰辛,比如当时拍《卧虎藏龙》,武术指导袁和平,每天晚上要吃两片安眠药才能睡着,因为他时刻想着如何创新,想到无法入睡。
观众对新鲜的要求非常高,一个题材一下子热了,大家就争相去拍,拍出很多部大同小异的电影,直到这个题材被拍烂为止。这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疲劳到他不知道选择哪部电影,甚至不想看电影。现在不像以前,不看电影就没什么像样的娱乐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你要把观众拉进电影院是相对困难的,所以电影的特殊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热钱抢着要来电影市场、资本不愁的现象是好的,因为它是一个电影的生计,李安认为这虽是非常好的现象,却也很容易走到这个陷阱中去,资本追着电影人去拍一些跟风的重复的东西,因为资本认为那样做最安全,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不光观众不喜欢某个被拍烂了的类型,他们连看电影这回事都觉得不是很重要的时候,我们就会自食其果。
第二个陷阱,刚才徐峥也提到过,大家会“抢明星”,而不是在内容上做到最好的发挥和追求。这样久而久之,好像市场已经认定了明星的号召力,明星已经保证了电影的票房,你只需要拍完交货就可以,不管电影好坏。
然后就是摄制组的人工分配不均,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需要花钱的电影制作和场景都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其实台湾是最早发生这种情形的地方,后来台湾电影市道下去,最后把香港电影也给害了。
“要自救啊!”李安大声疾呼,“不要被我们自己搞坏了!此风不可长!”明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号召力,当然是好事,因为他们经过包装,非常吸引人,大家又都喜欢看八卦,本身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可厚非,它会把电影炒热,这不是坏事。但是作为电影人自己心里面要有数,最后看的是影片打动人心的能量和品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感情上。一部剧情电影不是两三分钟的MTV,不可能只满足观众感官上的需求,观众在电影里面看的是自己,所以要拍跟我们的情怀、思绪有关系的东西。
不过李安也反过来为大牌明星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我拍了这么多电影,起初几部我还不相信,越拍得多了越相信真的有“上相”这回事,老天真的不公平,有的人你看到他就开始想象了,有些人祖师爷就是没赏这口饭,真的不公平。所以要能激发观众想象的“上相”的脸,不是每个演员都会拥有,你不得不服气,有些明星确实具有这些特质。而有的人很漂亮,气质很好,很努力,很上镜,但是电影一拍出来大家并不喜欢。
但对创作人员来讲,还是不能忽略我们应做的努力,很多事情大家都需要协力完成,不要把水涨船高的本质颠倒了。因为我知道大牌的演员也想演到好的戏,他一年可以拍好几部,所以他可以分开做他的事业规划。有时候赚钱,有时候赚人气,有时候他要做艺术的经营,这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制片人们不需要太担心,大多数电影明星还是很想演到好电影,他们会降价出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