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生命的智慧秘籍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ou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峨眉山是大行愿王普贤菩萨的道场。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当中,观音以大悲著称,地藏以大愿出名,文殊以大智为个性,普贤则以大行为特质。
  普贤菩萨的大行最集中地体现为“十大行愿”。
  “行愿”的通俗理解是:行是行动、精勤实践;
  愿是指愿望、崇高的理想;通过实践的行为,努力实现愿望和理想的过程谓之“行愿”。
  在智慧如海的佛教经典里,有一部书,文字浅近而含义隽永,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知行合一”的真谛妙处,可以说,是一部十分微妙、精确、有效的成功指南。这就是《普贤行愿品》。可以说,这部经书,开启了我们在内心修养、追求幸福的大门,也铺垫了在社会上做人做事、成功立业的道路。它包含但同时也超越了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合一的认识,达到了智慧与自在的高度。
  “行愿”,可以说是领袖的沃土、精英的花园、圣人的孵化器……学习、理解并且遵循行愿精神的指引,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与众不同。
  普贤为何行愿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一部分。《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完整阐述了佛教的世界观,展现了一个极其宏阔、广大、庄严和妙胜的世界。
  《华严经-入法界品》讲述了一个追求真理、探求生命真相的故事,篇章宏大,具有史诗性的美感。其中讲到,善财童子向文殊师利菩萨请教修行之道,在接受完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诲之后,善财童子又周游各方,向数十位不同的修行人请教,获得甚深的利益和很大的成就,然后回到文殊师利菩萨那里,汇报自己的修行心得。文殊师利菩萨十分赞叹,并且告诉他:现在做得很好,但是仍然不够圆满,你还需要向普贤菩萨求教。于是善财童子前往普贤菩萨处,请求教诲。于是,普贤菩萨向善财童子阐述了“十大愿王”的修行。这就是《普贤行愿品》。
  在经书中,普贤菩萨说,如果要想达到人生最为成功的境界,需要修习“十种广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之所以叫做“行愿”,是因为行动实践与理想愿望精确地结合为一体,“心之愿”来指导“身之行”,而“身之行”,反过来印证“心之愿”。
  十大行愿之一:礼敬的美德
  普贤菩萨十大的愿王第一愿,叫做“礼敬诸佛“。这是阐述”礼敬“的美德。中国古人最讲礼数,不仅视为一种个人修为,更视为治国安邦、成就事业的根本。为了深入阐述礼数的功用,还专门编撰了《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礼记》开篇就说道:“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恭敬。容颜端正,若有所思;说话的时候,舒缓平稳。
  礼是由内心的恭敬而生发出来的、由全身心呈现的、具有神圣特质的礼仪。礼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容貌上的微笑,也不是勉为其难的约束与自律,而是内心本身的要求,是自身亲近神明、体味永恒的渴望。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内心要充满恭敬,尤其对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人。因为不喜欢,所以容易升起嗔恨与烦恼,而嗔恨与烦恼,则最容易带来灾祸、冲突与不幸。事实上,我们总是会遇到令我们十分烦恼的人——无论是学校里还是工作中——总是有人不停地给我们制造障碍。对于这种人,不必争执与对抗。沉默并且远离,也是一种恭敬的形式。
  一个具有礼敬美德的人,自然能够时时刻刻保持礼貌、礼节和礼仪,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谦卑与恭敬。这样的人,能够避免灾祸,获得周围人的喜爱,人人都乐意与他亲近,将最好的机会送给他,当他摔倒,周围的人都愿意扶持他,当他恳求,周围的人都愿意帮助他。他虽然自认谦卑,却被众人赞誉,如同鱼儿之入大海,每一滴水都是他的滋润。这样的人,何以不得成功呢?
  十大行愿之二:称赞的美德
  在佛教经典里,“称赞”是一个很特别的词汇。普贤行愿的第二条,就是“称赞如来”。由于文字含义的演化,我们现在生活里说称赞的时候,指寻常的“表扬、赞美、褒奖”的意思。但在佛经里面,称赞指“称扬赞叹”,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称扬,是“以佛之名”。第二,是倾倒五体,至诚赞叹佛的教化功德。
  如果作为一个普世的概念,称赞的含义是,对于超越现实存在的精神实体的敬畏、信赖与体验追求。对于不同价值观的人,这种精神实体不尽相同,但其功能德用,却有相似之处。比如,儒家信奉“天人合一”,道家信奉“清虚无为”,基督教信奉“末日审判”,佛教信奉“因果轮回、寂静涅槃”,康德信奉“星空与道德律”。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的生命本身是卑微的、拘束的、粗糙的甚至是肮脏的。因为生命本身转瞬即逝,犹如草木,春风来时生长,秋风来时枯萎,凋零入泥,化为尘埃,实在是卑微到了极点。我们既不能选择出生,也不能回避死亡,懵懂而生,骤然而死,实在是拘束到了极点。我们身心由贪婪、嗔恨、愚痴纠缠,发动战争,追逐暴利,镇压敌人,谎话连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实在是粗糙到了极点。
  普贤菩萨指引我们,称赞如来。如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样的精神实体,足以令我们卑微、拘束、粗糙和肮脏的现世生命得以解放,获得神圣庄严的光辉。我们生命真正的信心,即来源于此。
  能够赞叹如来的人,深信自己的生命只是一个更加宏阔伟大的世界的一部分,深信这个世界具有超越我们生命局限的更惊人的存在,因此也就具备了敬畏心。能够跳出自己所处的被情绪困扰的当下,致力于寻求生命更神圣的意义。因此这样的人,就能够具有解放与自由的气质,具有容纳万物的心量,具有博爱、慈悲与宽容的品行。这样的人,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当他站立的时候,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他说话的时候,有威严而不可置疑的力量,这就是社会上所谓的领袖气质,领导者的风采。这样的人,何以不成功呢?   十大行愿之三:供养的美德
  普贤行愿的第三条,就是“广修供养”。我们只有在接受了“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之后,才能够理解“广修供养”。因为礼敬和称赞,是供养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礼敬和称赞是“知”的话,那么,供养就是“行”,是对礼敬和称赞的具体实践。
  简单的说,供养就是给予。但并不是简单的给予。供,通恭,是指给予的态度要谨慎、恭敬。我们生活里经常从别人那里接受东西,也经常给人东西。当我们借钱给别人的时候,立下字据,限期归还,收取利息,这是商业交换,不是供养。当我们看见乞丐,觉得他吃饭都困难,于是我们拿十块钱递给他,让他去吃东西,这也不是供养,这是恩赐。只要当怀着恭敬心给予的时候,才叫做供养。
  这个世界上最善变的东西,就是“缘”这个字。缘来缘去,缘聚缘散。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或者遭致失败,实际上就是这个“缘”在起作用。我们在对外付出的时候,怀着感恩、恭敬和欢喜的心情,只乐付出,不问回报,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这个“缘”的回报。当一个人的善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的各种德业、智慧以及感召力就会自然显现。
  所以学佛之后,我无论给予别人任何东西,都当“我本无有,因缘而得;本非我有,因缘而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东西,原来我是没有的。只是因为某种缘分,它暂时在我的手里。这个东西本来不是我的,所以因为某种缘分,把它送给别人了。
  解放前上海滩有个大亨,叫杜月笙,十分精通人情世故。他对外借钱的时候,从不要收据,人家坚持给了收据,他一把撕个粉碎。受过他资助的人上至退休民国总统,大军阀,下至贩夫走卒,挑粪工,不计其数。虽然身逢乱世,历租界、国民党、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均安然无恙,最终在香港全身而退,安然终老,没有任何政治危难和折磨,这就是因为他广结善缘,因此能够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水果商人,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帮会首领、大银行家,堪为中国版的“教父”。
  一个能够广修供养的人,能够将自身的狭隘利益与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甚至更加广泛的利益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他的付出是可以看得到的,而且是可以计算的。他的收益是看不到,因而也是无法计算的。广修供养则不贪吝,不贪吝则慷慨,慷慨则众人欢喜结交,人皆赞叹,广播名声,名声既盛,则什么事业不能做成呢?
  十大行愿之四:忏悔的美德
  普贤菩萨的第四条行愿,就是“忏悔业障”。在佛教看来,忏悔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因为佛教认为,人有无限次的轮回沉浮,在这个无限次的轮回沉浮里,人因为自己的身、口、意造作,而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恶业。这些恶业,在因果律的驱动下,又将人推入轮回沉浮之中。所以,忏悔能够消除这些恶业,打破因果循环,使自身进入全新的佛的境界,不再轮回,这就是解脱的含义。因此,忏悔对于一个修行人的意义,十分重大。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犯下各种过错。佛教说,如果用手掬起一把土来,那么,能够忏悔的恶业,犹如掌中土;过往所不知道的恶业,犹如大地土。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里,犯下了各种个错误巨大、频繁、琐碎而严重,这是生活的真相之一。
  在实际的生活里,能够做到忏悔,说起来十分容易,但实际上很艰难。第一是发现错误,立即真诚道歉。不要等到明天,更不要等到后天,而是当下即刻就办。但因为我们内心的愤怒、烦恼和骄傲,可能会拖延这个道歉的期限,甚至试图将其不了了之。自己内心的骄傲如同钢条,把它使劲地拧过来,需要十分强有力的扳手,这就是考验我们修行、修养和修为了。第二是尽管我们没有发现错误,但由于我们十分清楚生活里更多的错误是超出我们意识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在造成伤害之前,用我们的谨慎和细心,收敛和约束自己的任性。同时,保持忏悔的心态,这一点,儒家也谈到,君子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复检讨自己,反省自己。
  保持忏悔的心态,使我们变得谦卑、细心和善解人意,不会犯下严重的、不可弥补的大错。这样的人,何以不成功呢?
  十大行愿之五:随喜的美德
  看见别人做好事,或者看见同学考取了世界名牌的博士生,或者看见别人得到了极高的荣誉,或者看见同学朋友发了大财,做了大官,或者看见周围有人离开都市,隐居山林,或者看见有人吃饭节俭,从不浪费一粒粮食,衣服陈旧,安之若素。或者看见别人突然中了五百万的彩票,从穷光蛋变成了大富豪,或者单位突然来了个才华横溢的同事,你会怎么样?
  当处于这种境地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下意识地、或许并没有什么坏心眼地想或者说:呵呵,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只是他爱出风头罢了。……还不是为了显摆自己那点破本事……装什么装呀,其实我知道他的底细……这些好事我早在十年前就做过了,他算老几?……人家了不起呀,我们是没法跟人家玩了,我们境界不行啊……这种人目的性很强,谁知道他究竟想干吗……
  我们为什么会在无意识中说出这些话?我们为什么心里会酸溜溜的?其实,只是内心的嫉妒,覆盖住了我们的智慧,遮蔽了我们的聪明,使我们变得笨拙而愚蠢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在通往成功之路上,嫉妒心是第一大敌。它如同从天而降的酸雨,能够将山河大地、宫殿城邑一股脑地统统腐蚀掉。
  我们在生活里,能够遇到比我们聪明、能干、强大的人,是一种幸运。你跟猪生活在一起,就会贪吃贪睡,跟马生活在一起,就会奋蹄奔跑,跟狐狸生活在一起,就会狡猾诡诈。所以我们能够有机会遇到比我们强大的人,是一种难得的好事,是免费的大学,志愿的老师。在佛教里,这叫做“善知识”,必须有极大的福德因缘才会有机会遇到。
  随喜的美德,提示我们遇到善知识,无论是我们的上级、下属、同事,无论是朋友、亲人还是刚认识的陌生人,我们都要随喜跟进。第一是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加以礼敬,给予真诚的褒奖,这是随善而喜的心境。第二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给予支持、赞助,这是随善而喜的品格。第三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参与、学习、向他求教,提升自己,这是随善而喜的行动。   这样的人,遇到周围都是比自己的强的人,他自身当然也能够很快强起来,甚至还能够驾驭诸多能人,居中调度,成就了不起的事业。这样的人,何以不成功呢?
  十大行愿之六:劝请的美德
  大乘佛教具有积极入世、胸怀广大的特点。在某些层面上,甚至比儒家更具有积极意义。像“请转法轮”这样的美德,虽然儒家经典有所体现,我们生活里也有少量的案列,但总的来说,不够典型。唯有佛教郑重地将“请转法轮”列为行愿之一,值得我们深思慎行。
  对于佛教徒来说,请转法轮指的是,在佛灭度之后,能够邀请具有正信、智慧、清净的法师,对佛的教义进行宣讲、流布、传播,或者住持道场,我们认真倾听追随,以便获益。但对于所有人来说,请转法轮都有重要的价值,并非佛教徒所独具。
  我们怎么理解这个“请”字呢?为什么需要请呢?而不是乞求,也不是借贷,也不是雇佣,也不是勉强,也不是利诱,也不是合作,也不是指使。这个请字,包含了两个含义。第一,为了什么而请?对于佛教徒而言,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因此我的请求,理直气壮,十分坦然。对于世间来说,是为了做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心量很大,因事而请,不是为了狭隘的私利。第二,抱着极其恭敬的心态去请,才叫做请。恭敬心是请转法轮的根本。第三,请是为了表现师道尊严,也是为了表现这个事业的宏大与神圣。
  《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时,刘备以诸侯国主的身份,三次登门,站立在门外等着诸葛亮午睡醒来。当诸葛亮再次拒绝他的时候,刘备流泪说:“先生,难道您置天下苍生而不顾了吗?我是代天下的老百姓恳请您出山的。”这就是劝请的美德。它既是劝,也是请,但其中都是恭敬心为核心,使命感为驱动。同样,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深切了解了毛泽东的能力,果断地让出自己负总责的地位,将毛泽东推到前台,自己默然地在后台努力,毕生如此。这也是劝请的美德。
  劝请不仅是针对伟大的人物,厉害的人才。劝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它意味着,对于任何在某些方面强过自己的人,都可以真诚地劝请别人来担当某种责任,甚至让出自己的位置,来使某项事业做得更大。这是不太容易理解和实践做到的,它体现了大乘佛教乐观积极、使命感强烈的一面,甚至超过了儒家的说教。这样的人,何以不成功呢?
  十大行愿之七:祈祷的美德
  当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超越生命本身的更加宏大的存在,并且愿意赞美这种伟大的存在,就是“称赞如来”的美德。但是,如何感知“如来”,并且与“如来”之间建立对话关系呢?这就是祈祷。
  普贤菩萨的第七大行愿就是至诚的祈祷。这叫做“请佛住世”。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尊者,乔达摩王子殿下,已经灭度2500多年了。但佛弟子都感念他的伟业功德,希望他能够长久住世,与所有的弟子永生永世在一起。
  所以现在佛弟子通过祈祷的方式,来完成请佛住世的任务。祈祷是一种对感应的敬畏与追求,它要求对祈祷的对象具有强烈的信心,并且以这种信心为武器,来达到自己的心愿。
  祈祷是对圣人、佛陀、教主、先知、神明的隆重纪念,架起一座现实通往未知世界的桥梁。因此,祈祷的目的,都是美好、宏大和充满慈悲关爱的。祈祷可以帮助我们真实地承认自身的卑微,帮助我们认识更加伟大的存在,帮助我们获取本不具备的勇气和力量,超越我们与生俱来的局限和困境。
  可以说,每一次祈祷,都是一次生命解放运动。具有这种功德与力量的人,何以不成功呢?
  十大行愿之八:修学的美德
  为自己寻找一个尊贵而崇高的榜样,将理想提升至于极致,然后追随榜样的脚步,以坚定的决心、谦卑的起点以及恒久的毅力,时刻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而使自身获得圆满与成就,这就是修学的美德。佛教徒的榜样,就是佛陀。因此“常随佛学”,成为普贤菩萨的第八大愿。
  当然,我们需要强调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庄子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确实无限的。他感叹说,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任务。终身学习的含义,实际上是终身保持谦恭的习惯。谦恭者能够善听,能够检省自身,因此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使自身适应不同的环境与需求。
  终身学习是一种好习惯,而以修行的心态去看待终身学习,则成为一种可贵的美德。经商、创业、务农,都可以作为一种修行的形式。
  能够坚持修学的人,在任何生命过程中,都将有极大收获。因为对于他而言,他有最美好、最尊贵、最圆满的榜样,给他指引正确的道路。他内心的丰饶,非外界的富贵贫贱所能影响。他因为有自己的老师(佛陀或者圣人)而充满自信,而因为他坚持修学,又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们说,自信与好奇,是成功人生的双翼,铺展开来,可以使生命飞翔空中。这种目标清晰、内心丰饶的人,不仅距离成功很接近,事实上,我们几乎可以说,他就是成功者了。
  十大行愿之九:柔顺的美德
  现在我们已经探讨了普贤菩萨带给我们的八大行愿。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当我们具足这八大行愿,无论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具有走向成功的金刚种子。就像一颗乔木的种子,虽然看起来和草种没有什么不同,但将来的树木,却高大直立粗壮,足以在草原上脱颖而出。
  然而,且慢,即便我们具备了这些行愿,仍然有巨大的障碍会困阻我们,有巨大的烦恼会困扰我们,有巨大的逆境在等候我们。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内心,同时具有佛性和魔性。前者使我们喜乐、安宁、慈悲、柔顺,后者使我们烦恼、不安、乖戾、刚硬。正如天地、阴阳、水火、正反、黑白等等,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有对立面。所以,佛教教育的根本,就是开发佛性,启发佛智,关照魔性,并且给予化解。
  因此普贤菩萨提出来最重大的行愿,也是最艰难不易的行愿,就是“恒顺众生”,也就是柔顺的美德。实话说,我们这个世界的罪孽确实是很深重的,因为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柔顺的心情,以及恒顺众生的理念。我们人类一直都在这样教育每个人:以你自己为中心,调教、改变、整理外部世界,以便于它更好地为你服务,为你驱使。所以我们对别人提出种种期望,却很少顾及别人自己的期望,我们削平高山,填没湖泊,砍伐森林,对动物剥皮煮肉,等等此类,皆是如此。
  柔顺的美德并非提示我们示弱,而是以最大的宽容与诚恳,尊重爱护和顾惜别人及自然等一切生命。
  十大行愿之十:回向的美德
  我们追求所有的美德,跟随佛的脚步,开启智慧之门,最终,获取无上的功德。正如我们在世间,经过努力,取得极大成就,家境富饶,身居高位,如此种种,皆得适意。
  正是因为修习普贤行愿有如此大的成效,很有把握获取这么大的利益,所以普贤菩萨在末尾告诫,我们还需要最后一项美德,那就是“普皆回向”。也就是将我所有的功德,回向给天地之间、六道之中、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说白了,就是我愿意将我的财富、智慧、权力、快乐,一切所有,与世人分享,而不是独占。当然了,分享也并非是完全平均地扔掉,不是这样的,它说的是一种心态、心境,在方便的情况下,手有余力,就要进行这种分享。
  走到“普皆回向”这一步,我们的心量,就已经彻底打开了。我们愿意努力,勤学苦修,最终获取成就,却不会独占独享,乐于奉献给众生,奉献给佛陀。我们愿意努力燃烧自己的生命,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虽然能够给我带来一些财富、权力和荣耀,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成就是否更多的利益了社会,利益了所有人——如果能够具有这种想法,那么,这真的是个大成就者。那么,他就成为了普贤菩萨的优秀弟子。
  事实上,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固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利益,但本文所阐述的利益,不足真实利益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一万分之一。然而,普贤行愿之如万里长江,任何青年人如果真诚地愿意获取其中的一瓢饮,则成功之路,就足以坦然铺平了。
  一个卖花的人,一个卖香的人,他们自己或许因为贫穷,从来不舍得给自己留一束花,或者燃一支香。他们只是默默地将芬芳和香气给予他人,装饰这个世界。事实上,我们知道,最终卖花和卖香者,才是身上香气芬芳最浓重的人——普贤菩萨揭示的真理表明,当你为了自己而向这个世界索取时,或许能勉强地获取一些。但当你为了这个世界而全心全力奉献自身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你所有!
其他文献
一位禅者在河边打坐时,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看,一只蝎子正在水里挣扎。他伸手把它捞上来,被蝎子竖起的毒刺蛰了一下。他把蝎子放到岸上,继续打坐。过了会儿,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看,蝎子又掉到水里了。他又把它救上来,当然又被蛰了一下。他继续打坐。过了一会儿,他又有了相同的不幸遭遇。  旁边的渔夫说:“你真蠢,难道不知道蝎子会蛰人吗?”“知道,被它蛰三次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救它?”“蛰人是它的
期刊
一个人,本来福报不够,又没有智慧,在这个红尘之中,又没有信仰,如学习佛法,短短生,终日为三餐,为家庭这样子的操劳,就算是能得到幸福吧,可是无常的风雨,如生老死病,如遇到夫妻分离,丧子之痛乃至事业倒塌,或者是得了个官半职,又不小心贪污腐败,身陷国囵,如此这般种种,对于人生来说是多么的悲痛或者是不幸啊!  《地藏经》(利益存亡品第七)有一段经文这样说: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
期刊
本文讲述了一个17岁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本硕连读生,后又在南京神学院学习三年神学的基督教传教士,第一次进寺院,第一次接触佛法的震撼神奇经历。  2013年5月21日,我受友人之约,参加了寂静法师在广东江门观音寺举办的佛家养生静修营。来之前对寂静法师无所知,可以说是稀里糊涂,被善意的谎言请来的。来到佛家圣地,住在寺庙,对一般人本没有什么,可对我就不样了。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一名信教十多年的
期刊
记者:您有没有带来自己一些关注的提案?  学诚法师:今年(指2014年)的两会可以说是有几个关注的。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头也谈到在2014年要出重拳治理污染,这里面就包括前不久发生在华北地区的雾霾现象,不仅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的健康以及生活生产,各方面都受到影响。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
期刊
开始接触环保酵素是在两年多前,那时我刚刚开始在社区带动环保,每个月与社区的会众们宣导大家一起来做垃圾的分类回收。那时的我虽然知道环保酵素用处很多,自己也亲自做了一些家里用,但仅此而已,并没有太多的感受。  真正的因缘是妈妈因中风后遗症长期躺在床上长的褥疮开始吧,那个褥疮已经在她身上两个多月了,激素类的药膏也涂了不少,但是没小反而越来越大,我的心也开始越发地揪紧。有一天,无意间看到网上视频温秀枝医师
期刊
“斗闹场,绝勿近”。斗闹场是指电动游戏、嘈杂、玩乐的处所。俗话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样的环境使孩子长期耳濡目染,会染上一些坏习惯,抽烟或是吸毒,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对这些坏习惯有所警觉。  有一位老师带着他的小孩在路上走,小孩才一、二岁,每次经过一些声色场所,一些打电动游戏的场所,他就跟儿子说,这种地方会污染人,会让人学坏,绝对不能进去。从小就教育他,以后他长大了,这样的地
期刊
2006---2016,《行愿》看着走着就十岁了。  十年光阴,匆匆而过。于我自己,仿佛是一场梦,却又那么真实,十年之前,恍如昨天。  十年,从懵懂渐渐走向成熟,曾经的年少轻狂,放荡不羁,也被时光消磨殆尽。我们都像是山坡滚落的石子,在一路的颠碰中磨掉了“尖牙”。  十年,自己也经历过好些失败,一事无成,外债累累,又东山再起。生活连曾拥有着的一切,转眼也都会飘散如烟。也许正因为如此,看清了一些事,看
期刊
有个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他们在当地临时招工做杂物,并提出做三个小时工作可以给一张外场的票,做六个小时就可以进到内场,要是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票。  有一对穷人家的小兄弟愿意干整天,换一张最前排的票。于是,他们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中间只分吃了一个馒头。到下午的时候,兄弟俩都十分疲惫,但是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希望得到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
期刊
李嘉诚,身居华人首富位置,总是非常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学佛的人。事业辉煌的李嘉诚夫妇,是众所周知的大慈善家和学佛居土。  李嘉诚12岁便辍学到社会谋生,深深体会健康和知识的重要,同时认为对无助的人给予帮助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及医疗两者更是国家富强之本,他也认识到个人力量到底有限,惟有事业成功,才能对社会和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她的教导下,李嘉诚从小“崇
期刊
如果心累了,在宁静的夜晚,沏一杯清茶,放一曲淡淡的音乐,让自己融化在袅袅的清香和悠扬的音乐中……  人生,该说的要说,该哑的要哑,是一种聪明。人生,该干的要干,该退的要退,是一种睿智。人生,该显的要显,该藏的要藏,是一种境界。可以相信别人,但不可以指望别人,不要拒绝善意,不要停止微笑。无功不受大禄,无助不受大礼,无胆不挣大钱。常与高人交往,闹与雅人相会,乐与亲人分享。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情是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