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志愿活动是我国开展社会公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构建社会公益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现状调研入手,发现高校志愿活动存在着规模小,时间短,独立性弱,持续性弱的局限。
关键词:志愿活动;现状调研;社会公益
一、绪论
我国的志愿活动起源于1993,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一些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们开展了敬老工程、尊师工程、科技文化服务等社区服务。近年来,又积极拓展了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高校是开展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现状,以期指导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共搜集问卷106份,排除无效答卷4份,共搜集102份有效问卷。男性共有33人,占比为32.35%,女性共有69人,占比为67.65%。年级分布为大一78人,占总数的76.47%,大二18人,占总数的17.65%,大三6人,占总数的5.88%,大四,大五及研究生0人。参与过校内外各种志愿活动的人数为102人,其中干事占比78.43%,部长或者队长占比17.65%,主席占比1.96%。本次调研的对象大多为曾经直接参与过高校志愿活动的志愿者,低年级较多,女性较多,男性较少。学科分布基本与该综合性大学学科分布相符,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并存
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中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占比为94.12%;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占比为96.08%;义工时,G3学分的占比为43.14%;因组织要求参与,从众以及其他原因的占比较少。这说明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中大多是利他与利己的心理并存,志愿者们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同时抱着丰富阅历,发展自我的目的。义工时以及G3学分也与该校将助学金与义工时相挂钩的政策相符。此外,对阻碍参与志愿活动的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学习工作繁忙,个人发展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比89.22%,28.43%。阻碍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需要专注于学业。
2.注重志愿者的道德和性格
在就志愿者的特征的调研中,优秀的道德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持之以恒的意志是学生群体较为看重的志愿者特征,分别占比91.18%和88.24%。而优良的志愿服务,专业的志愿技能和接受意见的胸怀,面对挫折的韧性是次要关注的内容。可以看出相对于专业技能和心理成熟程度,道德和性格是学生群体更为看重的志愿者品质。
3.志愿服务的特征
本次调查就志愿服务的类型分布,持续时间,信息获取来源,资金支持来源,评價与反馈制度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志愿活动的类型较为均衡,为老服务,社区建设,助学教育,校内活动等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大型赛会等内容相对占比较少。持续时间为一天以内的活动占80.39%的比例,持续时间为三个月以上的活动只占了5.88%的比例。参与人数的分布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逐渐趋向于较少和极少,说明大多数的志愿服务的规模小,时间短。
信息获取来源主要是社区等主动联系,占比为86.36%。学校统一安排,占比为77.27%,由学校辅导员或团委老师提供的信息,占比为54.55%,主动寻找信息,占比为54.55%,网络论坛寻找的信息,占比为4.55%,其他途径占比4.55%。资金来源中学校或者学院的团委组织支持的占比为68.18%,校内专项资金占比为9.09%,捐款资金占比为4.55%,自己出资为13.64%,其他来源为4.5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志愿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和学院的支持,组织依赖性较强。
关于志愿者的评价与反馈的方式,校内群众投票占比70.59%,自荐加组织审核占比73.53%,平时表现占比66.67%,被服务对象评价占比54.9%。评价和反馈的结果主要是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团队等荣誉称号。因此,志愿者和志愿团队的评价体系较为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志愿者们对于媒体作用的认知相对比较积极,同时也客观地认识到媒体带来的功利性,扰乱志愿活动正常秩序的局限。参与过志愿活动的99.02%的志愿者们均表现出在未来愿意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这表明大学生志愿者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志愿者来源。
三、访谈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还进行了志愿团队的访谈调查,调查对象为学校以及学院内担任过部长,队长或者主席的志愿者,共有八人,包括学校层面的社团,学生组织,以及各个学院的代表。访谈从动机,遇到的障碍,个人成长,信息渠道,前景规划等角度切入,发现:
1.环境氛围及伙伴关系
团队氛围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是部分大学生志愿者选择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原因。这也说明团队建设是保留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2.团队建设与发展
被访者们开始从更高层的角度思考团队的架构和建设,突出队内成员的发展和未来职位的交接。
3.反思与创新志愿活动
被访者者们已经开始反思志愿活动的局限与影响,着重思考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强调实效性。并开始深入反思以往的错误与经验,思考如何创新和发展。
四、结论
高校志愿活动整体较为全面,类型多样,分布均衡。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规模小,时间短,独立性弱,持续性弱的局限。高校志愿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对于现状的深入调研,反思经验,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小红,王雯霞.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148-149
[2]梅霞.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3]向娟. 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现状研究——基于东华大学“时尚东华”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04):147-149.
作者简介:
周莹莹(1998.06-),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教育技术学方向。
王月(1998.09-),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教育技术学方向。
毛蕊蕊(1998.07-),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财务管理学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7C366
关键词:志愿活动;现状调研;社会公益
一、绪论
我国的志愿活动起源于1993,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一些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们开展了敬老工程、尊师工程、科技文化服务等社区服务。近年来,又积极拓展了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高校是开展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现状,以期指导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共搜集问卷106份,排除无效答卷4份,共搜集102份有效问卷。男性共有33人,占比为32.35%,女性共有69人,占比为67.65%。年级分布为大一78人,占总数的76.47%,大二18人,占总数的17.65%,大三6人,占总数的5.88%,大四,大五及研究生0人。参与过校内外各种志愿活动的人数为102人,其中干事占比78.43%,部长或者队长占比17.65%,主席占比1.96%。本次调研的对象大多为曾经直接参与过高校志愿活动的志愿者,低年级较多,女性较多,男性较少。学科分布基本与该综合性大学学科分布相符,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并存
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中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占比为94.12%;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占比为96.08%;义工时,G3学分的占比为43.14%;因组织要求参与,从众以及其他原因的占比较少。这说明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中大多是利他与利己的心理并存,志愿者们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同时抱着丰富阅历,发展自我的目的。义工时以及G3学分也与该校将助学金与义工时相挂钩的政策相符。此外,对阻碍参与志愿活动的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学习工作繁忙,个人发展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比89.22%,28.43%。阻碍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需要专注于学业。
2.注重志愿者的道德和性格
在就志愿者的特征的调研中,优秀的道德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持之以恒的意志是学生群体较为看重的志愿者特征,分别占比91.18%和88.24%。而优良的志愿服务,专业的志愿技能和接受意见的胸怀,面对挫折的韧性是次要关注的内容。可以看出相对于专业技能和心理成熟程度,道德和性格是学生群体更为看重的志愿者品质。
3.志愿服务的特征
本次调查就志愿服务的类型分布,持续时间,信息获取来源,资金支持来源,评價与反馈制度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志愿活动的类型较为均衡,为老服务,社区建设,助学教育,校内活动等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大型赛会等内容相对占比较少。持续时间为一天以内的活动占80.39%的比例,持续时间为三个月以上的活动只占了5.88%的比例。参与人数的分布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逐渐趋向于较少和极少,说明大多数的志愿服务的规模小,时间短。
信息获取来源主要是社区等主动联系,占比为86.36%。学校统一安排,占比为77.27%,由学校辅导员或团委老师提供的信息,占比为54.55%,主动寻找信息,占比为54.55%,网络论坛寻找的信息,占比为4.55%,其他途径占比4.55%。资金来源中学校或者学院的团委组织支持的占比为68.18%,校内专项资金占比为9.09%,捐款资金占比为4.55%,自己出资为13.64%,其他来源为4.5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志愿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和学院的支持,组织依赖性较强。
关于志愿者的评价与反馈的方式,校内群众投票占比70.59%,自荐加组织审核占比73.53%,平时表现占比66.67%,被服务对象评价占比54.9%。评价和反馈的结果主要是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团队等荣誉称号。因此,志愿者和志愿团队的评价体系较为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志愿者们对于媒体作用的认知相对比较积极,同时也客观地认识到媒体带来的功利性,扰乱志愿活动正常秩序的局限。参与过志愿活动的99.02%的志愿者们均表现出在未来愿意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这表明大学生志愿者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志愿者来源。
三、访谈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还进行了志愿团队的访谈调查,调查对象为学校以及学院内担任过部长,队长或者主席的志愿者,共有八人,包括学校层面的社团,学生组织,以及各个学院的代表。访谈从动机,遇到的障碍,个人成长,信息渠道,前景规划等角度切入,发现:
1.环境氛围及伙伴关系
团队氛围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是部分大学生志愿者选择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原因。这也说明团队建设是保留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2.团队建设与发展
被访者们开始从更高层的角度思考团队的架构和建设,突出队内成员的发展和未来职位的交接。
3.反思与创新志愿活动
被访者者们已经开始反思志愿活动的局限与影响,着重思考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强调实效性。并开始深入反思以往的错误与经验,思考如何创新和发展。
四、结论
高校志愿活动整体较为全面,类型多样,分布均衡。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规模小,时间短,独立性弱,持续性弱的局限。高校志愿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对于现状的深入调研,反思经验,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小红,王雯霞.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148-149
[2]梅霞.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3]向娟. 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现状研究——基于东华大学“时尚东华”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04):147-149.
作者简介:
周莹莹(1998.06-),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教育技术学方向。
王月(1998.09-),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教育技术学方向。
毛蕊蕊(1998.07-),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财务管理学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7C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