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效率和效果明显优于改革之前。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问题一:穿新鞋走老路
案例:某位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5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下一个例题。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分析:这位教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教师的框架内转动,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教师走。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问题二: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案例:一些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的问题时,往往不注重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教学,一带而过,匆匆组织学生操作一下,就总结说出公式,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僵化套用公式去解决问题。
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心理。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擅长于用形象思维立体地理解数学,有的学生更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抽象地理解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自主建构过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问题三:教法简单僵化,教学效率低
案例:一项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心中的数学就是“数字、符号、公式和运算”,还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用公式计算”和“背方法”的学科。认为数学具有实用性功能的只有30%的学生。
分析:为什么学生感觉到的是数学的枯燥乏味,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原因就在于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那就是好的教学。把本应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生活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规定每个小朋友带10元零钱,又准备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紧接着问,如果购买整元的,你会选择哪些?整角的呢?接着教师扮演售货员,指定学生购买商品,在购买过程中需要找零钱,这时教师随机点拨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样学生在高高兴兴的游戏中,既认识了元、角、分,又深刻理解并记住了它们之间的进率,还学会了实际使用。这一情境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见问题的兴趣。正如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建学校)
问题一:穿新鞋走老路
案例:某位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5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下一个例题。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分析:这位教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教师的框架内转动,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教师走。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问题二: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案例:一些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的问题时,往往不注重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教学,一带而过,匆匆组织学生操作一下,就总结说出公式,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僵化套用公式去解决问题。
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心理。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擅长于用形象思维立体地理解数学,有的学生更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抽象地理解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自主建构过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问题三:教法简单僵化,教学效率低
案例:一项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心中的数学就是“数字、符号、公式和运算”,还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用公式计算”和“背方法”的学科。认为数学具有实用性功能的只有30%的学生。
分析:为什么学生感觉到的是数学的枯燥乏味,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原因就在于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那就是好的教学。把本应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生活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规定每个小朋友带10元零钱,又准备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紧接着问,如果购买整元的,你会选择哪些?整角的呢?接着教师扮演售货员,指定学生购买商品,在购买过程中需要找零钱,这时教师随机点拨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样学生在高高兴兴的游戏中,既认识了元、角、分,又深刻理解并记住了它们之间的进率,还学会了实际使用。这一情境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见问题的兴趣。正如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