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当代教育界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2.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4.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中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三)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中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中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综上所述,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不断的倾注心血,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作者简介:
易术鸿,本科,中学英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2.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4.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中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三)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中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中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综上所述,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不断的倾注心血,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作者简介:
易术鸿,本科,中学英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