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文章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朗读 范读 朗读能力培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我们都能够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大大提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在一些表演欲较强的孩子心中,他们十分渴望有个天地能让他们发挥。我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读书演讲活动、故事会等,建立朗读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参与朗读,比一比,赛一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和鉴赏水平。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可布置学生提前准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精彩的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完毕,评委根据朗读要求打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也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注重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要想使小学生语感与语言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就要对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正确。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我把每堂新授课当做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要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正确掌握语速,不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学习的,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掌握好语感。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朗读习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各具特色,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如对于教材可增可删可改,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起到示范作用,又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另外,背诵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背诵能起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诵读,并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里有许多质兼美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多积累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五、评价形式多样化
作为老师,其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予学生新鲜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给予评价:跷跷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开展评比活动,评“小小播音员”,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一朵小红花等。成就感会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当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可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就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恰如其分的评价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有极强的分析判断力,有敏捷的思维力,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映。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教学素质,丰富对学生的评价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朗读习惯,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通过反复的朗诵训练做到熟能生巧,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朗读 范读 朗读能力培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我们都能够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大大提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在一些表演欲较强的孩子心中,他们十分渴望有个天地能让他们发挥。我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读书演讲活动、故事会等,建立朗读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参与朗读,比一比,赛一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和鉴赏水平。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可布置学生提前准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精彩的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完毕,评委根据朗读要求打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也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注重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要想使小学生语感与语言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就要对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正确。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我把每堂新授课当做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要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正确掌握语速,不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学习的,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掌握好语感。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朗读习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各具特色,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如对于教材可增可删可改,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起到示范作用,又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另外,背诵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背诵能起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诵读,并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里有许多质兼美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多积累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五、评价形式多样化
作为老师,其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予学生新鲜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给予评价:跷跷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开展评比活动,评“小小播音员”,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一朵小红花等。成就感会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当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可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就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恰如其分的评价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有极强的分析判断力,有敏捷的思维力,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映。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教学素质,丰富对学生的评价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朗读习惯,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通过反复的朗诵训练做到熟能生巧,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