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强调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特权现象危害巨大。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而且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本文针对领导干部特权的界定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领导干部特权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提出破解领导干部特权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领导干部;特权;破解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44-02
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反对特权的问题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态度始终如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并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特权,规范权力运行。普通大众看到了惊人的变化,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会风气更加清新。
一、对领导干部及领导干部特权的界定
(一)对领导干部的界定
1.什么是领导?什么是领导干部?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
简单地说,“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 “干部”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公职人员”,而公务员则是干部中的一部分。“领导”是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职务有明确的界定,而党员领导干部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他们手中握有一定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工作的决定权、审批权等。
2.领导干部的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的条文释义,党政机关中任职的“领导干部”是指省部级以下直至县级(包括乡镇级)党政机关,以及所有机关的工作部门、内设机构,再至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要求是处级(调研员)以上。“领导干部”还包括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
中央纪委法规明文规定“党员领导干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党政机关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其次为国有企业中相当于县处级以上层次的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再次是事业单位中的“党员领导干部”。
(二)对领导干部特权的界定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根据这一定义,就需要正确厘清特权和职权的关系以及特权和腐败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为反特权提供有利的支撑。
1.特权和职权的关系。职权是职务范围以内的权力。任职者可以从每个管理职位中取得某种特定的、内在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由职位的等级或头衔中获得的。因此,职权与组织内的一定职位相关,退出或离开该岗位就自然不再享有该职权的任何权力,但该职权仍保留在该职位中,并赋予新的任职者。
2.正确理清特权和腐败的关系。“特权”与腐败之间既存在着一定联系又有着重大区别。一方面,二者本质上不相同。“特权”是少数群体在特殊职位上享有而一般群众不享有的特殊利益。比如对某种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或者是免受法律制度约束的权力。而“特权”介于制度和法律的模糊地带,难以判定其行为界限,其中可能有明规则或潜规则作为支撑。而腐败是制度和法律明确禁止的一种违纪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二者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单个个人享有“特权”,不一定会发展到腐败的程度,但可以明确“特权”对腐败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反特权”是反腐败的首要前提。
(三)领导干部特权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1.领导干部特权的表现形式。
(1)滥用职权。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尤其是某些 “一把手”习惯凌驾于单位集体和组织之上,在重大问题决策时听不进副职和群众的正确意见,所有事情一把抓;在财政花钱时实施“一支笔”;在用人上不是按照组织原则不经讨论,按照自己的好恶做决定,或者即使是组织讨论也是走形式。
(2)干预市场经济活动。个别领导干部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经社会调研,没有科学决策,盲目上马形象工程,目的是出政绩;个别权力部门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审批权或其他权利,向有关单位或人员吃拿卡要报;抑或干扰下属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私利插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工程承包等等。
(3)职务消费异化。仅仅2016年4 月1日一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23 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其中违规“三公”消费问题最为突出,包括公车私用14起、公款吃喝3起以及公款旅游3起。
(4)肆意践踏法律。在执法和司法方面存在大量“特权”现象。原因就是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自身的职权和地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2.领导干部特权的危害。特权现象危害巨大。不仅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扰乱了党群关系;关键是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二、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导致官本位意识严重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特权思想在中国社会渊远流长。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数千年,权力至上、等级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官本位意识存在于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的头脑中。在没有条件行使特权时,普通百姓往往对特权深恶痛绝,但是一旦手中掌握了权力,也会不由自主地的享受特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尚不完善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现实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尚待完善,主要存在着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市場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给特权和腐败制造了空间。 (三)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细化量化程度不够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直接原因
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但是在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包括离职退休后待遇标准方面细化量化程度不够。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及监督执行不到位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间接诱因
在多年的反腐败实践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现象:“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缺乏监督,事后基本不是监督。”对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特别是针对主要领导干部,同级党委和同级纪委均不敢监督。
三、破解领导干部特权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公平理念,铲除特权产生的土壤
1.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西耶斯说过:“按照事物性质来说,所有特权都是不公正的,令人憎恶的,与整个政治社会的最高目标背道而驰。”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前提,遏制特权现象,首先需要肃清特权思想,在全社会倡导公平正义、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并培育其规则意识,用规则意识消灭特权潜意识。
2.反对特权首先要清除特权思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反对特权首先要清除特权思想。
3.着力清除领导干部特权作风。党员(包括非党员)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要从思想深处摈弃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树立对权力的敬畏意识,切实增强严以用权的自觉性。
4.取消领导干部待遇终身制。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取消领导干部待遇终身制也要提上议事议程。逐步彻底废除领导干部退休待遇终身制,从而彻底根除特权。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質就是法治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法律法规来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经济运行。以法律规范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法治框架内,官员的权利受到制约,领导干部搞特权的空间大幅度的被挤压。
(三)规范领导干部用权,构建阳光权力运行机制
规范领导干部用权,必须要完善制度。一方面,通过反对特权的基本制度的建立完善规范从政行为;另一方面,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运用公共权力办理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增加透明度,减少随意性,把权力运作过程晒在阳光下。
(四)强化权力监督,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权力监督网
在注重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监督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形式从而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
参考文献:
[1]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范正伟.遏制特权才能确保公平[N].人民日报, 2013,(1).
[5]温祖俊.领导干部“特权”的成因及其治理[D].硕士 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6.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领导干部;特权;破解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44-02
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反对特权的问题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态度始终如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并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特权,规范权力运行。普通大众看到了惊人的变化,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会风气更加清新。
一、对领导干部及领导干部特权的界定
(一)对领导干部的界定
1.什么是领导?什么是领导干部?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
简单地说,“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 “干部”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公职人员”,而公务员则是干部中的一部分。“领导”是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职务有明确的界定,而党员领导干部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他们手中握有一定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工作的决定权、审批权等。
2.领导干部的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的条文释义,党政机关中任职的“领导干部”是指省部级以下直至县级(包括乡镇级)党政机关,以及所有机关的工作部门、内设机构,再至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要求是处级(调研员)以上。“领导干部”还包括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
中央纪委法规明文规定“党员领导干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党政机关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其次为国有企业中相当于县处级以上层次的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再次是事业单位中的“党员领导干部”。
(二)对领导干部特权的界定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根据这一定义,就需要正确厘清特权和职权的关系以及特权和腐败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为反特权提供有利的支撑。
1.特权和职权的关系。职权是职务范围以内的权力。任职者可以从每个管理职位中取得某种特定的、内在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由职位的等级或头衔中获得的。因此,职权与组织内的一定职位相关,退出或离开该岗位就自然不再享有该职权的任何权力,但该职权仍保留在该职位中,并赋予新的任职者。
2.正确理清特权和腐败的关系。“特权”与腐败之间既存在着一定联系又有着重大区别。一方面,二者本质上不相同。“特权”是少数群体在特殊职位上享有而一般群众不享有的特殊利益。比如对某种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或者是免受法律制度约束的权力。而“特权”介于制度和法律的模糊地带,难以判定其行为界限,其中可能有明规则或潜规则作为支撑。而腐败是制度和法律明确禁止的一种违纪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二者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单个个人享有“特权”,不一定会发展到腐败的程度,但可以明确“特权”对腐败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反特权”是反腐败的首要前提。
(三)领导干部特权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1.领导干部特权的表现形式。
(1)滥用职权。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尤其是某些 “一把手”习惯凌驾于单位集体和组织之上,在重大问题决策时听不进副职和群众的正确意见,所有事情一把抓;在财政花钱时实施“一支笔”;在用人上不是按照组织原则不经讨论,按照自己的好恶做决定,或者即使是组织讨论也是走形式。
(2)干预市场经济活动。个别领导干部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经社会调研,没有科学决策,盲目上马形象工程,目的是出政绩;个别权力部门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审批权或其他权利,向有关单位或人员吃拿卡要报;抑或干扰下属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私利插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工程承包等等。
(3)职务消费异化。仅仅2016年4 月1日一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23 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其中违规“三公”消费问题最为突出,包括公车私用14起、公款吃喝3起以及公款旅游3起。
(4)肆意践踏法律。在执法和司法方面存在大量“特权”现象。原因就是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自身的职权和地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2.领导干部特权的危害。特权现象危害巨大。不仅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扰乱了党群关系;关键是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二、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导致官本位意识严重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特权思想在中国社会渊远流长。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数千年,权力至上、等级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官本位意识存在于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的头脑中。在没有条件行使特权时,普通百姓往往对特权深恶痛绝,但是一旦手中掌握了权力,也会不由自主地的享受特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尚不完善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现实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尚待完善,主要存在着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市場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给特权和腐败制造了空间。 (三)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细化量化程度不够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直接原因
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但是在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包括离职退休后待遇标准方面细化量化程度不够。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及监督执行不到位是领导干部特权形成的间接诱因
在多年的反腐败实践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现象:“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缺乏监督,事后基本不是监督。”对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特别是针对主要领导干部,同级党委和同级纪委均不敢监督。
三、破解领导干部特权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公平理念,铲除特权产生的土壤
1.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西耶斯说过:“按照事物性质来说,所有特权都是不公正的,令人憎恶的,与整个政治社会的最高目标背道而驰。”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前提,遏制特权现象,首先需要肃清特权思想,在全社会倡导公平正义、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并培育其规则意识,用规则意识消灭特权潜意识。
2.反对特权首先要清除特权思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反对特权首先要清除特权思想。
3.着力清除领导干部特权作风。党员(包括非党员)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要从思想深处摈弃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树立对权力的敬畏意识,切实增强严以用权的自觉性。
4.取消领导干部待遇终身制。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取消领导干部待遇终身制也要提上议事议程。逐步彻底废除领导干部退休待遇终身制,从而彻底根除特权。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質就是法治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法律法规来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经济运行。以法律规范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法治框架内,官员的权利受到制约,领导干部搞特权的空间大幅度的被挤压。
(三)规范领导干部用权,构建阳光权力运行机制
规范领导干部用权,必须要完善制度。一方面,通过反对特权的基本制度的建立完善规范从政行为;另一方面,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运用公共权力办理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增加透明度,减少随意性,把权力运作过程晒在阳光下。
(四)强化权力监督,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权力监督网
在注重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监督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形式从而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
参考文献:
[1]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范正伟.遏制特权才能确保公平[N].人民日报, 2013,(1).
[5]温祖俊.领导干部“特权”的成因及其治理[D].硕士 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