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东台的发绣,民间有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谣。“发绣一枝花,天下谁不夸,巧手拈秀发,银针飞彩霞……”词曲家这样吟唱发绣。
据史料考证,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制品,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盂之手的《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发绣制作始于我国唐代。生产发绣的工艺复杂,用料取妙龄少女自然色发,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针法,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最佳艺术境界。发绣原为果绣,具有中国发绣之都之称的东台发绣,艺术家们为了丰富发绣的表现力,采用国画色彩衬色,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公”的效果。同时在单面发绣的基础上,吸收了双面绣的技法,攻克了人发粗、硬、圆、滑,富有弹性的难关,开发了双面发绣,镶嵌于精雕的红木架中,可供两面观赏,具有典雅、古朴之风,艺术价值很高,是欣赏的佳品、收藏的珍品、馈赠的礼品、享誉海内外的奇品。
发绣工艺在民国时间几近失传。解放后,东台创办了人发工艺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制和生产发绣,把苏绣技法嫁接到发绣上,把墨绣发展为润色绣、双面绣和异色绣,通过多种手法丰富发绣的表现力。先后研制出《松鼠》、《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发绣精品巨作,获得国家级大奖20多项。为庆祝香港回归,东台市发绣艺人精心绣制的邓小平肖像,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现悬挂于董建华先生的办公室。中央电视台曾专题介绍了“东台发绣”。现在,东台市建有发绣商会,从事发绣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超过4000人,是国内唯一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发绣基地,技术力量雄厚,品种门类齐全,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发绣之部”。
发绣原为“墨绣”,就是把人的头发经过特殊处理后的刺绣,具有弹性强、光泽好、不褪色、不易虫蛀霉变、保存时间长的特点。
发绣作为一门艺术,堪称中国工艺美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同苏州的苏绣,上海露香园的顾绣,湖南的湘绣一样,古朴典雅,雅洁秀丽且色泽自然。发绣因其用材的奇特,工艺的精湛,风格的典雅,而被誉为“天下一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驱使大批苏南居民下放农村,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台着力挖掘艺术收藏,抢救文化遗产,新一代发绣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江苏东台奇迹般地复苏,几世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我们没有欣赏到发绣珍品《清明上河图》原件的神韵,因为它早就在香港一家拍卖行拍出,但从保存的资料中仍可一睹它的风采。发绣女工以发为笔,摹写了张择端的画意,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题词“发绣清明上河图”和武中奇的书联“丹青染尽清明胜,素手神传风俗情”为之增色。这幅发绣装裱后,全长9.98米,为当时世界之最,名品、绝艺的孤本,成为海内收藏界追逐的目标。不久前, 一幅全长13.2米的《姑苏繁华图》长卷发绣又改写了这一记录。这幅被列为中国画十大名品之一的长卷,以浓墨重彩写尽康乾盛世古城苏州的繁华,绣有各色人物4600余人、各式房屋建筑2140栋、各种桥梁40余座、各种客货船及竹筏3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300余块等,被称为历史巨作。近年来,东台先后绣制出《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
东台成为发绣艺术新的发祥地绝非偶然。发绣在东台地区的记载,最早见诸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孔尚任的《西团游记》,文中记载:东台附近的西团镇(古属东台场)晾网寺里藏有发绣观音佛像,被推为发绣珍品。追根溯源,元末明初,农民领袖张士诚兵败苏州,不少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流落里下河地区,带来了精湛的江南工艺美术。苏州籍的工艺师,他们通过曾在东台落脚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高伯瑜先生,请来了他的弟子、现代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女士作技术指导,在众多画师、绣女的共同努力下,用数月之久,东台的第一幅发绣品《秋风纨扇图》终于诞生了,东台的发绣以此为起点。而今,发绣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在东台又开辟了新纪元。他们改墨绣为彩绣,融画绣一体,变双钩为晕色,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的新工艺;发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绽放异彩,东台也伴随着发绣艺术而名扬海内外。
据史料考证,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制品,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盂之手的《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发绣制作始于我国唐代。生产发绣的工艺复杂,用料取妙龄少女自然色发,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针法,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最佳艺术境界。发绣原为果绣,具有中国发绣之都之称的东台发绣,艺术家们为了丰富发绣的表现力,采用国画色彩衬色,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公”的效果。同时在单面发绣的基础上,吸收了双面绣的技法,攻克了人发粗、硬、圆、滑,富有弹性的难关,开发了双面发绣,镶嵌于精雕的红木架中,可供两面观赏,具有典雅、古朴之风,艺术价值很高,是欣赏的佳品、收藏的珍品、馈赠的礼品、享誉海内外的奇品。
发绣工艺在民国时间几近失传。解放后,东台创办了人发工艺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制和生产发绣,把苏绣技法嫁接到发绣上,把墨绣发展为润色绣、双面绣和异色绣,通过多种手法丰富发绣的表现力。先后研制出《松鼠》、《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发绣精品巨作,获得国家级大奖20多项。为庆祝香港回归,东台市发绣艺人精心绣制的邓小平肖像,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现悬挂于董建华先生的办公室。中央电视台曾专题介绍了“东台发绣”。现在,东台市建有发绣商会,从事发绣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超过4000人,是国内唯一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发绣基地,技术力量雄厚,品种门类齐全,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发绣之部”。
发绣原为“墨绣”,就是把人的头发经过特殊处理后的刺绣,具有弹性强、光泽好、不褪色、不易虫蛀霉变、保存时间长的特点。
发绣作为一门艺术,堪称中国工艺美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同苏州的苏绣,上海露香园的顾绣,湖南的湘绣一样,古朴典雅,雅洁秀丽且色泽自然。发绣因其用材的奇特,工艺的精湛,风格的典雅,而被誉为“天下一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驱使大批苏南居民下放农村,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台着力挖掘艺术收藏,抢救文化遗产,新一代发绣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江苏东台奇迹般地复苏,几世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我们没有欣赏到发绣珍品《清明上河图》原件的神韵,因为它早就在香港一家拍卖行拍出,但从保存的资料中仍可一睹它的风采。发绣女工以发为笔,摹写了张择端的画意,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题词“发绣清明上河图”和武中奇的书联“丹青染尽清明胜,素手神传风俗情”为之增色。这幅发绣装裱后,全长9.98米,为当时世界之最,名品、绝艺的孤本,成为海内收藏界追逐的目标。不久前, 一幅全长13.2米的《姑苏繁华图》长卷发绣又改写了这一记录。这幅被列为中国画十大名品之一的长卷,以浓墨重彩写尽康乾盛世古城苏州的繁华,绣有各色人物4600余人、各式房屋建筑2140栋、各种桥梁40余座、各种客货船及竹筏3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300余块等,被称为历史巨作。近年来,东台先后绣制出《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
东台成为发绣艺术新的发祥地绝非偶然。发绣在东台地区的记载,最早见诸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孔尚任的《西团游记》,文中记载:东台附近的西团镇(古属东台场)晾网寺里藏有发绣观音佛像,被推为发绣珍品。追根溯源,元末明初,农民领袖张士诚兵败苏州,不少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流落里下河地区,带来了精湛的江南工艺美术。苏州籍的工艺师,他们通过曾在东台落脚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高伯瑜先生,请来了他的弟子、现代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女士作技术指导,在众多画师、绣女的共同努力下,用数月之久,东台的第一幅发绣品《秋风纨扇图》终于诞生了,东台的发绣以此为起点。而今,发绣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在东台又开辟了新纪元。他们改墨绣为彩绣,融画绣一体,变双钩为晕色,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的新工艺;发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绽放异彩,东台也伴随着发绣艺术而名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