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H1(2013)6-03-02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精髓
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东西来,才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遍,得其大意,再逐段分解细读、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阅读感知,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二、指导读书笔记,形成阅读习惯
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种思维常常只是粗疏而零碎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和重构,知识经验才算是自己的。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紧随课改步伐,鼓励创新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十分常见。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各抒己见,异彩纷呈。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才能在师生思维不断地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应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新课程课堂倡导的交流思想,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走出教学误区,深入浅出阅读
首先是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支离破碎。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阅读浅显,根本没有深入去阅读文本。有的学生课前没有阅读文本,没有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在课堂上的理解也是片面或者是浅层次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课前,也没有深入阅读文本,只是粗略地阅读了一些教学参考书,根据参考书上的理解和评析进入课堂,这样带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也是浅层次的。其次是学生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学生讨论或探究刚开始,就急于打断,学生还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讨论就结束了,使讨论流于形式。当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分歧时,教师又马上将自己的所谓的准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还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教师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妙处,正要细细品味欣赏时,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使得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永远是对的,或是将参考书上的说法,强行教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如此种种误区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低谷。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龙县第三中学552400)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精髓
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东西来,才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遍,得其大意,再逐段分解细读、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阅读感知,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二、指导读书笔记,形成阅读习惯
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种思维常常只是粗疏而零碎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和重构,知识经验才算是自己的。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紧随课改步伐,鼓励创新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十分常见。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各抒己见,异彩纷呈。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才能在师生思维不断地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应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新课程课堂倡导的交流思想,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走出教学误区,深入浅出阅读
首先是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支离破碎。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阅读浅显,根本没有深入去阅读文本。有的学生课前没有阅读文本,没有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在课堂上的理解也是片面或者是浅层次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课前,也没有深入阅读文本,只是粗略地阅读了一些教学参考书,根据参考书上的理解和评析进入课堂,这样带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也是浅层次的。其次是学生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学生讨论或探究刚开始,就急于打断,学生还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讨论就结束了,使讨论流于形式。当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分歧时,教师又马上将自己的所谓的准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还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教师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妙处,正要细细品味欣赏时,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使得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永远是对的,或是将参考书上的说法,强行教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如此种种误区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低谷。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龙县第三中学5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