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12年来的农民工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都市报对农民工的报道视角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自2003年来,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增加了,报道的题材框架多样化了,但对农民工的报道呈现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
【关键词】内容分析 农民工形象 《华西都市报》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的内容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勾勒了《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特点。
二、分析类别与标准
按照出现农民工报道的情况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划分:
1、按版次分为:头版和非头版。
2、按题材分为:1)流动现象;2)生活工作状态;3)安全事故;4)政策法规;5)工资清欠;6)违规犯罪;7)教育培训;8)子女教育;9)春运/其他交通;10)与城市和市民的关系;11)权益维护;12)社会帮助;13)突出人物;14)民工工会;15)其他。
3、按体裁分为:1)消息;2)通讯;3)图片(包括漫画、图表);4)调查性报道;5)评论;6)读者来信来电;7)访谈;8)理论文章;9)政策文件发布及解读:10)其他。
4、农民工形象:1)正面;2)负面;3)中立或者无法判断。
3、关于农民工形象
通过对每篇报道关于农民工形象作正、负、中立三个维度的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数据表明,《华西都市报》2003—2009年间对农民工的正面报道量较1997—2002年间减少。此外,2003—2009年相较于1997—2002年,关于农民工相对中立的报道的数量在增加,负面的报道的总数在减少。由此可以推断,《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方式本身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单纯作好与坏的判断,越来越少见;而客观中立的态度和保持中立立场的报道越来越多。
4、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框架
通过对报道的体裁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华西都市报》头版农民工报道的数量在减少,农民工形象也变得多为模棱两可式的中立。农民工地位在该报的报道上呈现弱化趋势。
虽然2003年后《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绝对数量在增加,但从1997年到2009年《华西都市报》改版了多次,版面也增加了很多。并且从单个年份来说,样本的每年报道量呈现出不规则波动状态,增减具有随意性。可以看出,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并非是《华西都市报》的常态报道,报道量的多少随着当年农民工事件的影响力变化而变化。
此外,《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框架较2003年以前更加多样化,但是在体裁方面,消息和通讯占了农民工报道的绝大多数,而反映一家报纸报道的思想深度,对某群体重视程度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评论等题材则很少,这反映该报对农民工报道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同时在题材方面,有关“安全事故”、“工资清欠”、“权益维护”、“春运”等问题占了44.8%,农民工的形象有被脸谱化的现象,以至于一提到农民工就会与以上词语联系起来。本文的研究样本也许只是一个缩影,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要做的可能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①陈红梅,《大众媒介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系研究——以拖欠农民工资报道为例》[J].《 新闻大学》,2004年春季号
②曹淑惠,《对〈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以1993-2006年的报道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③沈亚英,《〈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研究(1988-2006)》 [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④韦帆,《 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探讨》[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内容分析 农民工形象 《华西都市报》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的内容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勾勒了《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特点。
二、分析类别与标准
按照出现农民工报道的情况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划分:
1、按版次分为:头版和非头版。
2、按题材分为:1)流动现象;2)生活工作状态;3)安全事故;4)政策法规;5)工资清欠;6)违规犯罪;7)教育培训;8)子女教育;9)春运/其他交通;10)与城市和市民的关系;11)权益维护;12)社会帮助;13)突出人物;14)民工工会;15)其他。
3、按体裁分为:1)消息;2)通讯;3)图片(包括漫画、图表);4)调查性报道;5)评论;6)读者来信来电;7)访谈;8)理论文章;9)政策文件发布及解读:10)其他。
4、农民工形象:1)正面;2)负面;3)中立或者无法判断。
3、关于农民工形象
通过对每篇报道关于农民工形象作正、负、中立三个维度的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数据表明,《华西都市报》2003—2009年间对农民工的正面报道量较1997—2002年间减少。此外,2003—2009年相较于1997—2002年,关于农民工相对中立的报道的数量在增加,负面的报道的总数在减少。由此可以推断,《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方式本身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单纯作好与坏的判断,越来越少见;而客观中立的态度和保持中立立场的报道越来越多。
4、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框架
通过对报道的体裁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华西都市报》头版农民工报道的数量在减少,农民工形象也变得多为模棱两可式的中立。农民工地位在该报的报道上呈现弱化趋势。
虽然2003年后《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绝对数量在增加,但从1997年到2009年《华西都市报》改版了多次,版面也增加了很多。并且从单个年份来说,样本的每年报道量呈现出不规则波动状态,增减具有随意性。可以看出,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并非是《华西都市报》的常态报道,报道量的多少随着当年农民工事件的影响力变化而变化。
此外,《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框架较2003年以前更加多样化,但是在体裁方面,消息和通讯占了农民工报道的绝大多数,而反映一家报纸报道的思想深度,对某群体重视程度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评论等题材则很少,这反映该报对农民工报道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同时在题材方面,有关“安全事故”、“工资清欠”、“权益维护”、“春运”等问题占了44.8%,农民工的形象有被脸谱化的现象,以至于一提到农民工就会与以上词语联系起来。本文的研究样本也许只是一个缩影,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要做的可能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①陈红梅,《大众媒介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系研究——以拖欠农民工资报道为例》[J].《 新闻大学》,2004年春季号
②曹淑惠,《对〈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以1993-2006年的报道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③沈亚英,《〈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研究(1988-2006)》 [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④韦帆,《 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探讨》[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