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指导为前提,学生能独立探讨学习为本的学习方式,具备了教学结构的整体性及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文章探讨导学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74-01
数学的学习,是培养逻辑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但是,该教学模式让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欲望不足。而新课标改革后,学生与教师的位置调换,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是辅助。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着重抓住“导”和“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促进数学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导学式教学法中“学”的意义
导学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将教、导、学三者完美结合,并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让其加以运用。每个学生皆具有不同的个性及特点,因此,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时最主要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导学式教学就恰好拥有这方面的优势,该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任意提出问题,还可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及探究。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按传统教育模式来进行,如对学生提问“以下哪两个图形对称”时,由于该问题的答案能直接从书本上寻求,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而导学式教学法是注重学生“学”的能力。如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可多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片,在上课时给他们播放,并提问:“以上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图片中,哪些是对称图形?”由于图片是与生活相关的,学生感到亲切,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回答,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导学式教学法可以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导学式教学法的“导”的应用
在新课标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小学教学是学生最初建立良好学习态度的初始阶段,是让其学会自主学习的启蒙时期。此时,教师应教导学生寻找到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自觉学习。教师还应对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并且指导其理解题目。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的掌握能力都较低,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题目答案,不对题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解剖,不仅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乏味感,还会使其对教师的好感度大大降低,进而对题目产生厌恶感。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课堂要讲的是一道关于树木的应用题,教师可在课前做好道具准备,在上课后将其分发下去,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还能让导学式教学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导学式教学法对空间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空间概念能力进行培养。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拓展不够,因此空间概念相对其来说就比较抽象难懂。虽然学生难以在思维中理解空间概念,但是其可通过器官的感知能力感受到空间的存在。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引导,将其变成实质化,然后将实质化思维进行拓展,再步入抽象化,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過程,从而加深对空间概念的认识。其次,导学式教学法要将综合实践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加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教师多较为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导致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及培养受到忽视。而新课标的导学式教学法不仅增加了空间图形的形状、位置、空间推理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提高空间观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几何知识的讲解时,应为其树立一个空间观念,促进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集合的空间框架,进而培养其推理能力。教师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先在课前准备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透明容器,两者要体积相同,让学生拿着水,分别倒入容器中,直到把容器装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分析两个容器间的区别。最后,教师应该着重综合实践的教学,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教学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导学式教学法基本能满足我国现阶段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整个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导学式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奠定好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方式、思考能力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应积极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让学生用最轻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单洁,杨戈.“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2007(09).
[2]景立新,郭为民,丁雁玲.“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与评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08).
[3]韩四清.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2).
[4]李丽琴.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06).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74-01
数学的学习,是培养逻辑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但是,该教学模式让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欲望不足。而新课标改革后,学生与教师的位置调换,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是辅助。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着重抓住“导”和“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促进数学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导学式教学法中“学”的意义
导学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将教、导、学三者完美结合,并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让其加以运用。每个学生皆具有不同的个性及特点,因此,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时最主要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导学式教学就恰好拥有这方面的优势,该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任意提出问题,还可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及探究。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按传统教育模式来进行,如对学生提问“以下哪两个图形对称”时,由于该问题的答案能直接从书本上寻求,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而导学式教学法是注重学生“学”的能力。如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可多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片,在上课时给他们播放,并提问:“以上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图片中,哪些是对称图形?”由于图片是与生活相关的,学生感到亲切,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回答,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导学式教学法可以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导学式教学法的“导”的应用
在新课标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小学教学是学生最初建立良好学习态度的初始阶段,是让其学会自主学习的启蒙时期。此时,教师应教导学生寻找到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自觉学习。教师还应对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并且指导其理解题目。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的掌握能力都较低,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题目答案,不对题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解剖,不仅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乏味感,还会使其对教师的好感度大大降低,进而对题目产生厌恶感。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课堂要讲的是一道关于树木的应用题,教师可在课前做好道具准备,在上课后将其分发下去,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还能让导学式教学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导学式教学法对空间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空间概念能力进行培养。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拓展不够,因此空间概念相对其来说就比较抽象难懂。虽然学生难以在思维中理解空间概念,但是其可通过器官的感知能力感受到空间的存在。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引导,将其变成实质化,然后将实质化思维进行拓展,再步入抽象化,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過程,从而加深对空间概念的认识。其次,导学式教学法要将综合实践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加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教师多较为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导致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及培养受到忽视。而新课标的导学式教学法不仅增加了空间图形的形状、位置、空间推理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提高空间观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几何知识的讲解时,应为其树立一个空间观念,促进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集合的空间框架,进而培养其推理能力。教师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先在课前准备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透明容器,两者要体积相同,让学生拿着水,分别倒入容器中,直到把容器装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分析两个容器间的区别。最后,教师应该着重综合实践的教学,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教学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导学式教学法基本能满足我国现阶段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整个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导学式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奠定好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方式、思考能力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应积极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让学生用最轻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单洁,杨戈.“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2007(09).
[2]景立新,郭为民,丁雁玲.“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与评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08).
[3]韩四清.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2).
[4]李丽琴.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