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和门风会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现得很没教养,别人在指责的时候绝对不会说是老师没教育好,也不会说小伙伴把他带坏了,只会说:
“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全家一个德行!”
有人说,家教与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潜力股,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里畅意人生。因此,树立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可以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上句是说人品德忠厚才能传家,下句则是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短短的十个字,却体现着传统社会人们对于家风家教的理解与重视,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何谓忠厚?忠不是现在词义上的忠,而是包涵忠诚、仁义、正直、宽容、谦让、善良,厚则是厚道、厚积。
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然而,河南巩义市的康氏家族却延续了400余年,确切地说,康氏家族自第六代康绍敬于16世纪嘉靖年间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
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
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
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
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
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
忠厚留有余。
此家训意在告诫康氏子孙,在经商结交过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要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于人,以保持商业关系的持续稳定;日常交际中要懂得谦恭退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家族子孙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哪怕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让其处处提防自己的巧诈。“巧诈”固然可以欺人一时,谋一时之利益,但不会长久;“拙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取信于人,涵养操守,立稳人生与事业的根基。
短短70余字中,蕴藏的却是康氏家族留余忌尽、忠厚传家的大智慧。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老子在《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好的家教和门风,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主导孩子,这样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
晚清名臣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但他却教育子女: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是曾国藩却穷养子女,意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结果,曾家的孩子都成材了。無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曾国藩有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他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
古语说得好:儿孙若有用,留钱干什么?儿孙若没用,留钱干什么?比起钱,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有用的能力,传承好的家风,才更是一个家庭的传家之宝。
前一段日子看新闻,说合肥某34岁男子王某,平时也不出去工作,生活一直依赖年过六旬的父母。这天,老父亲责怪其懒惰不干活,男子竟怒火中烧,抄起钉耙将父亲打伤。这一行为引起了左邻右舍的不满,报警之后纷纷要求民警对其“从严治罪”。其实,这个被打的父亲也是有责任的。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是父母甜蜜的负担。父母总是想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不要忘记了终有一日孩子将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在这之前,父母要教给孩子什么?要赋予孩子什么品质?
想想这两年流行的“啃老族”一词,我想这些父母可能从小忽视了对“啃老族”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视。
方孝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疼爱自己的孩子,而不加以教育,这等于没有疼爱他;如果教育孩子又不引导他上进,这等于没教育他。
教不好孩子,一辈子都要扶着他走。与其到老了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如一开始就教给孩子好的家风和家教,毕竟,家风和家教,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儿。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现得很没教养,别人在指责的时候绝对不会说是老师没教育好,也不会说小伙伴把他带坏了,只会说:
“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全家一个德行!”
有人说,家教与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潜力股,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里畅意人生。因此,树立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可以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忠厚传家久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上句是说人品德忠厚才能传家,下句则是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短短的十个字,却体现着传统社会人们对于家风家教的理解与重视,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何谓忠厚?忠不是现在词义上的忠,而是包涵忠诚、仁义、正直、宽容、谦让、善良,厚则是厚道、厚积。
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然而,河南巩义市的康氏家族却延续了400余年,确切地说,康氏家族自第六代康绍敬于16世纪嘉靖年间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开始,截止到18代康庭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
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
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
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
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
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
忠厚留有余。
此家训意在告诫康氏子孙,在经商结交过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要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于人,以保持商业关系的持续稳定;日常交际中要懂得谦恭退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家族子孙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哪怕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让其处处提防自己的巧诈。“巧诈”固然可以欺人一时,谋一时之利益,但不会长久;“拙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取信于人,涵养操守,立稳人生与事业的根基。
短短70余字中,蕴藏的却是康氏家族留余忌尽、忠厚传家的大智慧。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老子在《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好的家教和门风,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主导孩子,这样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
独立才成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但他却教育子女: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是曾国藩却穷养子女,意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结果,曾家的孩子都成材了。無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曾国藩有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他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
古语说得好:儿孙若有用,留钱干什么?儿孙若没用,留钱干什么?比起钱,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有用的能力,传承好的家风,才更是一个家庭的传家之宝。
溺爱不可取
前一段日子看新闻,说合肥某34岁男子王某,平时也不出去工作,生活一直依赖年过六旬的父母。这天,老父亲责怪其懒惰不干活,男子竟怒火中烧,抄起钉耙将父亲打伤。这一行为引起了左邻右舍的不满,报警之后纷纷要求民警对其“从严治罪”。其实,这个被打的父亲也是有责任的。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是父母甜蜜的负担。父母总是想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不要忘记了终有一日孩子将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在这之前,父母要教给孩子什么?要赋予孩子什么品质?
想想这两年流行的“啃老族”一词,我想这些父母可能从小忽视了对“啃老族”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视。
方孝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疼爱自己的孩子,而不加以教育,这等于没有疼爱他;如果教育孩子又不引导他上进,这等于没教育他。
教不好孩子,一辈子都要扶着他走。与其到老了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如一开始就教给孩子好的家风和家教,毕竟,家风和家教,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