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们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立足于语文课堂,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就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智力、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语文教学必须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为目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聽、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发展,突飞猛进,导致中学教学内容不断加深,但知识教育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素质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是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应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平台,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去解读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原材料,激活其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重在创新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目的,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我没有生硬地直接进入新课的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先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尽情地谈一谈父母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是如何关心、帮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再讲一讲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学生们大多能自主的发言,表述虽然简单,但能够感受得到,他们对于父母的付出饱含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下,老师顺势导入新课《背影》并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课文,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完全沉浸在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中。为了更进一步地加深学生的体验,我鼓励学生去模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学生们兴致勃勃,十分地投入。在这样和谐而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能近距离地贴近文本,去自主的感受。我想,他们从课堂上收获的定然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要使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其回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达到培养其知识能力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珍视学生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他们独特的心理体验。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其思想、情感、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都参与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因素,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以此为前提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能有机的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智慧的光彩。这样才能构建有生命力的、高效的课堂。
教授《背影》一课之所以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自己与其父母的生活经历以及与父母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相关生活体验被激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他们生命中宝贵的、真实的情感体验都被调动出来,再同文章的事例连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对生活独特的、深刻的体验,能够投入到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的感受中来,与作家产生共鸣,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价值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放在首位,这样一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看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举个例子: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重视备教材,还不能忽视备学生这一个环节。我们在安排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这样综合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如果学生活动设计的起始点得当,能兼顾各种学业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定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 在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互动的内容不局限于文本知识、学科知识,还有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生命活动、自我情感调动、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以前过多地强调了知识学习,忽视了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教师要把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都有机、巧妙地贯穿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主战场,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了“带着学生走向学科”,让学生的思想感官开动起来,活跃起来,我改革了早读旧有的模式,将早读45分钟一分为二,前15分钟读名家散文,中间10分钟推荐名人名言和古诗词赏析,后20分钟作文赏析。早读期间所运用的材料,不管是朗读素材,还是发言稿,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学生们全情投入,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逻辑性和表达的生动性、流畅性连自认为文笔不错的我都自叹不如。如张旭同学,他导读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简介了作品的内容,分析了写作技巧,还号召全班同学学习老人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诸如这样,以如此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晨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汲取文学养料陶冶情操的平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能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无论是提升语文素养,还是陶冶情操,都是极有好处的。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不但要从学生入手,而且要从课堂入手,使素质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去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定能获得成功,让我们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吧!
作者简介:
杨磊,现就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就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智力、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语文教学必须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为目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聽、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发展,突飞猛进,导致中学教学内容不断加深,但知识教育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素质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是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应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平台,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去解读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原材料,激活其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重在创新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目的,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我没有生硬地直接进入新课的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先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尽情地谈一谈父母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是如何关心、帮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再讲一讲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学生们大多能自主的发言,表述虽然简单,但能够感受得到,他们对于父母的付出饱含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下,老师顺势导入新课《背影》并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课文,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完全沉浸在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中。为了更进一步地加深学生的体验,我鼓励学生去模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学生们兴致勃勃,十分地投入。在这样和谐而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能近距离地贴近文本,去自主的感受。我想,他们从课堂上收获的定然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要使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其回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达到培养其知识能力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珍视学生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他们独特的心理体验。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其思想、情感、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都参与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因素,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以此为前提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能有机的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智慧的光彩。这样才能构建有生命力的、高效的课堂。
教授《背影》一课之所以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自己与其父母的生活经历以及与父母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相关生活体验被激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他们生命中宝贵的、真实的情感体验都被调动出来,再同文章的事例连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对生活独特的、深刻的体验,能够投入到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的感受中来,与作家产生共鸣,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价值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放在首位,这样一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看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举个例子: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重视备教材,还不能忽视备学生这一个环节。我们在安排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这样综合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如果学生活动设计的起始点得当,能兼顾各种学业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定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 在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互动的内容不局限于文本知识、学科知识,还有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生命活动、自我情感调动、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以前过多地强调了知识学习,忽视了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教师要把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都有机、巧妙地贯穿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主战场,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了“带着学生走向学科”,让学生的思想感官开动起来,活跃起来,我改革了早读旧有的模式,将早读45分钟一分为二,前15分钟读名家散文,中间10分钟推荐名人名言和古诗词赏析,后20分钟作文赏析。早读期间所运用的材料,不管是朗读素材,还是发言稿,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学生们全情投入,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逻辑性和表达的生动性、流畅性连自认为文笔不错的我都自叹不如。如张旭同学,他导读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简介了作品的内容,分析了写作技巧,还号召全班同学学习老人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诸如这样,以如此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晨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汲取文学养料陶冶情操的平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能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无论是提升语文素养,还是陶冶情操,都是极有好处的。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不但要从学生入手,而且要从课堂入手,使素质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去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定能获得成功,让我们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吧!
作者简介:
杨磊,现就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