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博弈分析

来源 :中国数字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hez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数字电视平台建好了,应该跑什么样的业务?作为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业务形态——付费电视的发展趋势如何呢?下面刊发的这两篇文章正是两位业界人士作出的解答。想必您也一定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我们欢迎有识之士来稿,共为有线数字电视下一步的发展献计献策,来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1 收视率转向点击率
  
  在宽带尚未普及的时代,视频内容的传播以广电为主,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模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视频内容以频道的身份参与竞争,瓜分各个时段的收视率。而在现阶段,用户有大量的频道可以选择,某些栏目的知名度甚至比频道更大,如喜欢娱乐类节目的观众,无论是哪个频道出现此类节目都会获得这类用户的关注。但他们不会因为某个娱乐栏目而关注整个频道,因为现代人没有多少时间去“等待”,他们宁愿在网上点播1~2段自认为值得欣赏的节目,再决定是否成为新栏目的“粉丝”。在这样的情况下,频道影响力逐渐走低,频道收视率概念悄然淡化,点击率转而成为衡量媒体价值的标准。这些现象表明,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电视业务的价值和运营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2 实时类节目的优势
  
  用户通过电视和宽带收看视频节目源于两种不同需求,电视对那些习惯通过网络获取视频的用户变得不再重要,除了新闻和体育节目,他们很少看电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适合广播方式播出的节目实时性强,通过网络收看的主要是非实时、按需、随机收看的内容。
  实时节目包括新闻类、竞赛类,如新闻联播、体育比赛、游戏大赛等。这类节目实时性强,观众更愿意通过操作方便的电视机收看。
  但是,这些节目也面临着其他媒体的竞争。在3G时代,这类视频业务将被重新分割,移动通信一旦解决费用和技术标准问题,移动终端将立即成为实时新闻节目的最佳收看终端,只要用户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不是太高,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接收信号。事实上,从某些关于高清电视收视需求的调查数据来看,用户对新闻节目的图像分辨率要求并不高,在这方面以凤凰传媒和移动通讯的整合最为瞩目。
  
  3 付费频道未必适合广播型平台
  
  笔者并不看好被广大运营商和节目制作商力捧的专业付费频道,尤其对这些专业付费频道的运营模式表示怀疑。无论这些频道内容做得有多好,选择数字电视中的广播型平台可能不是一个最佳运营方案。
  目前正在播出的专业频道,普遍缺乏实时性特点,这就意味着任何一档节目都可以在制作好后留存在网络上,让人们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点播。笔者认为,专业频道的最佳盈利平台不是广播型平台,而是交互型业务平台,比如IPTV和数字电视业务中的VOD等。
  专业节目运营的收入来源可以按次或者按集数点播收费,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不论专业频道的整合怎样进行,从目前来看,专业频道的运营平台及运营模式,均不会成为广电数字电视业务中独领风骚的产品。
  广电运营商有很多频道资源,但是不是该用广播方式大量播出专业频道,这一点需慎重考虑,如果能让出更多的频道安排VOD业务,或者将带宽让位给广电的视频网站,进而向用户提供更符合他们需求的业务,似乎更具可行性。
  
  4 开发黏性产品
  
  运营商都知道,具有“黏性”的业务才能持续赚钱,业务赢利周期的长度取决于业务的黏性强度。网络游戏是宽带业务中比较赚钱的一种,它的特色之一就是创造出玩家对业务的黏性,让用户一天不用就不行。类似的还有即时通讯工具。
  广电有过这样的产品吗?答案是连续剧。连续剧以其每一集结尾创造的悬念,使用户不得不每天守在固定时段、固定频道收看。但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连续剧的黏性优势不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酣畅淋漓地欣赏完整个剧情。据笔者观察,连续剧恐怕是目前有线电视传统业务中惟一有黏性的产品了。对广电运营者来说,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下一个具有黏性的产品。
  黏性业务的开发还是要以传统实时性业务作为基础,以交互技术作为开发新业务的手段,通过这种有机的组合,开创一些新产品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也许下面的例子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数字电视节目的专业化,直接导致收视人群的小众化。小众化收视必然导致信息交流范围的缩小,人作为一个社会型动物有交流的需求,小众化在划分了收视人群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业务机遇,那就是针对小众收视群,开发出一种基于电视媒体的交流平台。但要在目前的数字电视平台实现这个功能障碍重重,不光涉及到机顶盒、管理系统、CA,即使运营商达成一致,各产业链的上下游还要形成新的标准和配套方案才能实施。
  尽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增值业务开发商推出了数字电视短信功能,可以结合智能卡卡号定向发送短信。这确实很吸引人,也为数字电视平台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这个产品至少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电视不像手机那样属于个人用品,因为看电视的时候观众有可能并不止一个,周围可能还有家人和朋友,一条短信如果是私密性质的,发送过去可能就不合适,第二,开发商仅仅将电视当成一个新的显示设备,没有考虑将不同特点的电视节目和多种短信交流模式整合在一起,这就使这项业务难以具备新型体验,更难以投入商业运营,也就更谈不上“黏性”。
  发掘具有“黏性”的数字电视业务还需要开发商和运营商付出更大的努力。
  
  5 以高清牌赢得终端占有量
  
  视频业务运营商对终端控制、占有的能力将会影响他们在市场上的统治力。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有必要关注高清终端对未来数字电视市场的影响。
  考虑到卫星直播电视未成气候,下一代网络还未普及到千家万户,而通过现有宽带网传输高清节目非常耗费宽带资源,因此通过广电数字电视网络运营高清视频业务,盈利情况会比用其他网络更好。既然如此,广电就不能放弃这个市场先入优势,抢先利用一切机会培育自己的用户群。
  一个看惯了彩色电视的人很难接受重新去看黑白电视机同样,一个看惯高清节目的用户回头再去看标清节目,他会坚持多久呢?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基本上可以采用“占据高清终端—产业用户黏性—持久赢利”的市场运作方法。很多城市在整体转换中,大多采取了价格低廉的标清机顶盒。在对本市进行的市场调查发现,超过30%的用户拥有具备收看高清节目的终端。如果用户愿意在平移赠送机顶盒的时候加价获取高清机顶盒,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在节目源投入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将高清的市场普及看作是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让用 户能免费看到高清节目是最快、最好打造高清市场的办法,当他们被高清画面牢牢“粘住”后,运营商们再谈盈利也不迟。至于节目价格的问题,可以通过买断某些节目供应商的办法解决,甚至可以自办高清频道。
  
  6 谨慎选择双向增值业务
  
  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数字电视业务,普遍是从互联网业务转移到数字电视平台上,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但其经济效益值得怀疑。如果运营商混淆了两种网络在运营上的本质区别,就会在拷贝某些互联网业务后,遭受失败却又不得其解。
  笔者认为,在城域级业务层面,双向业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应用型,即主要为用户和运营商之间提供一种便捷的交互手段,为完成某种特定任务而存在的业务类型。从用户一方来看,金融服务,网上购买彩票、交纳水电费、网上预订车船票、订餐等业务均属于这种类型;从运营商一方来看,收视率调查、广告浏览量统计、广告信息发布、催费通知等业务属于这种类型。工具应用型业务发生时,操作层面上,业务成立的双方不需要产生实时的人际沟通行为,内容层面上带有明显的本地服务特色;
  另一类是人际交往型。比如即时通讯、在线观众群论谈、人对人的游戏等。这类业务在软件和硬件上都要具备很强的、能够有效支持沟通需求的能力。比如用户甲在和乙在进行网络交流时,突然需要查询某些资料,这个网络如果不能像互联网那样随心所欲地查询各种信息,就会被用户放弃。
  国内的数字电视网络大多是独立的城域级网络,即使整合的网络也不过是把网络覆盖扩大到省域范围,始终没有像互联网那样超越地域的束缚。这种特点决定了数字电视网络上的业务应用应有别于互联网。互联网业务应用中几乎没有“地域”的概念,而城域级非专网业务大规模民用,是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才开始的,所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不是互联网问题的老调重弹。现在看来,基于数字电视网络环境下的增值业务,其设计和赢利方式将有别于互联网,又和互联网以及城域级专网上承载的业务有亲缘关系。
  该从什么业务切入才有可能成功呢?笔者认为,还是要首先看重城域级网络业务的应用。假设从人际交往型业务人手,首先面临的就是用户数量不足、市场培养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而且互联网上成熟的人际交往型业务已经被深深认同,这就像人们看电视还是要在电视上看一样。
  而且互联网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的发展日新月异,想替代互联网成为一个新的业务平台并不现实。所以现在想要说服用户“我们也能做到”恐怕是件事倍功半的事。如果我们从工具应用型业务人手,事情将变得简单易行。一方面广电行业在本地内容集成上有传统优势;另一方面,技术上可以打造安全级别更高的网络环境,丰富的带宽资源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从多个方面可以看出,从工具应用型业务切入是一个优选策略。
  
  7 结束语
  
  总之,数字电视业务有所突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一方面市场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来自各方面竞争又很多,这就需要运营商冷静地看待市场,分析自己的优劣势,选择合适的业务投入运营。以内容为运营对象的有线网络运营商,要提前确立自己的内容和资源配置计划,为应对变数不定的市场做好战略规划,抓住时机适时培植新型市场。毕竟广电系统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市场试验”,所以我们更要提高预测市场变化的能力,争取让每一个决策能产生效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探究式学习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引导也尤为重要。以浮雕探究式教学为载体,通过课堂片段来阐述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引导的方法、原则及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