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能使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那么区块链是个什么样的大元宝呢?
2008年,科学家中本聪首次提出区块链概念;随后,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得以亮相。长期以来,公众对区块链的认知几乎全部来源于比特币,尽管比特币市场泡沫涌现、毁誉参半,但区块链技术却被公认为是继人工智能、大数据、VR之后未来智能社会的底层核心技术。从本体论上看,区块链是一种新的技術实在,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共识”“可追溯”等特点;从认识论上看,区块链是一种开放、平权、互信、自治、协作的思维观;而从方法论上看,区块链技术则是通过一系列算法得以实现的。当下,区块链正成为风口,这股技术风潮开始从概念走向应用,从虚拟走向现实,欲与大众生活全面接轨。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回望传媒发展史,每一次媒介技术革新都将带来传媒业态的升级转型,“区块链+传媒业”也必然是大势所趋。目前我们在抢占技术先机、占领传媒制高点的同时,有必要对区块链在未来传媒业的影响予以充分估计。这种技术逻辑转化为未来传媒业的发展逻辑,将注定引发一场深刻的传媒变革,尤其是将必然颠覆和重塑未来传媒业态的底层秩序。
一、去中心化,主体间性的跨界协同机制
在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中,没有固定中心,每一个节点都将被激活。这必将打破传媒业的固有边界和权力垄断,穿透传媒组织、机构、角色、分工间的壁垒,导致传媒业态的彻底“液化”和互渗、互融。在区块链搭建的底层秩序下,所有参与者均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将在各自的节点上共同展开一场跨界协同合作。
二、去中介化,多边自治的互信共识机制
区块链无需中介便可构建起多边自治的互信共识机制。传媒机构间、用户间互信互验互认,新闻业将有望从技术上再次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重拾社会公信力。同时,区块链将打通线上线下的信任区隔,构架起虚拟与现实的互信,有望将离散的观点、主张、事实碎片聚合为社会共识,将“想象的共同体”外化为“实在的共同体”,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拾传媒业对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
三、去黑箱化,可溯源核查的透明追踪机制
后真相时代,谣言满天飞,假新闻泛滥。未来,区块链将可以在传媒作业“流水线”上构建起一个公开透明的公共账本,供全民参与和监督媒介产品的生产和分发等全过程,将媒介行业的运作流程彻底“去黑箱化”,使每一个媒介产品或媒介行为均可被追踪、溯源、核查,也相应地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去人情化,绩效竞争的激励分配机制
区块链是一套理性算法而非人情算法,区块链技术将为传媒业构筑起一套理性的规则体系。一切行动均可查验,一切绩效均可量化,这是一种公开透明的竞争激励机制,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残酷分配方式。既是一种理性的公平,亦是一种冰冷的制度。由此,区块链将为未来传媒业搭建起一种开放、平权、协作、透明、互信、共赢的底层秩序场景,用技术价值代替人为价值,用理性规则取代情感偏见。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是完美、可靠的,区块链也并非“金钥匙”,也会带来负能量。
其一是安全性威胁。区块链技术系统一旦被成功攻击,建立在这种底层技术架构和计算范式基础之上的传媒业态,必将面临秩序崩溃和病毒式解体,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
其二是人文主义危机。每一个区块都对应着精确的“时间戳”,其不可篡改、不可删除、永久储存的特性将使公民的“被遗忘权”化为泡影。每一个人的“污点”“黑历史”将永载史册,“改过自新”“从头再来”一类说辞也就成了笑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科学家中本聪首次提出区块链概念;随后,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得以亮相。长期以来,公众对区块链的认知几乎全部来源于比特币,尽管比特币市场泡沫涌现、毁誉参半,但区块链技术却被公认为是继人工智能、大数据、VR之后未来智能社会的底层核心技术。从本体论上看,区块链是一种新的技術实在,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共识”“可追溯”等特点;从认识论上看,区块链是一种开放、平权、互信、自治、协作的思维观;而从方法论上看,区块链技术则是通过一系列算法得以实现的。当下,区块链正成为风口,这股技术风潮开始从概念走向应用,从虚拟走向现实,欲与大众生活全面接轨。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回望传媒发展史,每一次媒介技术革新都将带来传媒业态的升级转型,“区块链+传媒业”也必然是大势所趋。目前我们在抢占技术先机、占领传媒制高点的同时,有必要对区块链在未来传媒业的影响予以充分估计。这种技术逻辑转化为未来传媒业的发展逻辑,将注定引发一场深刻的传媒变革,尤其是将必然颠覆和重塑未来传媒业态的底层秩序。
一、去中心化,主体间性的跨界协同机制
在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中,没有固定中心,每一个节点都将被激活。这必将打破传媒业的固有边界和权力垄断,穿透传媒组织、机构、角色、分工间的壁垒,导致传媒业态的彻底“液化”和互渗、互融。在区块链搭建的底层秩序下,所有参与者均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将在各自的节点上共同展开一场跨界协同合作。
二、去中介化,多边自治的互信共识机制
区块链无需中介便可构建起多边自治的互信共识机制。传媒机构间、用户间互信互验互认,新闻业将有望从技术上再次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重拾社会公信力。同时,区块链将打通线上线下的信任区隔,构架起虚拟与现实的互信,有望将离散的观点、主张、事实碎片聚合为社会共识,将“想象的共同体”外化为“实在的共同体”,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拾传媒业对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
三、去黑箱化,可溯源核查的透明追踪机制
后真相时代,谣言满天飞,假新闻泛滥。未来,区块链将可以在传媒作业“流水线”上构建起一个公开透明的公共账本,供全民参与和监督媒介产品的生产和分发等全过程,将媒介行业的运作流程彻底“去黑箱化”,使每一个媒介产品或媒介行为均可被追踪、溯源、核查,也相应地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去人情化,绩效竞争的激励分配机制
区块链是一套理性算法而非人情算法,区块链技术将为传媒业构筑起一套理性的规则体系。一切行动均可查验,一切绩效均可量化,这是一种公开透明的竞争激励机制,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残酷分配方式。既是一种理性的公平,亦是一种冰冷的制度。由此,区块链将为未来传媒业搭建起一种开放、平权、协作、透明、互信、共赢的底层秩序场景,用技术价值代替人为价值,用理性规则取代情感偏见。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是完美、可靠的,区块链也并非“金钥匙”,也会带来负能量。
其一是安全性威胁。区块链技术系统一旦被成功攻击,建立在这种底层技术架构和计算范式基础之上的传媒业态,必将面临秩序崩溃和病毒式解体,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
其二是人文主义危机。每一个区块都对应着精确的“时间戳”,其不可篡改、不可删除、永久储存的特性将使公民的“被遗忘权”化为泡影。每一个人的“污点”“黑历史”将永载史册,“改过自新”“从头再来”一类说辞也就成了笑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