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交往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社会交往作为现代人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社会”,“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挖掘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因此,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培养社交意识、是发展学生社交能力的前提
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多生活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之中,缺乏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指导不力,在教育中多注重单向灌输,忽视双向互动交流等现象,导致学生社会交往意识不强,交往能力日趋弱化,缺乏交往的技巧,不会与他人正确交往。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从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交往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
1.除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意识培养外,可以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增加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交往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白社交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特殊意义,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和谐统一。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感受集体温暖,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宽容豁达、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质。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逐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的自觉性。
3.多给那些有害羞、自卑、畏惧等心理特征的学生以关心、问候,关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其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同时为他们创设锻炼机会,加强训练,培养其活泼自信、乐于交往的性格。
二、注重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的重点
小学生由于生活范围较窄,阅历不广,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和交往技能。有的自信心不足,怕挫折,不善交往;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有的任性,交往不文明,“一切以我为中心”,难与他人合作。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与教师、家长、同学及社会其他人员正常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并注意与社会、集体、他人文明相处,为构筑和谐社会打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技能指导。
1.引导学生从打招呼,互相问候做起,做到与人打招呼有礼貌,态度真诚、表情自然大方等。如离家回家要和父母、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主动打招呼;遇见熟人有礼貌地问候,学会节日祝福;尊敬师长等。从学会说:“……,你好!”、“……,再见!”“请问,……”、“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做起。
2.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推介或介绍别人。教师可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交往技能训练,如开展在班集体中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生活,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介绍本组成员的学习、特长等活动;组织主持人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能清楚明了地介绍活动的组织、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向家长或其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班级以及自己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要做到主次有序,详略得当。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谈话是一种艺术,听人谈话更是一门学问。引导学生明白当别人在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一种的社会交往技能。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中,倾听他人发言,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复述他人发言要点等方式进行倾听技能训练。
三、加强实践锻炼、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的保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与实践活动中进行锻炼和检验。所以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感悟,去提高,最终转化为学生成长、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能力。
1.利用班级组织实践活动,创造交往的条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的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班集体、团队组织是个小社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团队集体和学生本身所提供的集体生活环境,组织开展“我为班级、团队添光彩”、“我为他人服务”、“我为社区服务”等专题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尊与尊重,养成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群体生活、对社会生活的爱好,激发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交往的机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适应、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扩大交往范围,通过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体会到交往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进与成年人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向成年人学习调解冲突和解决矛盾的知识,逐渐提高他们社会交往技能。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构建培养合力。教师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向家长宣传科学育人的方法,让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学会正确向长辈表达自己愿望和意见,学会处理好与家庭成员、邻居以及周围人员之间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交往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神圣的使命。我们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要以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培养社交意识、是发展学生社交能力的前提
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多生活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之中,缺乏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指导不力,在教育中多注重单向灌输,忽视双向互动交流等现象,导致学生社会交往意识不强,交往能力日趋弱化,缺乏交往的技巧,不会与他人正确交往。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从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交往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
1.除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意识培养外,可以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增加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交往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白社交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特殊意义,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和谐统一。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感受集体温暖,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宽容豁达、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质。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逐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的自觉性。
3.多给那些有害羞、自卑、畏惧等心理特征的学生以关心、问候,关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其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同时为他们创设锻炼机会,加强训练,培养其活泼自信、乐于交往的性格。
二、注重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的重点
小学生由于生活范围较窄,阅历不广,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和交往技能。有的自信心不足,怕挫折,不善交往;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有的任性,交往不文明,“一切以我为中心”,难与他人合作。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与教师、家长、同学及社会其他人员正常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并注意与社会、集体、他人文明相处,为构筑和谐社会打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技能指导。
1.引导学生从打招呼,互相问候做起,做到与人打招呼有礼貌,态度真诚、表情自然大方等。如离家回家要和父母、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主动打招呼;遇见熟人有礼貌地问候,学会节日祝福;尊敬师长等。从学会说:“……,你好!”、“……,再见!”“请问,……”、“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做起。
2.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推介或介绍别人。教师可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交往技能训练,如开展在班集体中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生活,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介绍本组成员的学习、特长等活动;组织主持人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能清楚明了地介绍活动的组织、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向家长或其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班级以及自己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要做到主次有序,详略得当。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谈话是一种艺术,听人谈话更是一门学问。引导学生明白当别人在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一种的社会交往技能。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中,倾听他人发言,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复述他人发言要点等方式进行倾听技能训练。
三、加强实践锻炼、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的保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与实践活动中进行锻炼和检验。所以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感悟,去提高,最终转化为学生成长、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能力。
1.利用班级组织实践活动,创造交往的条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的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班集体、团队组织是个小社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团队集体和学生本身所提供的集体生活环境,组织开展“我为班级、团队添光彩”、“我为他人服务”、“我为社区服务”等专题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尊与尊重,养成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群体生活、对社会生活的爱好,激发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交往的机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适应、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扩大交往范围,通过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体会到交往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进与成年人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向成年人学习调解冲突和解决矛盾的知识,逐渐提高他们社会交往技能。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构建培养合力。教师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向家长宣传科学育人的方法,让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学会正确向长辈表达自己愿望和意见,学会处理好与家庭成员、邻居以及周围人员之间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交往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神圣的使命。我们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要以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