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徽泗州戏具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新时代下面临着失语、失势的局面,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安徽泗州戏的保护,以促进其良好的发展。对此,本文从“活态传承”理念入手,分析了安徽泗州戏发展现状,并结合实践提出相应的保护开发策略。
关键词:活态传承理念;泗州戏;保护;开发
分类号:J825
前言
在安徽北部地区,泗州戏具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是当地居民最为喜爱的剧种之一,也是皖北十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唱腔优美、个性鲜明,是安徽的四大优秀剧种之一[1]。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各种新型音乐文化应运而生,这对安徽泗州戏的发展传承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探寻安徽泗州戏保护开发途径尤为关键。
一、安徽泗州戏发展现状
当前,安徽泗州戏的演出市场狭小,原本的戏曲市场都被现代各种音乐艺术所取代。泗州戏曲只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农村群众中,但在农村很多青壮年均外出务工,导致其受众群体日益减少,只有农村的老弱病残成为其主要受众[2]。同时当下的泗州戏专题活动难以跟上时代审美特征,以往的泗州戏粗犷艺术逐渐丧失,如自由节拍的“花腔”被严格的伴奏卡死、原来的上下句结构韵味被现代作曲技巧所雅化,严重影响了泗州戏的个性化发展。就目前安徽泗州戏表演中已过于强调华丽的外表,很多剧目、唱段都存在“一锤子买卖”的情况,表演者缺乏激情,难以与观众进行良好互动,即便是在一些经典的剧目表演中,也会出现过于看重外在形式修饰的情况,观众想要看到泗州戏的淳朴自然之美,而表演者想要表现高超的艺术,两者主体相互存在矛盾,这也会对其传承带来影响。
二、活态理念下的泗州戏保护开发途径
1. 安徽泗州戏保护策略
对于安徽泗州戏,其发展是建立在民间俗曲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发展中,其逐渐吸收了花鼓、淮北民歌、琴书等曲调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润腔发展,从而形成如今独具地域特色的泗州戏。所以在实践中,开展安徽泗州戏保护活动时,也需要严格保持泗州戏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紧密关联,这就需要运用活态传承的理念对其进行保护,以保证泗州戏可以原汁原味的保持其风格,并赋予其新的生命特征。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方式,是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的最好方式。新时期下,有少部分群体认为泗州戏在农村发展中具有一定庸俗特性,不利于其发展,事实上泗州戏更多的是体现出了当地浓厚的地方色彩、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泗州戏保护上应该在地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3]。
活态,是与传统"死态"相对立存在的。泗州戏这一活态艺术,必须要区别以“博物馆”式的保护,需要用文字、音像、视频等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泗州戏是从农村发展起来并进入到城市的,很多市民阶层十分喜欢泗州戏这一艺术,因此,在保护泗州戏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契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可以在沿用其旷野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城市特色,以此获取更多市民阶层的拥戴,促进其发展。泗州戏是以唱腔为中心,涉及到了很多艺术手法,所以在泗州戏保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证其艺术特征的完善性,不能只保护其唱腔,而放弃其他内容。可以建立相应的泗州戏艺术资料,全面收集泗州戏的唱腔、舞蹈、伴奏等资料,保证泗州戏保护的立体化、全面化。
当前的艺术丰富具有比较强的多元性、浮躁性,泗州戏也因此而走向低谷,脱俗趋雅又会让泗州戏今后发展方向偏离原来轨道。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立足于活态保护视角,寻找泗州戏的风格根源,焕发其生机,并且社会各界也需要提高对安徽泗州戏的关注力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注重地方优秀文化的保护,加大对泗州戏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丰富泗州戏抢救资料;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的寻找泗州戏发展新契机,如借助网络化手段对其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受众可以了解到安徽泗州戏,提升其受众范围,实现对泗州戏的保护传承。
2.安徽泗州戏开发途径
在进行泗州戏开发时,需要充分尊重其原先发展形态规律,如在创腔过程中,要抓住其基本腔上下对称句式,实现结构扩展及形体变化;在行腔中要注重语言的夸张发展,并且要体现出北方戏曲的韵味及皖北地区的语言特征,以此保障泗州戏的音乐张力,维护泗州戏的个性特征及地域特色。
在安徽泗州戏的开发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现代音乐艺术的良好结合,将现代音乐艺术融入到泗州戏的板式规律、节奏中,促进泗州戏的现代化发展。如在板式规律上,可以依据现代音乐艺术的节奏多变特点,对泗州戏板式进行丰富;在节奏律动上可以,借助现代音乐节奏赋予其活泼动感,增强安徽泗州戏的现代特征,从而更好的满足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此外,在开发安徽泗州戏时,还可以将现代音乐注重音色变化与对比的特征融入到泗州戏的伴奏、唱腔等方面,赋予安徽泗州戏新的特征。如在泗州戏唱腔上面,会用到相应的夸饰性手法,其可以与现代音乐艺术特征结合起来,实现唱腔创新;又如在伴奏上,泗州戏用到的柳琴乐器具有较强的特性,可以适当的引入现代音乐的伴奏音响立体感、层次化特色;在调式上,泗州戏本身具有很强的色彩对比特征,可以尝试在调关系开发中引入四五度关系转移,从而契合现代受众的艺术审美。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徽泗州戏也面临着“冷遇”的情况,从而对其传承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因此,在實践中可以立足于活态传承视角,遵循文化发展的艺术特征,探寻泗州戏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发展道路,帮助其走出低谷,焕发活力,促进安徽泗州戏的良好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硖.新时期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安徽花鼓灯和泗州戏艺术[J].中国文艺家,2019(3):142.
[2]钦媛.民俗文化传承视角下泗州戏的社会功能变迁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05):115.
[3]石磊.泗州戏音乐的创新及思考[J].中国艺术时空,2019(04):118-123.
作者简介:冯姗姗(1990—),女,汉族,安徽省宿州人,助教,在读博士;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演唱与教学。
本文系宿州学院科研平台课题,项目名称:基于“活态”理念下皖北民间艺术泗州戏的传承发展研究(2020ykf26)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关键词:活态传承理念;泗州戏;保护;开发
分类号:J825
前言
在安徽北部地区,泗州戏具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是当地居民最为喜爱的剧种之一,也是皖北十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唱腔优美、个性鲜明,是安徽的四大优秀剧种之一[1]。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各种新型音乐文化应运而生,这对安徽泗州戏的发展传承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探寻安徽泗州戏保护开发途径尤为关键。
一、安徽泗州戏发展现状
当前,安徽泗州戏的演出市场狭小,原本的戏曲市场都被现代各种音乐艺术所取代。泗州戏曲只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农村群众中,但在农村很多青壮年均外出务工,导致其受众群体日益减少,只有农村的老弱病残成为其主要受众[2]。同时当下的泗州戏专题活动难以跟上时代审美特征,以往的泗州戏粗犷艺术逐渐丧失,如自由节拍的“花腔”被严格的伴奏卡死、原来的上下句结构韵味被现代作曲技巧所雅化,严重影响了泗州戏的个性化发展。就目前安徽泗州戏表演中已过于强调华丽的外表,很多剧目、唱段都存在“一锤子买卖”的情况,表演者缺乏激情,难以与观众进行良好互动,即便是在一些经典的剧目表演中,也会出现过于看重外在形式修饰的情况,观众想要看到泗州戏的淳朴自然之美,而表演者想要表现高超的艺术,两者主体相互存在矛盾,这也会对其传承带来影响。
二、活态理念下的泗州戏保护开发途径
1. 安徽泗州戏保护策略
对于安徽泗州戏,其发展是建立在民间俗曲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发展中,其逐渐吸收了花鼓、淮北民歌、琴书等曲调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润腔发展,从而形成如今独具地域特色的泗州戏。所以在实践中,开展安徽泗州戏保护活动时,也需要严格保持泗州戏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紧密关联,这就需要运用活态传承的理念对其进行保护,以保证泗州戏可以原汁原味的保持其风格,并赋予其新的生命特征。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方式,是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的最好方式。新时期下,有少部分群体认为泗州戏在农村发展中具有一定庸俗特性,不利于其发展,事实上泗州戏更多的是体现出了当地浓厚的地方色彩、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泗州戏保护上应该在地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3]。
活态,是与传统"死态"相对立存在的。泗州戏这一活态艺术,必须要区别以“博物馆”式的保护,需要用文字、音像、视频等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泗州戏是从农村发展起来并进入到城市的,很多市民阶层十分喜欢泗州戏这一艺术,因此,在保护泗州戏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契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可以在沿用其旷野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城市特色,以此获取更多市民阶层的拥戴,促进其发展。泗州戏是以唱腔为中心,涉及到了很多艺术手法,所以在泗州戏保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证其艺术特征的完善性,不能只保护其唱腔,而放弃其他内容。可以建立相应的泗州戏艺术资料,全面收集泗州戏的唱腔、舞蹈、伴奏等资料,保证泗州戏保护的立体化、全面化。
当前的艺术丰富具有比较强的多元性、浮躁性,泗州戏也因此而走向低谷,脱俗趋雅又会让泗州戏今后发展方向偏离原来轨道。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立足于活态保护视角,寻找泗州戏的风格根源,焕发其生机,并且社会各界也需要提高对安徽泗州戏的关注力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注重地方优秀文化的保护,加大对泗州戏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丰富泗州戏抢救资料;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的寻找泗州戏发展新契机,如借助网络化手段对其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受众可以了解到安徽泗州戏,提升其受众范围,实现对泗州戏的保护传承。
2.安徽泗州戏开发途径
在进行泗州戏开发时,需要充分尊重其原先发展形态规律,如在创腔过程中,要抓住其基本腔上下对称句式,实现结构扩展及形体变化;在行腔中要注重语言的夸张发展,并且要体现出北方戏曲的韵味及皖北地区的语言特征,以此保障泗州戏的音乐张力,维护泗州戏的个性特征及地域特色。
在安徽泗州戏的开发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现代音乐艺术的良好结合,将现代音乐艺术融入到泗州戏的板式规律、节奏中,促进泗州戏的现代化发展。如在板式规律上,可以依据现代音乐艺术的节奏多变特点,对泗州戏板式进行丰富;在节奏律动上可以,借助现代音乐节奏赋予其活泼动感,增强安徽泗州戏的现代特征,从而更好的满足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此外,在开发安徽泗州戏时,还可以将现代音乐注重音色变化与对比的特征融入到泗州戏的伴奏、唱腔等方面,赋予安徽泗州戏新的特征。如在泗州戏唱腔上面,会用到相应的夸饰性手法,其可以与现代音乐艺术特征结合起来,实现唱腔创新;又如在伴奏上,泗州戏用到的柳琴乐器具有较强的特性,可以适当的引入现代音乐的伴奏音响立体感、层次化特色;在调式上,泗州戏本身具有很强的色彩对比特征,可以尝试在调关系开发中引入四五度关系转移,从而契合现代受众的艺术审美。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徽泗州戏也面临着“冷遇”的情况,从而对其传承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因此,在實践中可以立足于活态传承视角,遵循文化发展的艺术特征,探寻泗州戏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发展道路,帮助其走出低谷,焕发活力,促进安徽泗州戏的良好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硖.新时期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安徽花鼓灯和泗州戏艺术[J].中国文艺家,2019(3):142.
[2]钦媛.民俗文化传承视角下泗州戏的社会功能变迁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05):115.
[3]石磊.泗州戏音乐的创新及思考[J].中国艺术时空,2019(04):118-123.
作者简介:冯姗姗(1990—),女,汉族,安徽省宿州人,助教,在读博士;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演唱与教学。
本文系宿州学院科研平台课题,项目名称:基于“活态”理念下皖北民间艺术泗州戏的传承发展研究(2020ykf26)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