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RT-61产品是由中航工业发动机主持自主研制的一个新型燃油系统,由于它技术水平、产品性能优于现有我厂生产的各类型号产品,因此将成为将来产品更新换代的一个主力型号。其中我车间承制的RT61-5940-001主壳体由于其外形结构复杂、加工精度高,铸造困难等多项技术难点,成为公司公认的RT-61型号待攻克难点之一。现壳体已完成了加工,装配已成功合拢,在这种情况下,直接验证了壳体加工的正确性。
【关键词】自主研制;新型燃油系统
1.新工艺新方法
1.1 由锻改铸
由于该壳体外形和内腔形状复杂,铸造困难,易产生砂眼和局部缺陷,影响整个壳体的强度和使用性能。所以,此次加工,采用锻料铣削方法加工外形和内腔,达到毛坯尺寸要求。加工后,零件强度提高,不会因最后打压泄露报废。针对用锻件加工零件外形在后序有详细介绍。
1.2 合理安排稳定处理
加工锻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变形问题。RT61-5940-001主壳体外形很大,内腔很深、壁薄,加工中需要去除很多余量,对于这样一个零件,如何防止加工结束后的变形,增强其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工艺编制中,针对此项问题,着重安排了三次稳定处理。由三次稳定处理将加工路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在铣削加工完外形和型腔后,做了一次稳定处理。这一阶段的加工过程中,材料去除量比较大,稳定处理过程中可以将材料中的应力充分释放。
第二次:在铣削掉定位用的基座、T型刀铣完型腔后,作了一次稳定处理。这一阶段加工过程,材料受力比较大,需要一次稳定处理来释放内应力。
第三次:在半精加工结束后,精加工开始前作了一次稳定处理,这一次稳定处理是为了消除半精加工后材料中的应力,为精加工打好基础,防止精加工后零件的变形。
通过优化加工流程,合理安排稳定处理,充分释放加工应力,到精加工结束后,不会因材料变形导致设计图要求严格的位置度超差,影响调试性能。
2.新技术新应用
这节中主要介绍在攻关过程中,车间针对本壳体多方面新技术方面的应用。由于采用了多种新的技术,使得壳体加工速度、加工质量得到了提高,解决了多处以前难以实现的问题,满足了设计要求。
2.1 采用数控编程加工外形及内腔
在以前加工模式中,对于壳体外形,采用由工艺给定编程点,工人手工编程的模式。这种模式,经常会因为编程点数量众多,在查找过程中出现遗漏和输错,甚至出现模拟取点与现场机床加工坐标系不重合,出现返工现象,浪费大量时间。手工编程技术已远远落后于现代的加工行业模式,甚至难以满足高精度要求的曲面加工要求。
在此次加工中,由于壳体外形轮廓角度变化大、多平面、多曲面,手工计算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RT-61研制小组决定,大胆起用从来未使用过的UG数控编程。
在正确的三维造型基础下,由工艺制定加工方案,针对各部位需留量待加工处,制定了加工先后顺序。编程员根据加工顺序,采用模拟避让的方式,结合加工机床,用UG直接编制程序,传输到机床中,就可以直接试切削了。
这种程序编制方式,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增加了加工正确几率,对于个别曲面轮廓,能完全模拟,而不需要拟合其相似性,对外形轮廓精度影响性能的问题得到解决。
2.2 定位装夹的改进
对于锻料的加工,传统的装夹方式是用精密虎钳夹持方料加长部分,进行加工。RT61-5940-001主壳体锻料尺寸较大:230×230×230方料,虎钳开度不够,无法用这种方式装夹。
针对这种情况,在方料加长部分四周开槽,背面做上两个定位孔,通过定位孔和工装板上面定位销配合,把方料装在工装板上面,压板压进槽里面,把方料压紧。如图1所示。
利用这种方法装夹:
1)定位压紧比较稳固,压板由于压在槽里面,采用定位孔定位,方便多次重复加工定位。
2)采用基台压紧,编程时可以不考虑压紧避让,能多角度旋转。
3)刀具的改进。
该主壳体大部分结构孔中都有上下带有倒角的槽这种结构,倒角处要求的光度是1.6,如图2所示。
对于这种结构槽的加工,最初的加工方法是用T型成型刀一次将槽和倒角全部加工出。这种加工方法,由于T型刀强度不好,槽和倒角一次加工,铣削余量过大,倒角处有很多振纹,光度不好,不能满足设计图要求。为此,我们改进了加工方法:先用普通T型刀将槽加工出来,然后用自制的倒角刀只加工上下倒角。如图3所示。
这样一来,倒角刀铣削余量小,不会发生振刀的情况,加工出来的倒角完全可以达到光度1.6的要求。
主壳体中有一个Φ93.5+0.050大孔,需要在加工中心加工,车间现有的刀具满足不了加工要求。我们利用现有的ICCAR刀柄,在其燕尾槽部分作一个转接滑块,再接上ICCAR的刀头,可以满足该大孔的加工要求。如图4所示。
4)制作后引导板,解决深腔小螺纹的加工问题。
该主壳体腔内和四周螺纹较多,而且这些螺纹直径较小,底孔直径在Φ5-Φ6之间,所处位置比较深,距离端面在100mm左右,如图5图示。
对于这种螺纹,用机攻方法加工,由于丝锥又细又长,容易折断,而且位置度不容易保证。为了保证螺纹的位置度,保证丝锥不折断,我给丝锥做了后引导定位板,用两个定位销将定位板固定在壳体上端面,在定位板上壳体螺纹孔对应的位置镗定位孔,定位孔与丝锥柄有0.02mm间隙。然后,把丝锥从定位孔中伸下去,用手旋转绞杠,手攻螺纹。用这种方法加工螺纹,用定位孔将丝锥的位置给固定住,构成后引导,螺纹的位置度可以保证,而且,手攻螺纹丝锥受力小不会折断丝锥。如图6所示。
3.新型配合模式 对于本次加工,采用了新型的配合模式—跟产小组。这项新的模式,由于RCB-11b出现问题后,才开始采用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次的跟产小组是最成功的一个。
3.1 跟产小组成立
在以前的加工中,新品的研制过程,全程由工艺员负责,由于工艺员对产品了解的局限性,及产品复杂程度,经常出现加工遗漏。在40#机出现问题后,大家都认识到,产品的质量控制不能由个别控制,研制过程需要所有技术人员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制定对研制品跟产方案,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设计、质量、技术都需要参与到加工过程中,多人对工序内容确认,保证问题不能因一人的遗漏,造成产品颠覆性问题。
车间成立了由工艺员、检验员、加工者专项人员的确认小组,制定了确认流程,保证加工过程中,对每个尺寸进行确认。车间级确认小组确认完成后,提请RT-61专项确认小组确认。
3.2 制作孔位计量表
由于主壳体油路复杂,尺寸众多,每道工序确认内容多,确认时经常重复翻设计图,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为了加快进程,提高确认速度,针对这种情况,工艺员将每道工序中要加工的孔都制作一个孔位表,表中给出本工序加工孔的坐标值、角度、位置度,基准孔会写明基准符号,为了方便三坐标计量,表中会写明计量时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如图7所示。
这张表会在加工工序前提前交给跟产小组,在确认前先进行数据校对,这样对于每道序确认时,填写的每个尺寸都能最快速度在图上找到,满足了效率、正确性等多项要求。
半精加工开始,为了让设计充分考虑每道序尺寸的相关联性,工艺员将工艺规程提前复印一份交给设计,保证在确认每个数据前都知道数据的来源。
跟产小组这种确认方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加工安全性,保证加工过程中,质量的稳定。同时,车间在与跟产小组配合上,多方面提供便利,提前做好确认准备,充分验证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正确性。
4.产品结束后的思考
RT-61主壳体通过一车间全部人员的努力,终于保质保量的进入装配,在后续的装配进程中,对壳体干涉部分,车间安排精兵强将在最短时间返修完毕返回装配,满足装配节点要求。但此次加工过程中的诸多优点和问题,还需总结,供下个研制系列参考与借鉴。
(1)成功之处:
1)这次RT-61加工,车间召开多次专题会议,保证员工充分了解产品的重要性,针对零件的技术攻关及进度,集思广益,保证完成产品加工。
2)一车间集中所有的优势兵力,同时协调多台机床,保证每天同时有两台机床加工,这样大大加快了加工进程。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员工都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赶进度,主管工艺员甚至连续两个月没有休息,最后在领导替班的情况了,休息了一天。
3)大力宣传数控编程的优势,让员工可以用最快速度接触新的编程理念,接触新的工艺编制理念、新的技术应用,车间对现行的新型配合模式进行大力推广,消除员工对新事物的抵触情绪。
4)加工中,加工程序编制、输机、验证有专人负责,对这样复杂的壳体零件很有必要,并对以后的转批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公司对此型号非常重视,对购买特种刀具投入了大量经费,八车间对提请的专用刀具、夹具,保证特事特办,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装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工序准备时间大大缩小,满足了进度要求。
(2)存在不足之处:
1)工艺方面,单道序工序内容过多,导致机床刀具无法满足加工内容,对工艺进行多次拆分,这种情况下,易出现漏项;
2)首次采用数控编程,由于编程人员能力有限,调整程序时间过多,设备等待时间过长,加工外形占用全部时间的一半,大部分时间为等待时间。
3)公司对产品的重视只停留在会议上,对产品加工问题解决、产品生产中物质需要、人员的物质需要关心不足,容易造成人员的倦怠与不理解。
4)新品研制为保证进度,多台机床同时等待,造成机床闲置时间过长,影响其他产品生产。
现在产品结束了,我们会继续总结加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将问题解决在后面的研制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展迪优主编.UGNX7.0数控加工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斯密德(美)主编数控编程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
[3]吕斌杰主编.数控加工中心(FANUC 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M].化学工业出版社.
[4]冠文化主编.工厂数控编程技术实例特训(UG NX6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邢金燕,女,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任工程师。
【关键词】自主研制;新型燃油系统
1.新工艺新方法
1.1 由锻改铸
由于该壳体外形和内腔形状复杂,铸造困难,易产生砂眼和局部缺陷,影响整个壳体的强度和使用性能。所以,此次加工,采用锻料铣削方法加工外形和内腔,达到毛坯尺寸要求。加工后,零件强度提高,不会因最后打压泄露报废。针对用锻件加工零件外形在后序有详细介绍。
1.2 合理安排稳定处理
加工锻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变形问题。RT61-5940-001主壳体外形很大,内腔很深、壁薄,加工中需要去除很多余量,对于这样一个零件,如何防止加工结束后的变形,增强其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工艺编制中,针对此项问题,着重安排了三次稳定处理。由三次稳定处理将加工路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在铣削加工完外形和型腔后,做了一次稳定处理。这一阶段的加工过程中,材料去除量比较大,稳定处理过程中可以将材料中的应力充分释放。
第二次:在铣削掉定位用的基座、T型刀铣完型腔后,作了一次稳定处理。这一阶段加工过程,材料受力比较大,需要一次稳定处理来释放内应力。
第三次:在半精加工结束后,精加工开始前作了一次稳定处理,这一次稳定处理是为了消除半精加工后材料中的应力,为精加工打好基础,防止精加工后零件的变形。
通过优化加工流程,合理安排稳定处理,充分释放加工应力,到精加工结束后,不会因材料变形导致设计图要求严格的位置度超差,影响调试性能。
2.新技术新应用
这节中主要介绍在攻关过程中,车间针对本壳体多方面新技术方面的应用。由于采用了多种新的技术,使得壳体加工速度、加工质量得到了提高,解决了多处以前难以实现的问题,满足了设计要求。
2.1 采用数控编程加工外形及内腔
在以前加工模式中,对于壳体外形,采用由工艺给定编程点,工人手工编程的模式。这种模式,经常会因为编程点数量众多,在查找过程中出现遗漏和输错,甚至出现模拟取点与现场机床加工坐标系不重合,出现返工现象,浪费大量时间。手工编程技术已远远落后于现代的加工行业模式,甚至难以满足高精度要求的曲面加工要求。
在此次加工中,由于壳体外形轮廓角度变化大、多平面、多曲面,手工计算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RT-61研制小组决定,大胆起用从来未使用过的UG数控编程。
在正确的三维造型基础下,由工艺制定加工方案,针对各部位需留量待加工处,制定了加工先后顺序。编程员根据加工顺序,采用模拟避让的方式,结合加工机床,用UG直接编制程序,传输到机床中,就可以直接试切削了。
这种程序编制方式,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增加了加工正确几率,对于个别曲面轮廓,能完全模拟,而不需要拟合其相似性,对外形轮廓精度影响性能的问题得到解决。
2.2 定位装夹的改进
对于锻料的加工,传统的装夹方式是用精密虎钳夹持方料加长部分,进行加工。RT61-5940-001主壳体锻料尺寸较大:230×230×230方料,虎钳开度不够,无法用这种方式装夹。
针对这种情况,在方料加长部分四周开槽,背面做上两个定位孔,通过定位孔和工装板上面定位销配合,把方料装在工装板上面,压板压进槽里面,把方料压紧。如图1所示。
利用这种方法装夹:
1)定位压紧比较稳固,压板由于压在槽里面,采用定位孔定位,方便多次重复加工定位。
2)采用基台压紧,编程时可以不考虑压紧避让,能多角度旋转。
3)刀具的改进。
该主壳体大部分结构孔中都有上下带有倒角的槽这种结构,倒角处要求的光度是1.6,如图2所示。
对于这种结构槽的加工,最初的加工方法是用T型成型刀一次将槽和倒角全部加工出。这种加工方法,由于T型刀强度不好,槽和倒角一次加工,铣削余量过大,倒角处有很多振纹,光度不好,不能满足设计图要求。为此,我们改进了加工方法:先用普通T型刀将槽加工出来,然后用自制的倒角刀只加工上下倒角。如图3所示。
这样一来,倒角刀铣削余量小,不会发生振刀的情况,加工出来的倒角完全可以达到光度1.6的要求。
主壳体中有一个Φ93.5+0.050大孔,需要在加工中心加工,车间现有的刀具满足不了加工要求。我们利用现有的ICCAR刀柄,在其燕尾槽部分作一个转接滑块,再接上ICCAR的刀头,可以满足该大孔的加工要求。如图4所示。
4)制作后引导板,解决深腔小螺纹的加工问题。
该主壳体腔内和四周螺纹较多,而且这些螺纹直径较小,底孔直径在Φ5-Φ6之间,所处位置比较深,距离端面在100mm左右,如图5图示。
对于这种螺纹,用机攻方法加工,由于丝锥又细又长,容易折断,而且位置度不容易保证。为了保证螺纹的位置度,保证丝锥不折断,我给丝锥做了后引导定位板,用两个定位销将定位板固定在壳体上端面,在定位板上壳体螺纹孔对应的位置镗定位孔,定位孔与丝锥柄有0.02mm间隙。然后,把丝锥从定位孔中伸下去,用手旋转绞杠,手攻螺纹。用这种方法加工螺纹,用定位孔将丝锥的位置给固定住,构成后引导,螺纹的位置度可以保证,而且,手攻螺纹丝锥受力小不会折断丝锥。如图6所示。
3.新型配合模式 对于本次加工,采用了新型的配合模式—跟产小组。这项新的模式,由于RCB-11b出现问题后,才开始采用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次的跟产小组是最成功的一个。
3.1 跟产小组成立
在以前的加工中,新品的研制过程,全程由工艺员负责,由于工艺员对产品了解的局限性,及产品复杂程度,经常出现加工遗漏。在40#机出现问题后,大家都认识到,产品的质量控制不能由个别控制,研制过程需要所有技术人员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制定对研制品跟产方案,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设计、质量、技术都需要参与到加工过程中,多人对工序内容确认,保证问题不能因一人的遗漏,造成产品颠覆性问题。
车间成立了由工艺员、检验员、加工者专项人员的确认小组,制定了确认流程,保证加工过程中,对每个尺寸进行确认。车间级确认小组确认完成后,提请RT-61专项确认小组确认。
3.2 制作孔位计量表
由于主壳体油路复杂,尺寸众多,每道工序确认内容多,确认时经常重复翻设计图,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为了加快进程,提高确认速度,针对这种情况,工艺员将每道工序中要加工的孔都制作一个孔位表,表中给出本工序加工孔的坐标值、角度、位置度,基准孔会写明基准符号,为了方便三坐标计量,表中会写明计量时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如图7所示。
这张表会在加工工序前提前交给跟产小组,在确认前先进行数据校对,这样对于每道序确认时,填写的每个尺寸都能最快速度在图上找到,满足了效率、正确性等多项要求。
半精加工开始,为了让设计充分考虑每道序尺寸的相关联性,工艺员将工艺规程提前复印一份交给设计,保证在确认每个数据前都知道数据的来源。
跟产小组这种确认方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加工安全性,保证加工过程中,质量的稳定。同时,车间在与跟产小组配合上,多方面提供便利,提前做好确认准备,充分验证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正确性。
4.产品结束后的思考
RT-61主壳体通过一车间全部人员的努力,终于保质保量的进入装配,在后续的装配进程中,对壳体干涉部分,车间安排精兵强将在最短时间返修完毕返回装配,满足装配节点要求。但此次加工过程中的诸多优点和问题,还需总结,供下个研制系列参考与借鉴。
(1)成功之处:
1)这次RT-61加工,车间召开多次专题会议,保证员工充分了解产品的重要性,针对零件的技术攻关及进度,集思广益,保证完成产品加工。
2)一车间集中所有的优势兵力,同时协调多台机床,保证每天同时有两台机床加工,这样大大加快了加工进程。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员工都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赶进度,主管工艺员甚至连续两个月没有休息,最后在领导替班的情况了,休息了一天。
3)大力宣传数控编程的优势,让员工可以用最快速度接触新的编程理念,接触新的工艺编制理念、新的技术应用,车间对现行的新型配合模式进行大力推广,消除员工对新事物的抵触情绪。
4)加工中,加工程序编制、输机、验证有专人负责,对这样复杂的壳体零件很有必要,并对以后的转批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公司对此型号非常重视,对购买特种刀具投入了大量经费,八车间对提请的专用刀具、夹具,保证特事特办,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装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工序准备时间大大缩小,满足了进度要求。
(2)存在不足之处:
1)工艺方面,单道序工序内容过多,导致机床刀具无法满足加工内容,对工艺进行多次拆分,这种情况下,易出现漏项;
2)首次采用数控编程,由于编程人员能力有限,调整程序时间过多,设备等待时间过长,加工外形占用全部时间的一半,大部分时间为等待时间。
3)公司对产品的重视只停留在会议上,对产品加工问题解决、产品生产中物质需要、人员的物质需要关心不足,容易造成人员的倦怠与不理解。
4)新品研制为保证进度,多台机床同时等待,造成机床闲置时间过长,影响其他产品生产。
现在产品结束了,我们会继续总结加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将问题解决在后面的研制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展迪优主编.UGNX7.0数控加工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斯密德(美)主编数控编程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
[3]吕斌杰主编.数控加工中心(FANUC 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M].化学工业出版社.
[4]冠文化主编.工厂数控编程技术实例特训(UG NX6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邢金燕,女,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