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对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患者经过护理后,治愈27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急,伴呼吸困难,采取综合的护理能有效缓解病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护理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15-0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T细胞、嗜酸粒细胞等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1]。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具体护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6岁,平均49.8岁,病史1-25年;所有患者均按《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确诊[2]。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 病室要清洁、光线好、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病房温度最佳为18-22℃,湿度为50%-60%,病房不易放置导致患者过敏的花草等植物,防止花粉引起患者过敏[3]。
2.2 用药护理 ①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及多尿。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用药浓度密切相关,氨茶碱静脉推注时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导上述不良反应。茶碱类药物血浆的安全有效浓度为6-15μg/mL,如血浆有效浓度>20μg/mL时偶可发生中枢神经兴奋,严重者可致惊厥乃至死亡。茶碱类滴药物不宜与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避孕药等合用,可影响茶碱代谢而使其排泄减慢。如必须同时应用,应减少茶碱类药物的剂量。②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可缓解哮喘的严重发作,长期大剂量全身应用后要注意全身的不良反应,如低钾性碱中毒、水钠潴留、肾上腺功能抑制、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及糖尿病加重,还可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严重者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现在多主张激素的临床应用以气道吸入为主。用药过程应注意观察和预防口腔真菌感染、声音嘶哑或呼吸道不适。③β2受体激动剂在使用初及药物剂量过大时可较多出现心悸、骨骼肌震颤,部分有失眠、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因此高血压、甲亢患者禁用。冠心病、老年病人在使用中应加强心脏的监测。④抗胆碱药物为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常用异丙托溴胺,不良反应有口干、排痰困难、心率加快、食欲下降、乏力、低血压等,食欲下降、乏力、低血压。⑤哮喘持续状态的正确补液方法:第一天补液液量2000-3000ml;第2天继续补液,平均100-200ml/h,使尿量维持在1000ml/d以上,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鼓励患者口服液体。
2.3 心理护理 哮喘的发作总会使患者得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患者产生烦躁、紧张、恐惧、悲观,甚至濒死感的心理,而不良的情绪常会诱发或加重发作。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要关心和体贴,要多安慰,富有同情心,尽量守护在患者床旁,使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对医护产生信任感,并密切配合治疗,以控制哮喘发作。我们认为每个哮喘患者都有不同的现实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有针对性,具体对待,决不能千篇一律、公式化地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这是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
2.4 饮食与水分 哮喘病人导致过度通气,人体内的水分由呼出的气体及出汗大量地丧失,患者在呼吸困难缓解前食欲严重下降,较长时间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患者水分缺失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所以应及时给患者补充水分,注意液体及酸碱平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不食可能引起哮喘的食物如鱼、虾、牛奶、蛋等。忌禁食用易致过敏的食物,少食油腻食物,减少烟酒刺激。对进食困难的患者要通过静脉点滴的方式补充能量。
3 结 果
50患者经过护理后,治愈27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无死亡病例。
4 讨 论
哮喘急性发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四级,哮喘发作严重的患者易引发呼吸衰竭、心脏功能衰竭,可导致患者死亡。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多种药物治疗,由于药疗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格外留神氨茶碱、激素之类的不良反应。哮喘持续状态需及时抢救,措施主要包括吸氧、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联合应用,祛痰排痰,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等。输液是抢救哮喘持续状态的关键措施之一,输液过程中应避免为防止诱发心衰而过分控制滴速,否则,因气管分泌物粘稠,引流不畅,加重气道阻塞[4]。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可见,在准确药物治疗的同时施以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胡志雄,周海英,张熙,等.克拉霉素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4):495-498.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3] 张军劳.支气管哮喘的护理[J].中国保健,2007,1(5):109.
[4]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2002,(8):229-233.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护理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15-0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T细胞、嗜酸粒细胞等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1]。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具体护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6岁,平均49.8岁,病史1-25年;所有患者均按《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确诊[2]。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 病室要清洁、光线好、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病房温度最佳为18-22℃,湿度为50%-60%,病房不易放置导致患者过敏的花草等植物,防止花粉引起患者过敏[3]。
2.2 用药护理 ①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及多尿。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用药浓度密切相关,氨茶碱静脉推注时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导上述不良反应。茶碱类药物血浆的安全有效浓度为6-15μg/mL,如血浆有效浓度>20μg/mL时偶可发生中枢神经兴奋,严重者可致惊厥乃至死亡。茶碱类滴药物不宜与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避孕药等合用,可影响茶碱代谢而使其排泄减慢。如必须同时应用,应减少茶碱类药物的剂量。②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可缓解哮喘的严重发作,长期大剂量全身应用后要注意全身的不良反应,如低钾性碱中毒、水钠潴留、肾上腺功能抑制、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及糖尿病加重,还可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严重者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现在多主张激素的临床应用以气道吸入为主。用药过程应注意观察和预防口腔真菌感染、声音嘶哑或呼吸道不适。③β2受体激动剂在使用初及药物剂量过大时可较多出现心悸、骨骼肌震颤,部分有失眠、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因此高血压、甲亢患者禁用。冠心病、老年病人在使用中应加强心脏的监测。④抗胆碱药物为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常用异丙托溴胺,不良反应有口干、排痰困难、心率加快、食欲下降、乏力、低血压等,食欲下降、乏力、低血压。⑤哮喘持续状态的正确补液方法:第一天补液液量2000-3000ml;第2天继续补液,平均100-200ml/h,使尿量维持在1000ml/d以上,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鼓励患者口服液体。
2.3 心理护理 哮喘的发作总会使患者得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患者产生烦躁、紧张、恐惧、悲观,甚至濒死感的心理,而不良的情绪常会诱发或加重发作。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要关心和体贴,要多安慰,富有同情心,尽量守护在患者床旁,使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对医护产生信任感,并密切配合治疗,以控制哮喘发作。我们认为每个哮喘患者都有不同的现实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有针对性,具体对待,决不能千篇一律、公式化地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这是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
2.4 饮食与水分 哮喘病人导致过度通气,人体内的水分由呼出的气体及出汗大量地丧失,患者在呼吸困难缓解前食欲严重下降,较长时间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患者水分缺失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所以应及时给患者补充水分,注意液体及酸碱平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不食可能引起哮喘的食物如鱼、虾、牛奶、蛋等。忌禁食用易致过敏的食物,少食油腻食物,减少烟酒刺激。对进食困难的患者要通过静脉点滴的方式补充能量。
3 结 果
50患者经过护理后,治愈27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无死亡病例。
4 讨 论
哮喘急性发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四级,哮喘发作严重的患者易引发呼吸衰竭、心脏功能衰竭,可导致患者死亡。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多种药物治疗,由于药疗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格外留神氨茶碱、激素之类的不良反应。哮喘持续状态需及时抢救,措施主要包括吸氧、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联合应用,祛痰排痰,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等。输液是抢救哮喘持续状态的关键措施之一,输液过程中应避免为防止诱发心衰而过分控制滴速,否则,因气管分泌物粘稠,引流不畅,加重气道阻塞[4]。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可见,在准确药物治疗的同时施以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胡志雄,周海英,张熙,等.克拉霉素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4):495-498.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3] 张军劳.支气管哮喘的护理[J].中国保健,2007,1(5):109.
[4]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2002,(8):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