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连粳7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超級中粳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和综合抗性好的特点。该文结合试验数据和多年大田生产调查情况,总结出连粳7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理生态特点;同时结合连粳7号高产的需要,从水稻育秧、栽插密度、肥水运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提出了连粳7号单产10.5 t/hm2以上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连粳7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23-02连粳7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中粳水稻新品种,2006年参加江苏省中粳预备试验,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区域试验,2009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连粳7号进行试验示范,根据多年试验、取样及化验分析,初步明确了连粳7号作为超级稻品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相应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连粳7号的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和品质指标
根据多年的种植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观察,连粳7号全生育期155 d,株高约95 cm,株型较紧凑,伸长节间5~6个,群体整齐度好,生长势和分蘖性较强,成穗率较高。连粳7号大面积单产在9 750 kg/hm2左右的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为31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6.5 g;产量在10.5 t/hm2以上的高产与超高产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300万~31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35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27 g。从综合抗性上看,连粳7号抗倒性较好,高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综合抗逆性较好。根据江苏省区试结果,连粳7号的主要米质理化指标为:直链淀粉含量20.4%,蛋白质含量8.9%,出糙率84.5%,精米率68.7%,整精米率64.6%,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为26.0%、3.4%,胶稠度、粒长分别为82.0、5.0 mm,粒型长宽比1.9,透明度2级,碱消值7级,水分12.6%,综合理化指标达国标3级优质米标准。另外,连粳7号稻米食味性较好,在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食味性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1.2 主要生理生态特点
1.2.1 株型姿态好,高效叶面积大,群体受光率高。凌启鸿教授等根据叶片对产量决定作用的大小,将叶片划分为无效叶片、有效叶片和高效叶片。高效叶片主要指最上部3张功能叶。根据连粳7号高产与超高产试验结果,连粳7号单产10.5 t/hm2以上的叶面积指数动态为: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为3.5、 4.5、 6.4、 7.4、 4.0以上。穗数在300万~330万穗/hm2,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0~7.5,若成穗率从70%提高到80%,高效叶面积指数可从4.0提高到4.5。该品种株型好,在高产田块,4张叶片与茎秆的夹角分别为9.0°、12.5°、14.6°、16.0°;透光率:穗下部80.5%,倒三叶层22.6%,离地面5 cm为8.2%,因而群体受光率高,后期光合势大,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厚,抽穗后光合产物多。
1.2.2 总颖花量多,粒叶比高。根据调查,连粳7号颖花量一般田块4.95亿朵/hm2,高产田块可达6亿朵/hm2,远远高于镇稻88与徐稻3号总颖花量。粒叶比一般田块0.75粒/cm2,高产田块0.82粒/cm2,品种粒叶比高,出穗后叶片光合能力强,水稻生产能力随之提高,半直立大穗型品种比弯穗型品种提高30%以上,而叶面积指数没有增加。
1.2.3 茎秆粗壮,抗倒性强。连粳7号平均株高在95 cm左右,植株高度适中,茎秆粗壮,平均茎粗0.8 cm,且节间配置合理,抗倒能力强。该品种植株松散适中,有利于CO2扩散,提高群体的CO2同化率,增加生物产量,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
1.2.4 颖花根活量高,后期不早衰。研究表明根系活力与叶片衰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中后期根系功能有密切关系,从而影响水稻空瘪粒率、结实率、粒重和产量。在连粳7号抽穗后的高产田块中,每10 d选取10株水稻,按大田方法区分上、下层根,测定其对a-NA氧化力。在抽穗后10 d,连粳7号上层根率在40%以上,徐稻3号的上层根率为35.6%;抽穗后20 d(灌浆盛期)连粳7号上层根a-NA氧化力为 38.0 μg/(g·fw·h),下层根为11.6 μg/(g·fw·h),徐稻3号灌浆盛期上层根对a-NA氧化力为26.7 μg/(g·fw·h),下层根为7.6 μg/(g·fw·h)。抽穗后30 d连粳7号颖花根活量为0.05 μg/(g·粒·h),徐稻3号为0.03 μg/(g·粒·h)。综合表现,连粳7号具有较高的颖花根活量和上层根率,有利于籽粒灌浆,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为做到叶蘖同伸,在水稻育秧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播种量不能过大,水育秧、旱育秧落谷量分别以不超过450、750 kg/hm2为宜;其次,肥料施用量要充足,施土杂肥30~45 t/hm2,做秧板时,施纯N 105~120 kg/hm2作面肥,秧苗生长到1叶1心时要早施磷酸二铵300 kg/hm2或硫酸铵225 kg/hm2作断奶肥[1]。三叶期应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或尿素150 kg/hm2作促蘖肥,移栽前2~3 d要施尿素150 kg/hm2作送嫁肥。
为防治灰飞虱,现青时用吡虫啉1 500~2 250 g/hm2对水1 500 kg/hm2喷雾或拌土撒施,以免发生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2]。另外,清除地边、田头杂草,消灭越冬灰飞虱。 2.2 及早移栽,优化群体结构
试验调查表明,连粳7号单产10.5 t/hm2以上水平,产量(Y)与穗数(X1)、每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通径系数分别为1.406、1.437、0.246,产量与粒数、穗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要使产量最高,有效穗数为324万穗/hm2。
连粳7号全生育期主茎叶片数、伸长节间分别为17~18张、5~6个,若移栽时叶龄8叶,基本苗数为81万株/hm2。
2.3 科学施肥
优化肥料运筹是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能够有效地提高分蘖成穗率,控制无效叶面积,增大有效叶面积及高效叶面积,进一步提高品种的粒叶比,最终实现提高经济系数,增加产量的目的[3-4]。
根据试验分析,水稻产量达到12 t/hm2时吸收的氮素,要比单产7 500 kg/hm2时,平均每100 kg提高25%~30%,吸收的P2O5要多达40%,吸收的K2O要提高15%。因此,增加N、P、K的施用量,补充中微量元素,以提高水稻产量。全生育期基肥、促蘖肥、面肥占总施肥量的60%,中后期的保花肥、促花肥、粒肥占总氮量的40%[5-7]。采取早施促蘖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为促进水稻开花,扩大粒叶比,养根保叶,倒三叶露尖时施磷酸二铵300 kg/hm2或三元复合肥450 kg/hm2作促花肥,通过磷、钾肥调节氮。
2.4 优化控苗技术,提高成穗率
提高成穗率可以增加有效和高效叶面积,从而提高干物质生产。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成穗率越高,高效叶面积就越大,总颖花量就越高,灌浆物质就越多。连粳7号在285万~330万穗/hm2范围内,成穗率由70%提高到82%。拔节到齐穗期的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就提高30%。
通过肥水调控成穗率,采取“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8]。当苗数达到预定穗数时,生育进程虽在有效分蘖期内,仍要及时放水搁田;当叶龄达到有效分蘖临界期,即使苗数未达到预定苗数,叶色仍然较深,心叶卷挺,也要放水搁田,控制13、14、15叶生长,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在适宜穗数范围内连粳7号一般每穗的总粒数在15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但高产田连粳7号每穗的总粒数可达160粒以上,结实率达85%~90%[9-10]。说明在保持较高的结实基础上,获得大穗是连粳7号高产超高产的关键,后期施用促花肥、保花肥,有利于增加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
高产田连粳7号的经济系数在0.45以上,茎秆干物质向籽粒表观运转率仅为18%,在后期水浆管理上齐穗后20 d内保持浅水勤灌,抽穗后30 d至收获干湿交替,以利于增强根系活力,达到活熟到老。
3 参考文献
[1] 凌啟鸿.作物群体质量[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3] 凌励.高产水稻养分吸收特点分析[M]//黄仲青.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31-144.
[4] 杨建昌,朱庆森,王志琴,等.稻麦高产生育群体特征及其调控技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3):22-25.
[5] 徐正进,陈温福.水稻的产量潜力与株型演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6):534-536.
[6] 杜永,王艳,王学红,等.黄淮地区不同粳稻品种株型、产量与品质的比较分析[J].作物学报,2007,33(7):1079-1085.
[7] 廖建东,周晓辉,何兆琴.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61.
[8] 马银月,冯俊,王树勇,等.江苏苏中地区水稻旱直播的风险防范技术[J].中国种业,2009(8):66-67.
[9] 徐宗进,汪洪洋,张立智,等.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0(6):106-107.
[10] 杨波,秦德荣,徐大勇,等.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1(6):47-48.
关键词 连粳7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23-02连粳7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中粳水稻新品种,2006年参加江苏省中粳预备试验,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区域试验,2009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连粳7号进行试验示范,根据多年试验、取样及化验分析,初步明确了连粳7号作为超级稻品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相应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连粳7号的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和品质指标
根据多年的种植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观察,连粳7号全生育期155 d,株高约95 cm,株型较紧凑,伸长节间5~6个,群体整齐度好,生长势和分蘖性较强,成穗率较高。连粳7号大面积单产在9 750 kg/hm2左右的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为31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6.5 g;产量在10.5 t/hm2以上的高产与超高产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300万~31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35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27 g。从综合抗性上看,连粳7号抗倒性较好,高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综合抗逆性较好。根据江苏省区试结果,连粳7号的主要米质理化指标为:直链淀粉含量20.4%,蛋白质含量8.9%,出糙率84.5%,精米率68.7%,整精米率64.6%,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为26.0%、3.4%,胶稠度、粒长分别为82.0、5.0 mm,粒型长宽比1.9,透明度2级,碱消值7级,水分12.6%,综合理化指标达国标3级优质米标准。另外,连粳7号稻米食味性较好,在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食味性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1.2 主要生理生态特点
1.2.1 株型姿态好,高效叶面积大,群体受光率高。凌启鸿教授等根据叶片对产量决定作用的大小,将叶片划分为无效叶片、有效叶片和高效叶片。高效叶片主要指最上部3张功能叶。根据连粳7号高产与超高产试验结果,连粳7号单产10.5 t/hm2以上的叶面积指数动态为: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为3.5、 4.5、 6.4、 7.4、 4.0以上。穗数在300万~330万穗/hm2,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0~7.5,若成穗率从70%提高到80%,高效叶面积指数可从4.0提高到4.5。该品种株型好,在高产田块,4张叶片与茎秆的夹角分别为9.0°、12.5°、14.6°、16.0°;透光率:穗下部80.5%,倒三叶层22.6%,离地面5 cm为8.2%,因而群体受光率高,后期光合势大,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厚,抽穗后光合产物多。
1.2.2 总颖花量多,粒叶比高。根据调查,连粳7号颖花量一般田块4.95亿朵/hm2,高产田块可达6亿朵/hm2,远远高于镇稻88与徐稻3号总颖花量。粒叶比一般田块0.75粒/cm2,高产田块0.82粒/cm2,品种粒叶比高,出穗后叶片光合能力强,水稻生产能力随之提高,半直立大穗型品种比弯穗型品种提高30%以上,而叶面积指数没有增加。
1.2.3 茎秆粗壮,抗倒性强。连粳7号平均株高在95 cm左右,植株高度适中,茎秆粗壮,平均茎粗0.8 cm,且节间配置合理,抗倒能力强。该品种植株松散适中,有利于CO2扩散,提高群体的CO2同化率,增加生物产量,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
1.2.4 颖花根活量高,后期不早衰。研究表明根系活力与叶片衰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中后期根系功能有密切关系,从而影响水稻空瘪粒率、结实率、粒重和产量。在连粳7号抽穗后的高产田块中,每10 d选取10株水稻,按大田方法区分上、下层根,测定其对a-NA氧化力。在抽穗后10 d,连粳7号上层根率在40%以上,徐稻3号的上层根率为35.6%;抽穗后20 d(灌浆盛期)连粳7号上层根a-NA氧化力为 38.0 μg/(g·fw·h),下层根为11.6 μg/(g·fw·h),徐稻3号灌浆盛期上层根对a-NA氧化力为26.7 μg/(g·fw·h),下层根为7.6 μg/(g·fw·h)。抽穗后30 d连粳7号颖花根活量为0.05 μg/(g·粒·h),徐稻3号为0.03 μg/(g·粒·h)。综合表现,连粳7号具有较高的颖花根活量和上层根率,有利于籽粒灌浆,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为做到叶蘖同伸,在水稻育秧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播种量不能过大,水育秧、旱育秧落谷量分别以不超过450、750 kg/hm2为宜;其次,肥料施用量要充足,施土杂肥30~45 t/hm2,做秧板时,施纯N 105~120 kg/hm2作面肥,秧苗生长到1叶1心时要早施磷酸二铵300 kg/hm2或硫酸铵225 kg/hm2作断奶肥[1]。三叶期应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或尿素150 kg/hm2作促蘖肥,移栽前2~3 d要施尿素150 kg/hm2作送嫁肥。
为防治灰飞虱,现青时用吡虫啉1 500~2 250 g/hm2对水1 500 kg/hm2喷雾或拌土撒施,以免发生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2]。另外,清除地边、田头杂草,消灭越冬灰飞虱。 2.2 及早移栽,优化群体结构
试验调查表明,连粳7号单产10.5 t/hm2以上水平,产量(Y)与穗数(X1)、每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通径系数分别为1.406、1.437、0.246,产量与粒数、穗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要使产量最高,有效穗数为324万穗/hm2。
连粳7号全生育期主茎叶片数、伸长节间分别为17~18张、5~6个,若移栽时叶龄8叶,基本苗数为81万株/hm2。
2.3 科学施肥
优化肥料运筹是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能够有效地提高分蘖成穗率,控制无效叶面积,增大有效叶面积及高效叶面积,进一步提高品种的粒叶比,最终实现提高经济系数,增加产量的目的[3-4]。
根据试验分析,水稻产量达到12 t/hm2时吸收的氮素,要比单产7 500 kg/hm2时,平均每100 kg提高25%~30%,吸收的P2O5要多达40%,吸收的K2O要提高15%。因此,增加N、P、K的施用量,补充中微量元素,以提高水稻产量。全生育期基肥、促蘖肥、面肥占总施肥量的60%,中后期的保花肥、促花肥、粒肥占总氮量的40%[5-7]。采取早施促蘖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为促进水稻开花,扩大粒叶比,养根保叶,倒三叶露尖时施磷酸二铵300 kg/hm2或三元复合肥450 kg/hm2作促花肥,通过磷、钾肥调节氮。
2.4 优化控苗技术,提高成穗率
提高成穗率可以增加有效和高效叶面积,从而提高干物质生产。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成穗率越高,高效叶面积就越大,总颖花量就越高,灌浆物质就越多。连粳7号在285万~330万穗/hm2范围内,成穗率由70%提高到82%。拔节到齐穗期的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就提高30%。
通过肥水调控成穗率,采取“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8]。当苗数达到预定穗数时,生育进程虽在有效分蘖期内,仍要及时放水搁田;当叶龄达到有效分蘖临界期,即使苗数未达到预定苗数,叶色仍然较深,心叶卷挺,也要放水搁田,控制13、14、15叶生长,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在适宜穗数范围内连粳7号一般每穗的总粒数在15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但高产田连粳7号每穗的总粒数可达160粒以上,结实率达85%~90%[9-10]。说明在保持较高的结实基础上,获得大穗是连粳7号高产超高产的关键,后期施用促花肥、保花肥,有利于增加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
高产田连粳7号的经济系数在0.45以上,茎秆干物质向籽粒表观运转率仅为18%,在后期水浆管理上齐穗后20 d内保持浅水勤灌,抽穗后30 d至收获干湿交替,以利于增强根系活力,达到活熟到老。
3 参考文献
[1] 凌啟鸿.作物群体质量[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3] 凌励.高产水稻养分吸收特点分析[M]//黄仲青.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31-144.
[4] 杨建昌,朱庆森,王志琴,等.稻麦高产生育群体特征及其调控技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3):22-25.
[5] 徐正进,陈温福.水稻的产量潜力与株型演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6):534-536.
[6] 杜永,王艳,王学红,等.黄淮地区不同粳稻品种株型、产量与品质的比较分析[J].作物学报,2007,33(7):1079-1085.
[7] 廖建东,周晓辉,何兆琴.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61.
[8] 马银月,冯俊,王树勇,等.江苏苏中地区水稻旱直播的风险防范技术[J].中国种业,2009(8):66-67.
[9] 徐宗进,汪洪洋,张立智,等.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0(6):106-107.
[10] 杨波,秦德荣,徐大勇,等.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1(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