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述2012年无为县小麦病虫发生特点,分析了2012年无为县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发生轻、赤霉病发生重的主要原因,探讨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病虫;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91-02
无为县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2012年小麦种植面积16667 hm?,由于开春后长期低温连阴雨,小麦孕穗至黄熟期晴雨相间,降雨均匀,导致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发生轻,赤霉病发生重,小麦病虫发生总面积26333 hm?,其中赤霉病15467 hm?。现将2012年小麦病虫发生特点作简要阐述,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对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1 发生特点
1.1 赤霉病发生重,其他病虫发生轻 5月15~23日最终病情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15467 hm?,呈中等偏重发生,田块发病率为96.5%,病穗率为0%~88%,加权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程度之重,历史少见,是继2003年后又一重发年。纹枯病轻发,3月中旬在早播小麦上始见,4月底达发病高峰,4月28日调查,病株率0~100%,平均8.2%,与常年相近,发生面积2000hm?,迟播小麦基本未见病。白粉病轻发,4月中旬在早播小麦上始见,4月底达发病高峰,4月30日调查,病叶率0~59.2%,平均13.1%,与常年相近,发生面积1333.33hm?。叶锈病中等偏轻发生,迟播小麦重于早播小麦,4月底前田间零星见病,5月中旬发病高峰期调查,病叶率0%~83.3%,平均23.9%,稍重于常年,发生面积6666.67hm?。蚜虫轻发,从小麦苗期到黄熟期发生都很轻,2月27日分蘖期调查,有蚜株率0%~2%,平均0.29%,百株蚜量0~2头,平均0.29头,到小麦破口期平均有蚜株率在10%以下,平均百株蚜量10头以下,小麦乳熟期达发生高峰,5月3~6日乳熟期调查,有蚜株率0%~38%,平均13.6%,百株蚜量0~230头,平均68头,与常年相近,发生面积866.67hm?。
1.2 赤霉病見病期早,病情发展快 据无为县植保站和测报点调查,小麦赤霉病4月27日始见病,比常年早5~7d,4月27~28日病穗率0%~4%,平均0.5%,病情指数0~0.5,平均0.13;5月4~6日病穗率0%~22%,平均4.8%,病情指数0~8,平均1.25,6~9d平均病穗率增长4.3个百分点,平均病情指数增长8.6倍;5月15-23日最终病情调查,病穗率0%~88%,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9~19d平均病穗率增长34.4个百分点,平均病情指数增长14倍,病情发展迅速。
1.3 迟播小麦赤霉病重于早播小麦 5月20日前后处于乳熟至蜡熟期的迟小麦,病穗率22%~88%,平均48.1%,病情指数6.5~53.5,平均21.8;5月20日前后接近黄熟期的早小麦,病穗率0%~20%,平均7.4%,病情指数0~11,平均3.1。迟播小麦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是早播小麦的6.5倍和7倍,迟小麦发病远远重于早小麦。
1.4 小麦赤霉病北方品种重于南方品种 适期播种的早小麦,北方小麦品种发病明显重于南方品种。如在10月下旬播种的早小麦,扬麦、镇麦系列的南方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在10%以下,而烟农19等北方品种平均病穗率则多达39.7%,品种之间发病差异明显。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立春至小麦拔节末期的低温多雨、小麦孕穗至黄熟期均匀降雨和小麦迟发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发生轻的主要原因 2月4日~3月31日,57d中降雨34d,雨日偏多,气温偏低,2月、3月平均气温分别为4.4℃、9.6℃,比常年低0.5~1℃,同时我县小麦普遍播种迟,约有80%的小麦在11月15日以后播种,小麦播种量适中,一般每667m?早播的10kg,迟播的15~17.5kg,且大部分为粳糯稻茬小麦,地下水位高,土壤为粘土,导致小麦前期生长缓慢,分蘖少、植株矮小、密度不大;4月1日~5月20日,50d中降雨21d,晴雨相间,降雨均匀,气温升高,造成小麦中期生长稳健,通风透光条件较好,不利于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流行,但白粉病和叶锈病在小麦品种间发生有一定差异,一般北方品种重于南方品种,由于降雨较多且均匀,空气湿度较大,对小麦蚜虫发生也不利。
2.2 小麦扬花期间雨日多、湿度大,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重的根本原因 2012年迟播小麦扬花期集中在4月25日~5月1日,期间有4d连阴雨,虽然为阵雨、小雨或小雾雨,但是光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的侵染流行。早播小麦扬花期集中在4月15~21日,期间只有2d降雨,为不连续小雨,不利于赤霉病的侵染流行。
2.3 防治面不大或防治次数少、防治失时也是赤霉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15467 hm?,虽然防治面积达9333 hm?,占应治面积的60.3%,但是基本为1次防治。由于近10a小麦赤霉病发生轻,广大干部群众对赤霉病防治存在侥幸心理,思想麻痹,多数农户等到田间发病后才开始防治,“马后炮”现象普遍,造成9333 hm?防治面积中50%是在5月1日以后防治,此时小麦扬花基本结束,穗部开始显症,错过防治适期,防治效果差。
3 防治措施探讨
在小麦病虫防治策略上,采取主动预防,主抓赤霉病防治,兼顾其他病虫防治。在防治措施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如生选6号、扬麦18对赤霉病的抗病性较好,应大力推广种植。
3.1.2 精整细作,提高播种质量 稻茬小麦应低位割稻,将稻桩留低,荒地小麦应在播种前30d用草甘膦除草灭茬,待水稻、杂草等残体晒干后烧毁。土壤晒垡后抓紧整地,土要整碎,地要整平,开好畦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相通,确保沟宽15cm左右、沟深20cm左右、畦宽不超过2m。培育壮苗,减少高脚苗等弱苗的发生。
3.1.3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我县小麦播种应安排在10月20日~11月15日,播种量为10~15kg/667m?,同时做到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发病机率。
3.1.4 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开春后雨水较多,应及时清沟,做到雨停沟干,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叶锈病的侵染。
3.1.5 种子处理 播种前1~2d,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mL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mL,加水400mL,拌种25kg,对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2 化学防治 如长期气温偏高,天气干旱,应注意防治蚜虫,即每667㎡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g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40g,对水30kg喷雾防治。小麦拔节后如雨水较多,注意防治纹枯病,则每667m?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mL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mL,对水30kg喷雾防治。小麦抽穗时气温偏高,应在小麦齐穗期预防赤霉病,每667m?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mL,对水30kg喷雾防治,如第一次用药后降雨偏多,应在药后7d再治1次;白粉病发生重的田块,则每667m?用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g,对水30kg喷雾防治,同时兼治叶锈病。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小麦病虫;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91-02
无为县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2012年小麦种植面积16667 hm?,由于开春后长期低温连阴雨,小麦孕穗至黄熟期晴雨相间,降雨均匀,导致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发生轻,赤霉病发生重,小麦病虫发生总面积26333 hm?,其中赤霉病15467 hm?。现将2012年小麦病虫发生特点作简要阐述,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对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1 发生特点
1.1 赤霉病发生重,其他病虫发生轻 5月15~23日最终病情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15467 hm?,呈中等偏重发生,田块发病率为96.5%,病穗率为0%~88%,加权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程度之重,历史少见,是继2003年后又一重发年。纹枯病轻发,3月中旬在早播小麦上始见,4月底达发病高峰,4月28日调查,病株率0~100%,平均8.2%,与常年相近,发生面积2000hm?,迟播小麦基本未见病。白粉病轻发,4月中旬在早播小麦上始见,4月底达发病高峰,4月30日调查,病叶率0~59.2%,平均13.1%,与常年相近,发生面积1333.33hm?。叶锈病中等偏轻发生,迟播小麦重于早播小麦,4月底前田间零星见病,5月中旬发病高峰期调查,病叶率0%~83.3%,平均23.9%,稍重于常年,发生面积6666.67hm?。蚜虫轻发,从小麦苗期到黄熟期发生都很轻,2月27日分蘖期调查,有蚜株率0%~2%,平均0.29%,百株蚜量0~2头,平均0.29头,到小麦破口期平均有蚜株率在10%以下,平均百株蚜量10头以下,小麦乳熟期达发生高峰,5月3~6日乳熟期调查,有蚜株率0%~38%,平均13.6%,百株蚜量0~230头,平均68头,与常年相近,发生面积866.67hm?。
1.2 赤霉病見病期早,病情发展快 据无为县植保站和测报点调查,小麦赤霉病4月27日始见病,比常年早5~7d,4月27~28日病穗率0%~4%,平均0.5%,病情指数0~0.5,平均0.13;5月4~6日病穗率0%~22%,平均4.8%,病情指数0~8,平均1.25,6~9d平均病穗率增长4.3个百分点,平均病情指数增长8.6倍;5月15-23日最终病情调查,病穗率0%~88%,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9~19d平均病穗率增长34.4个百分点,平均病情指数增长14倍,病情发展迅速。
1.3 迟播小麦赤霉病重于早播小麦 5月20日前后处于乳熟至蜡熟期的迟小麦,病穗率22%~88%,平均48.1%,病情指数6.5~53.5,平均21.8;5月20日前后接近黄熟期的早小麦,病穗率0%~20%,平均7.4%,病情指数0~11,平均3.1。迟播小麦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是早播小麦的6.5倍和7倍,迟小麦发病远远重于早小麦。
1.4 小麦赤霉病北方品种重于南方品种 适期播种的早小麦,北方小麦品种发病明显重于南方品种。如在10月下旬播种的早小麦,扬麦、镇麦系列的南方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在10%以下,而烟农19等北方品种平均病穗率则多达39.7%,品种之间发病差异明显。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立春至小麦拔节末期的低温多雨、小麦孕穗至黄熟期均匀降雨和小麦迟发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发生轻的主要原因 2月4日~3月31日,57d中降雨34d,雨日偏多,气温偏低,2月、3月平均气温分别为4.4℃、9.6℃,比常年低0.5~1℃,同时我县小麦普遍播种迟,约有80%的小麦在11月15日以后播种,小麦播种量适中,一般每667m?早播的10kg,迟播的15~17.5kg,且大部分为粳糯稻茬小麦,地下水位高,土壤为粘土,导致小麦前期生长缓慢,分蘖少、植株矮小、密度不大;4月1日~5月20日,50d中降雨21d,晴雨相间,降雨均匀,气温升高,造成小麦中期生长稳健,通风透光条件较好,不利于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流行,但白粉病和叶锈病在小麦品种间发生有一定差异,一般北方品种重于南方品种,由于降雨较多且均匀,空气湿度较大,对小麦蚜虫发生也不利。
2.2 小麦扬花期间雨日多、湿度大,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重的根本原因 2012年迟播小麦扬花期集中在4月25日~5月1日,期间有4d连阴雨,虽然为阵雨、小雨或小雾雨,但是光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的侵染流行。早播小麦扬花期集中在4月15~21日,期间只有2d降雨,为不连续小雨,不利于赤霉病的侵染流行。
2.3 防治面不大或防治次数少、防治失时也是赤霉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15467 hm?,虽然防治面积达9333 hm?,占应治面积的60.3%,但是基本为1次防治。由于近10a小麦赤霉病发生轻,广大干部群众对赤霉病防治存在侥幸心理,思想麻痹,多数农户等到田间发病后才开始防治,“马后炮”现象普遍,造成9333 hm?防治面积中50%是在5月1日以后防治,此时小麦扬花基本结束,穗部开始显症,错过防治适期,防治效果差。
3 防治措施探讨
在小麦病虫防治策略上,采取主动预防,主抓赤霉病防治,兼顾其他病虫防治。在防治措施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如生选6号、扬麦18对赤霉病的抗病性较好,应大力推广种植。
3.1.2 精整细作,提高播种质量 稻茬小麦应低位割稻,将稻桩留低,荒地小麦应在播种前30d用草甘膦除草灭茬,待水稻、杂草等残体晒干后烧毁。土壤晒垡后抓紧整地,土要整碎,地要整平,开好畦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相通,确保沟宽15cm左右、沟深20cm左右、畦宽不超过2m。培育壮苗,减少高脚苗等弱苗的发生。
3.1.3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我县小麦播种应安排在10月20日~11月15日,播种量为10~15kg/667m?,同时做到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发病机率。
3.1.4 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开春后雨水较多,应及时清沟,做到雨停沟干,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叶锈病的侵染。
3.1.5 种子处理 播种前1~2d,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mL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mL,加水400mL,拌种25kg,对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2 化学防治 如长期气温偏高,天气干旱,应注意防治蚜虫,即每667㎡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g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40g,对水30kg喷雾防治。小麦拔节后如雨水较多,注意防治纹枯病,则每667m?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mL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mL,对水30kg喷雾防治。小麦抽穗时气温偏高,应在小麦齐穗期预防赤霉病,每667m?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mL,对水30kg喷雾防治,如第一次用药后降雨偏多,应在药后7d再治1次;白粉病发生重的田块,则每667m?用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g,对水30kg喷雾防治,同时兼治叶锈病。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