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好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挖掘教材;优化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更多地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如何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恰恰是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素材,也是进行审美的典范。如教学《顶碗少年》这一课,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少年三次顶碗动作的语句,体会少年面对两次失败和最后一次成功的心理变化,再找出对观众反应的描写,体会观众起哄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学生就更能体会顶碗少年面对两次失败,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困难的可贵品质。
所以说,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可有所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育心环境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育心的前提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耐心地倾听,与他们平等交流,指导他们的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会乐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做什么都一副颐指气使或凶巴巴的样子,学生肯定不乐于接近老师,更谈不上跟老师敞开心扉去沟通了。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太会和同龄人相处,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私、我行我素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水平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小组内一起完成小组作业,从纪律、卫生、发言等方面进行评比,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对学生适时、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一是教师评价。教师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的进步越来越大”“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作业书写很整齐美观”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是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例如,在学生讲完故事或者写完习作后可以做自我点评,说说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学生做完手抄报后给自己画星星打分,都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肯定。三是邀请其余同学和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例如,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价,让组长给预习作业画星星打分,让家长在学生搜集的资料上打分评价等等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多人的评价。
四、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诸如口语交际、辩论、展示等活動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活动的过程、参与程度和结果发展变化,并有所体验和感悟。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我的小手艺”的展示活动,学生都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展示出来。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生有着学会技能的喜悦,也有着遇到困难的懊丧,还有的学会了勇于挑战,永不言败。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技能,展示了才华,倾诉了情感,一举多得。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继续去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周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4.
[2]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挖掘教材;优化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更多地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如何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恰恰是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素材,也是进行审美的典范。如教学《顶碗少年》这一课,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少年三次顶碗动作的语句,体会少年面对两次失败和最后一次成功的心理变化,再找出对观众反应的描写,体会观众起哄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学生就更能体会顶碗少年面对两次失败,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困难的可贵品质。
所以说,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可有所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育心环境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育心的前提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耐心地倾听,与他们平等交流,指导他们的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会乐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做什么都一副颐指气使或凶巴巴的样子,学生肯定不乐于接近老师,更谈不上跟老师敞开心扉去沟通了。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太会和同龄人相处,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私、我行我素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水平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小组内一起完成小组作业,从纪律、卫生、发言等方面进行评比,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对学生适时、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一是教师评价。教师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的进步越来越大”“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作业书写很整齐美观”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是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例如,在学生讲完故事或者写完习作后可以做自我点评,说说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学生做完手抄报后给自己画星星打分,都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肯定。三是邀请其余同学和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例如,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价,让组长给预习作业画星星打分,让家长在学生搜集的资料上打分评价等等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多人的评价。
四、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诸如口语交际、辩论、展示等活動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活动的过程、参与程度和结果发展变化,并有所体验和感悟。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我的小手艺”的展示活动,学生都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展示出来。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生有着学会技能的喜悦,也有着遇到困难的懊丧,还有的学会了勇于挑战,永不言败。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技能,展示了才华,倾诉了情感,一举多得。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继续去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周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4.
[2]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