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变化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ie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本文结合经验总结归纳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变化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觉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了基础学习;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变化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在一起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要反思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孙建霞 上海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J].数学教学通讯,2011,(21)。
  [2]周妍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3]王刚 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优化使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理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必须以培养学生质疑为重点。本文从三个“必须”出发,浅谈了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学生 教师 质疑  高中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政治教学,使高中政治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的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这对于我们工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忽视。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它虽然没有多媒体课件那样声情并茂,没有地区资源那样形象生动,但语文学习中,教材的插图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许多帮助。  笔者在日常教
期刊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强调了文章要多读。读得多了,自然就理解了。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把文章读厚、把教材教薄。读得多了,才能理解得更广、更深、更透,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读。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只有多读,才有吸收,才能更好地表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读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去读,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持久地理解和掌握,优化学习的过程,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教学 化学学科观念 建构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构成的基础,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我们通常以族为单元进行学习,对该族中某一代表元素的重要代表物,如单质、氧化物、酸等,
期刊
摘 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力求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关键词:课改 理性 观念 思考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于201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各地实施,这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
期刊
摘 要:改革现行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标准和发展目标进行精心选材,选取真正适合学生的评价,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目的。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 课堂行为 价值观 情景体验 语言 作业  改革现行的课程评价机制,建
期刊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以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为突破口,致力于优化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不断的反思实践过程中,我提炼出的“阶梯分组,合作互助”成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组织“阶梯分组,合作互助”课堂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1.合理分组。要明确小组的“形”,组和组间有界限,形格势禁。可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
期刊
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宋朝程颐曾说“学者先要会疑”,这就是说学习要有怀疑精神。在课堂上怎样才能产生疑问呢?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好的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强烈信息刺激元,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定向思考,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
期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教育者必须关注课堂,必须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法。针对当下高中化学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者应该努力展现有效互动策略的“生动点”,捕捉有效互动策略的“生成点”,创造有效互动策略的“焦点”,激发有效互动策略的“共鸣点”。下面提出五点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期刊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的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孩子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是课堂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抓住重点,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