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会计中平行记账的重要性

来源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顶层设计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交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会计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财务会计两套数据(平行记账),如果只提供预算会计数据会存在多方面的弊端,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平行记账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相关财务人员减负的建议.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采用观察法、查看埋点数据、文献调研、用户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对湖南三湘银行用户的操作行为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炼设计需求,并应用Kano模型对设计需求进行分类,确定“手指银行”存款产品交互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关键要素.以用户研究获得的体验关键要素为指导,作者对“手指银行”存款产品的架构和界面进行了设计.模型通过可用性测试评价,证明其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水平.
税收营商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评价营商便利度的关键指标,对充分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税收协同共治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特点,探究如何实现税收治理的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建立跨部门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提高税收治理效能.基于行政生态理论、多元共治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梳理并分析以多元协同共治促进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总体现状与主要问题,在此之上从优质先进的已有实践案例出发,提出若干优化思路及对策建议.
包税条款是交易双方分担税费成本的合同条款,通常约定由一方承担因交易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税费.包税条款约定内容不明确时,因交易所产生的所得税是否属于包税条款约定范围之内,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对于此问题裁判观点有三:一是认为属于包税条款约定范围内,依照双方约定承担税负;二是基于公平原则双方共同承担;三是认为不属于包税条款约定范围内,由纳税义务人承担.现有的裁判观点都未考虑所得税特殊性对包税条款的影响,对于约定不明情形下的包税条款,原则上不应当认为包含所得税,但在以所得税完税凭证作为交易完成之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应
近年来,计算能力和数据生成能力的快速发展,使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成为在社会和商业等领域迅速应用的强大技术,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助力.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降低服务农村和贫困地区客户的成本,提高贫困人口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提升金融惠民服务水平.文章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普惠金融发展,最后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建议.
梳理有关不可抗力的税收法律文件和我国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疫情时期的税收征收管理和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可抗力缺乏界定、适用制度成本过高和制度内容缺失等问题,提出加强税法上有关不可抗力的基础理论研究、立法例上妥善解决不可抗力条款的设置问题、灵活运用税收执法中不可抗力的认定路径和建立不可抗力情形下税务系统应急响应机制等改进建议.同时社保和非税在不可抗力上也存在与税收政策相似的问题,改进措施可比对税收政策中不可抗力的解决措施.
为努力践行“金融为民,我为群众办实事”,积极推动重要领域LEI应用,实现涉汇企业赋码覆盖率稳步提升,人民银行安顺市中心支行积极开展全市范围内涉汇企业LEI推广应用工作.文章通过采取“四个强化”措施,助推辖内涉汇企业尽早、尽快融入国际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为基层央行全面推广LEI积累经验.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谢建民17日表示,将实施三方面举措推动粮食和农业系统转型.rn谢建民是在17日由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21年农村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期刊
纳税人涉税信息保护是顺应以数治税税收领域改革大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税收征收管理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措施.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的税收征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税收征管逐渐由信息管税向以数治税转变.这种转变在助推我国税收征收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掌握程度将是前所未有的,其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及精确程度将超过其他机关各自所掌握的信息,由此引发的信息泄露与不法使用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法应当及时回应纳税人权利保护之需求,从纳税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及困境出发,指出纳税人涉税信息
税务机关在查处石化变票案件中,对于变票企业的认定,有的观点认为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也有观点认为是逃避缴纳了消费税,因此争议很大.通过分析石化行业变票模式,从完善立法、强化查处力度、加强变票链条的监管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我国实施专门的高等农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为适应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高等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变化.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同步性,坚持“产学研”三结合办学发展道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观,借鉴外国农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实际状况.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高等农业教育方针策略,不断探索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使农科类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