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剖析随班就读实施困难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提高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普及性,希望更多学校能够对自闭症儿童开放受教育机会。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随班就读
一、自闭症简介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泛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这种病症的表现为行为和兴趣的单调和重复,与他人交流困难,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并且近年来自闭症儿童患者逐年递增,但是人们对自闭症儿童并不了解,所以要加强对自闭症知识的普及,以及对自闭症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目前自闭症儿童的在校就读情况主要有三种:普通学校、特殊学校和自闭症康复机构,这些机构大都是私立机构。
在《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融合教育理论时,很多国家都逐渐倡导融合教育,希望把特殊儿童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共同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帮助他们更好适应社会环境。(方俊明, 2006)。融合教育可以使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孩子的生活,并且对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会使普通儿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接纳程度更高。我国现行的融合教育主要采用“随班就读”这一方式,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家庭都有好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一方式得不到普遍的推行,大多数孩子会由原来的“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并且很多普通学校对于自闭症儿童都不接收,导致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因素
我们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得到资料,发现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学校环境、个体特征、学校环境和社会舆论。
(一)学校环境
1.教学资源配置
在特殊学校,学校会配备专项老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特殊学校有一套综合康复体系,主要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心理三大领域入手,训练的课程有如感觉运动训练,语言沟通训练,行为矫正等。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有专门的康复教室、设备和专业人才,并且由于特殊学校的个体差异化较大,所以采取的是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康复相结合的方法(黄昭鸣, 杜晓新, 孙喜斌, 卢红云, & 周红省, 2007)。这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闭症儿童会更有针对性,改善他们的不良行为,但是在普通学校却往往没有如此全面的教学资源。
2.教师专业技能
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中,对普通教师的要求较高。特教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特教教师会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她们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状态来灵活调整一节课,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目标,尊重每一个学生。
看来,自闭症儿童的随班就读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但是这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在美国,现在越来越注重一体化培养模式,需要考察普通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以及考察特殊教育教师的普通教育能力(胡娟, 2015)。而在我国,普通教育学位几乎没有涉及到特殊教育这一块内容,并且特殊教育这一块注重理论,和实践脱节。目前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安排时间短,通常为10周左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可能只掌握理论知识,而不懂应用到实践中去(王雁, 李欢, 莫春梅, & 张瑶, 2013)。未来融合教育会越来越多,那就要求教师们具备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而当前的大学教育过于细化,但是社会又是一个融合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学不同方面的知识,进行通识教育,普通教师应该也要必修一些特殊教育的技能。
(二)个体特征
不同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水平和智商水平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一些自闭症儿童可能不适合随班就读。能否适合随班就读主要在于他们对于其他学生的影响程度以及自身是否适合随班就读。
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典型症状之一是感知觉异常。一些自閉症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听觉非常灵敏,上课音响发出的一点小噪声会引起他们内心的聒噪”,一旦班级上有一个儿童出现这种情况,其他自闭症儿童都会受影响,整个班级很混乱,集体授课无法进行。并且,刻板行为也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之一,他们会有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兴趣狭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这些会损害他们的社交能力(陈顺森,白学军, 张日昇,2011)。这一类自闭症儿童无法完全融入到集体教育中,特教老师通常采取的方式是送课上门,实现在家受教育。因为家庭对于他们是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家里有家长的细心呵护,对于他们没有过多的环境刺激。还有一些自闭症儿童在智商方面有一些问题,这时候在特殊学校,老师可以为他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更专业对他的进步进行评估,可以达到更好的目的。
(三)社会舆论
融合教育并不只是随班就读。社会上一些学校扬着融合教育的旗帜,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环境,而让特殊儿童盲目随班就读,这样效果适得其反,对双方都会有不利影响。“一些具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是不可能完全回归主流的,只能是和主流群体很好地相处,主流群体更好接纳他们。”
真正的融合教育应该是活动融合,例如普通学生和自闭症儿童一起参加比赛,要求普通学生与自闭症学生合作,那么普通学生就要非常了解自己的同伴,具有责任感,用心去体会。而不是那种形式上的融合,如自闭症儿童在舞台上表演节目,普通学生在下面拍手鼓励,这种融合形式没有很好让两者进行交流,没有给予一个交流空间。
参考文献:
[1]方俊明.(2006).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3),37-42.
[2]黄昭鸣,杜晓新,孙喜斌,卢红云,周红省.(2007).“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综合康复体系的构建.中国特殊教育(10),3-13.
[3]王雁,李欢,莫春梅,张瑶.(2013).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5(1),28-34.
[4]胡娟.(2015).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美国、澳大利亚的经验及启示.幼儿教育:教育科学(Z3),90-93.
[5]陈顺森,白学军,张日昇.(2011).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诊断与干预.心理科学进展,19(1),60-72.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随班就读
一、自闭症简介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泛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这种病症的表现为行为和兴趣的单调和重复,与他人交流困难,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并且近年来自闭症儿童患者逐年递增,但是人们对自闭症儿童并不了解,所以要加强对自闭症知识的普及,以及对自闭症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目前自闭症儿童的在校就读情况主要有三种:普通学校、特殊学校和自闭症康复机构,这些机构大都是私立机构。
在《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融合教育理论时,很多国家都逐渐倡导融合教育,希望把特殊儿童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共同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帮助他们更好适应社会环境。(方俊明, 2006)。融合教育可以使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孩子的生活,并且对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会使普通儿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接纳程度更高。我国现行的融合教育主要采用“随班就读”这一方式,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家庭都有好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一方式得不到普遍的推行,大多数孩子会由原来的“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并且很多普通学校对于自闭症儿童都不接收,导致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因素
我们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得到资料,发现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学校环境、个体特征、学校环境和社会舆论。
(一)学校环境
1.教学资源配置
在特殊学校,学校会配备专项老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特殊学校有一套综合康复体系,主要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心理三大领域入手,训练的课程有如感觉运动训练,语言沟通训练,行为矫正等。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有专门的康复教室、设备和专业人才,并且由于特殊学校的个体差异化较大,所以采取的是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康复相结合的方法(黄昭鸣, 杜晓新, 孙喜斌, 卢红云, & 周红省, 2007)。这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闭症儿童会更有针对性,改善他们的不良行为,但是在普通学校却往往没有如此全面的教学资源。
2.教师专业技能
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中,对普通教师的要求较高。特教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特教教师会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她们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状态来灵活调整一节课,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目标,尊重每一个学生。
看来,自闭症儿童的随班就读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但是这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在美国,现在越来越注重一体化培养模式,需要考察普通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以及考察特殊教育教师的普通教育能力(胡娟, 2015)。而在我国,普通教育学位几乎没有涉及到特殊教育这一块内容,并且特殊教育这一块注重理论,和实践脱节。目前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安排时间短,通常为10周左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可能只掌握理论知识,而不懂应用到实践中去(王雁, 李欢, 莫春梅, & 张瑶, 2013)。未来融合教育会越来越多,那就要求教师们具备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而当前的大学教育过于细化,但是社会又是一个融合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学不同方面的知识,进行通识教育,普通教师应该也要必修一些特殊教育的技能。
(二)个体特征
不同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水平和智商水平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一些自闭症儿童可能不适合随班就读。能否适合随班就读主要在于他们对于其他学生的影响程度以及自身是否适合随班就读。
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典型症状之一是感知觉异常。一些自閉症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听觉非常灵敏,上课音响发出的一点小噪声会引起他们内心的聒噪”,一旦班级上有一个儿童出现这种情况,其他自闭症儿童都会受影响,整个班级很混乱,集体授课无法进行。并且,刻板行为也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之一,他们会有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兴趣狭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这些会损害他们的社交能力(陈顺森,白学军, 张日昇,2011)。这一类自闭症儿童无法完全融入到集体教育中,特教老师通常采取的方式是送课上门,实现在家受教育。因为家庭对于他们是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家里有家长的细心呵护,对于他们没有过多的环境刺激。还有一些自闭症儿童在智商方面有一些问题,这时候在特殊学校,老师可以为他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更专业对他的进步进行评估,可以达到更好的目的。
(三)社会舆论
融合教育并不只是随班就读。社会上一些学校扬着融合教育的旗帜,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环境,而让特殊儿童盲目随班就读,这样效果适得其反,对双方都会有不利影响。“一些具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是不可能完全回归主流的,只能是和主流群体很好地相处,主流群体更好接纳他们。”
真正的融合教育应该是活动融合,例如普通学生和自闭症儿童一起参加比赛,要求普通学生与自闭症学生合作,那么普通学生就要非常了解自己的同伴,具有责任感,用心去体会。而不是那种形式上的融合,如自闭症儿童在舞台上表演节目,普通学生在下面拍手鼓励,这种融合形式没有很好让两者进行交流,没有给予一个交流空间。
参考文献:
[1]方俊明.(2006).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3),37-42.
[2]黄昭鸣,杜晓新,孙喜斌,卢红云,周红省.(2007).“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综合康复体系的构建.中国特殊教育(10),3-13.
[3]王雁,李欢,莫春梅,张瑶.(2013).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5(1),28-34.
[4]胡娟.(2015).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美国、澳大利亚的经验及启示.幼儿教育:教育科学(Z3),90-93.
[5]陈顺森,白学军,张日昇.(2011).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诊断与干预.心理科学进展,19(1),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