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的路径,很容易被抽象成第一推动力的结果,就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健全所说的:“来自政府体制内部裂变的强力,仍是推进改革步伐的最重要力量。”
“转型”“升级”“调结构”“重民生”这些热点词汇,依旧高频率地出现在2011年河南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之中。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界点上,回顾过去5年的发展成果,河南发现:发展的成果与发展的困难,同样明晰。
尽管河南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创新高,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河南的下一步,世界在关注,河南在思考。
由河南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兴起于此时,并凝结了巨大的地方激情。
可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的大势,河南要做好“中原经济区”的文章,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没有高瞻远瞩的思路不行,没有强劲有效的载体不行,没有敢作敢为的“求变”决心更不行。
其实,河南在“十一五”期间,一直在谋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嬗变,但未取得转折性的进步。这也预示了“调结构、促转型”的艰难和迫切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面上看是由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增长方式转换成低消耗、高效率、环保的增长方式,但是这只是一个现象,深层次原因是增长机制的转换。
这将意味着,由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转变为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将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共荣目标。仍然要靠变革。
改革的路径,很容易被抽象成第一推动力的结果,就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健全所说的:“来自政府体制内部裂变的强力,仍是推进改革步伐的最重要力量。”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河南将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资源性产业价格和要素市场等进行改革。
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已成为共识。诸多代表、委员和专家指出,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推进体制改革,都应以改革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以改革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
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河南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代表、委员们认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当前要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打破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形势越是困难复杂,越要深入推进改革。代表、委员们认为,前30年的改革,我国的主要使命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较快增长,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这期间,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但是再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遇到很多障碍,如资源可持续供给、环境、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这就需要深化改革来解决。
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血液中心副主任程四国认为,当前,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空间。河南省现在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在抢抓机遇上争得主动。
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朱诚身说,在当前形势复杂困难时期,唯有改革,才能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激发向上的活力。“我们必须从体制完善的角度去消除偏差产生的土壤,为经济增长有效转化为人民幸福提供常规性体制支撑”。
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最终需要和公众的社会期望并轨。只有满足公众对推进改革的预期,才能凝聚起最大的社会合力。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近年来,河南省无论是在国企改革重组上,还是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力度大,成效明显。作为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因素,河南省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还可更大有作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超越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清河说,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下大工夫改革创新,才能破除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代表、委员们在讨论时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电、气、水等产品价格改革,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必须建立、调整、完善相關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加强监管、引入竞争、完善市场机制的相关措施。
以机制创新破解要素制约。“当前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难题是资金、土地、人才(技术)。”河南省人大代表、焦作市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杜宇认为,要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土地、人力资源保障等瓶颈问题,加快要素保障机制创新,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科技和产业的高度。”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认为,比如在“人”的问题上,河南省一方面要通过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要深化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努力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环境。
“转型”“升级”“调结构”“重民生”这些热点词汇,依旧高频率地出现在2011年河南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之中。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界点上,回顾过去5年的发展成果,河南发现:发展的成果与发展的困难,同样明晰。
尽管河南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创新高,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河南的下一步,世界在关注,河南在思考。
由河南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兴起于此时,并凝结了巨大的地方激情。
可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的大势,河南要做好“中原经济区”的文章,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没有高瞻远瞩的思路不行,没有强劲有效的载体不行,没有敢作敢为的“求变”决心更不行。
其实,河南在“十一五”期间,一直在谋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嬗变,但未取得转折性的进步。这也预示了“调结构、促转型”的艰难和迫切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面上看是由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增长方式转换成低消耗、高效率、环保的增长方式,但是这只是一个现象,深层次原因是增长机制的转换。
这将意味着,由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转变为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将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共荣目标。仍然要靠变革。
改革的路径,很容易被抽象成第一推动力的结果,就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健全所说的:“来自政府体制内部裂变的强力,仍是推进改革步伐的最重要力量。”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河南将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资源性产业价格和要素市场等进行改革。
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已成为共识。诸多代表、委员和专家指出,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推进体制改革,都应以改革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以改革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
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河南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代表、委员们认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当前要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打破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形势越是困难复杂,越要深入推进改革。代表、委员们认为,前30年的改革,我国的主要使命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较快增长,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这期间,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但是再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遇到很多障碍,如资源可持续供给、环境、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这就需要深化改革来解决。
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血液中心副主任程四国认为,当前,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空间。河南省现在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在抢抓机遇上争得主动。
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朱诚身说,在当前形势复杂困难时期,唯有改革,才能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激发向上的活力。“我们必须从体制完善的角度去消除偏差产生的土壤,为经济增长有效转化为人民幸福提供常规性体制支撑”。
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最终需要和公众的社会期望并轨。只有满足公众对推进改革的预期,才能凝聚起最大的社会合力。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近年来,河南省无论是在国企改革重组上,还是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力度大,成效明显。作为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因素,河南省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还可更大有作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超越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清河说,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下大工夫改革创新,才能破除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代表、委员们在讨论时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电、气、水等产品价格改革,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必须建立、调整、完善相關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加强监管、引入竞争、完善市场机制的相关措施。
以机制创新破解要素制约。“当前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难题是资金、土地、人才(技术)。”河南省人大代表、焦作市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杜宇认为,要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土地、人力资源保障等瓶颈问题,加快要素保障机制创新,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科技和产业的高度。”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认为,比如在“人”的问题上,河南省一方面要通过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要深化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努力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