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会议是我到甘肃工作以后参加的最有特色的会议,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与各位学者进行交流。刚才听了各位专家学者发言,很受启发。借此机会,我表达几点想法。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更深厚的学术研究作理论支撑。
从文化的角度讲丝绸之路,一般会从佛教说起,即所谓“西佛东渐”。佛教文化影响了从东到两早期的一些王朝,包括北魏等少数民族以及后来的大汉王朝等。佛教文化千姿百态,其核心文化内涵仍然是“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含义。
今天会议主题中的玉文化也有一个传承的过程。叶舒宪老师的文章中提到,历史上更早、或比佛教文化还早的是西玉东输,此后是西佛东渐。西玉东输到内地这个过程,物质化的是玉,精神化了的是文化,文化的内核仍然是“和”。正所谓“化干戈为玉帛”。因此,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和”。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又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然成为被封存的文化遗产。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以考古学为基础,在学术上把这些离我们很远的,已经“碎片化”、“隐形化”、“基因化”的文化源头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重新挖掘出来,使得历史和现在能够一脉相承地衔接下来,并表达清楚,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活态传承着的文化,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当然,它与其他事物发展规律是一样的。比如敦煌,经过嬗变,其活态传承到了洛阳、内地,有的在唐蕃古道形成后,与藏传佛教又有融合,藏传佛教现在也是活态的。西玉东输的过程也是如此,现在真正活态着的、物化着的玉的文化表达多数不在产地,这些地方现在已经作。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来,我们侧重于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其他早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传承。甘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如果我们再不搞这些基因化的东西,它们可能就会离我们越发久远,再过几代也许会失传。可喜的是,今天由《丝绸之路》杂志社、西北师范大学组织承办玉文化研讨会,汇聚了叶舒宪、赵逵夫、叶茂林等一批专家,专题研究玉石之路和齐家文化(也以玉为核心)。这是一件很有眼光的事。也许今天参与研究的人数不多,但可能会载入史册。
二、把玉文化作为重要课题,填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内容建设的空白。
现在,提到马家窑文化却跳开齐家玉文化,这是有问题的。马家窑可以上溯到4000~5000年,大地湾彩陶可以上溯到8000年左右,但在此过程中,范围更大的、对文化研究影响更久远的,在中国的文化内核中所坚守的最核心的文化价值在“玉”,而不在“陶”。如果丢了“玉”,就把灵魂性的东西遗失了。在此之前,这一部分研究有所忽略、重视不够。本次会议和考察活动弥补了这个缺憾,强化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容建设、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全面。所以,我们对大家寄予厚望。
三、要按照活动设计,把理论研究、考古发掘、实地考察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走访、田野调查,将存在争议的话题搞得更清楚,更成体系。
在甘肃做学问,可能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现场。坐在深宅大院里、高楼大厦里,好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光靠读书只能够解决一些知识、信息或者提示性的问题,做玉文化的学问就应该到现场去。本次活动就开了一个好头。要协调各地,解决好专家的考察保障问题,提供条件,提供方便,把当地和玉文化相关的资料、信息、素材开放性地提供给专家们,让他们对当地文化、历史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建议多留存一些考察资料,如果可能,做一档玉文化电视栏目,除了传播知识,还可以挖掘其社会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句话中就有文明和谐,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契合了文明和谐。
此外,玉文化研究要形成气候,一定要有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确保研究工作的专业性和连续性。我们省可以考虑成立玉文化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定期举办学术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常态化。我建议你们把玉文化研究基地放在甘肃。
预祝这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更深厚的学术研究作理论支撑。
从文化的角度讲丝绸之路,一般会从佛教说起,即所谓“西佛东渐”。佛教文化影响了从东到两早期的一些王朝,包括北魏等少数民族以及后来的大汉王朝等。佛教文化千姿百态,其核心文化内涵仍然是“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含义。
今天会议主题中的玉文化也有一个传承的过程。叶舒宪老师的文章中提到,历史上更早、或比佛教文化还早的是西玉东输,此后是西佛东渐。西玉东输到内地这个过程,物质化的是玉,精神化了的是文化,文化的内核仍然是“和”。正所谓“化干戈为玉帛”。因此,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和”。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又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然成为被封存的文化遗产。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以考古学为基础,在学术上把这些离我们很远的,已经“碎片化”、“隐形化”、“基因化”的文化源头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重新挖掘出来,使得历史和现在能够一脉相承地衔接下来,并表达清楚,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活态传承着的文化,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当然,它与其他事物发展规律是一样的。比如敦煌,经过嬗变,其活态传承到了洛阳、内地,有的在唐蕃古道形成后,与藏传佛教又有融合,藏传佛教现在也是活态的。西玉东输的过程也是如此,现在真正活态着的、物化着的玉的文化表达多数不在产地,这些地方现在已经作。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来,我们侧重于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其他早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传承。甘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如果我们再不搞这些基因化的东西,它们可能就会离我们越发久远,再过几代也许会失传。可喜的是,今天由《丝绸之路》杂志社、西北师范大学组织承办玉文化研讨会,汇聚了叶舒宪、赵逵夫、叶茂林等一批专家,专题研究玉石之路和齐家文化(也以玉为核心)。这是一件很有眼光的事。也许今天参与研究的人数不多,但可能会载入史册。
二、把玉文化作为重要课题,填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内容建设的空白。
现在,提到马家窑文化却跳开齐家玉文化,这是有问题的。马家窑可以上溯到4000~5000年,大地湾彩陶可以上溯到8000年左右,但在此过程中,范围更大的、对文化研究影响更久远的,在中国的文化内核中所坚守的最核心的文化价值在“玉”,而不在“陶”。如果丢了“玉”,就把灵魂性的东西遗失了。在此之前,这一部分研究有所忽略、重视不够。本次会议和考察活动弥补了这个缺憾,强化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容建设、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全面。所以,我们对大家寄予厚望。
三、要按照活动设计,把理论研究、考古发掘、实地考察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走访、田野调查,将存在争议的话题搞得更清楚,更成体系。
在甘肃做学问,可能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现场。坐在深宅大院里、高楼大厦里,好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光靠读书只能够解决一些知识、信息或者提示性的问题,做玉文化的学问就应该到现场去。本次活动就开了一个好头。要协调各地,解决好专家的考察保障问题,提供条件,提供方便,把当地和玉文化相关的资料、信息、素材开放性地提供给专家们,让他们对当地文化、历史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建议多留存一些考察资料,如果可能,做一档玉文化电视栏目,除了传播知识,还可以挖掘其社会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句话中就有文明和谐,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契合了文明和谐。
此外,玉文化研究要形成气候,一定要有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确保研究工作的专业性和连续性。我们省可以考虑成立玉文化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定期举办学术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常态化。我建议你们把玉文化研究基地放在甘肃。
预祝这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