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志学”此领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h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认为数学教学本身应该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其核心价值又体现在于: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能够亲身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笔者的一节区级研究课“向量的数量积”中的一些片段,来阐述“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一、 教学过程简述
  1.情境引入: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加法、减法乘法三种运算.
  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a-b=( x1-x2, y1-y2),λa=(λx1, λy1)
  问题1:那么向量与向量能否相乘呢?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给出了两个想法:一种想法是向量与向量可以进行乘法运算,理由是在物理学习中有相似的问题出现,比如功的计算;还有一种想法是向量间乘积运算应该如何定义,它和两个实数间的乘积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这时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以上两种想法,并提示学生对物理中的功的运算的相关公式进行回顾和探究)
  2. 学生活动
  我们知道,如果力F在位移s方向上的夹角为θ,那么F所做的功W应为
  W=|F||s|cosθ
  问题2:如果把W看成两个向量F与s的某种运算结果,那么这个结果是数量还是向量?
  问题3:W这个数量与哪些量有关呢?
  (问题13设计意图:以上三个小问题的设计层层逼近所研究问题的核心,问题1的设置其意图是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向量的相关运算,并让学生将向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进行类比,让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猜想和自主探究能力;问题2,3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回顾,通过类比,进而进一步思考“做功运算”可以一般成“向量数量积”的代数运算?从而大胆猜想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3. 数学理论: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并规定0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问题4:两个非零向量a和b夹角θ的取值范围可以定义为多少?与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一致吗?
  (学生通过画图尝试发现夹角可以取到[0,π]内的任意一个角,其中0和π恰好是向量共线时的两种特殊情况;而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π))
  教师:好,大家都能善于观察,而且结论正确,希望大家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要加以区别.
  问题5: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同实数积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而实数与向量的乘积仍然是一个向量,并且它和原向量共线)
  (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思考:数量积一定是一个正数吗?)
  学生:不一定.当θ∈0,π2时:cosθ>0,则a•b>0;当θ∈π2,π时:cosθ<0,则a•b<0;当θ=π2时:cosθ=0,则a•b=0
  问题6: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有哪些性质,你能自己小结吗?
  (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算与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设a、b为两个非零向量,若a⊥b,则a•b=0(反之亦成立);cosθ=a•b|a||b|可以用来计算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当a与b同向时,a•b=|a||b|;当a与b反向时,a•b=-|a||b|)
  (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结论,并加以适当补充:若将a或b特殊化以后会有哪些特殊的结论呢?)
  (一名学生迅速给出解答:设a、b为两个非零向量,e是与b同向的单位向量,则e•a=a•e=|a|cosθ)
  (另一名学生补充:若b=a,则有a•a=|a|2)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及时作出点评和小结,同时将相关结论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和思考)
  (问题4—6设计意图:第二组问题的设置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尝试—观察—发现—归纳—反思—抽象概括,最终“发现”了数学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合作,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实现了对知识的再创造,同时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学生能更加加深对数量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尤其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二、 教学过程解析
  本节课的主旨在于体现“问题导学”模式在概念新授课中的作用.如果本节课一开始就直接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本节课的概念《向量的数量积》,教师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逐一的讲解,学生也有一定的参与活动.这样学生虽然“学会”了一些知识,但是对概念的产生过程还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学生也会使用相关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但那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领会概念的实质.在该段概念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两个问题串引导学生由具体实例(物理学中有关功的计算问题)出发,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体会到了“学习”的方法.实施“问题导学”,促进教师由“传授”转换为“导”,学生由“听受”转换为“学”,将以“教”为重心转换为以“学”为重心,这是“问题导学”的核心.
  本节课中,问题1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熟悉的“旧”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将旧问题引入到新问题上来,同时促使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想,类比,发现,以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4—6的设置是本节课的关键,其中问题6设置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了向量数量积概念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究向量数量积概念背后所隐藏的相关性质.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探究和教师适当点拨这样的一个互动的探究过程,不仅让知识的呈现更自然,更有效;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挖掘过程的理解,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概念学习时,里面渗透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有亲身参与这样的过程,他才能对这些思想方法有重新的认识和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数学的思想和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数学教学更高目标的追求.
  三、 教学心得体会
  在本文所给的案例以及相关解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问题导学”的几点感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对问题导学有几点特别深的感受.“问题导学”模式有三个核心要素:“问题”“导”“学”,它以问题为载体,以教师导为主线,以学生之学为目的.我认为问题的设置在这种模式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首先问题设置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学生实际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问题;其次问题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新授课上,学生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很多疑问.比如说: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它和前面知识的学习有何联系?学了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本节课一开始是对向量相关运算的回顾,由此再引入向量数量积的学习,从教学效果来看,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最后问题的设置还应注意环环相扣,”一针见血”.一节课上,教师可能会设置多个问题,怎么把这些问题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对有序的实施各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能达到既定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问题的设置要简短、明确、直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要处理好教学中“收”和“放”的关系:新课标特别指出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指多种学习过程的经历,其中明确规定了以“经历”“体验”“探索”为标志的过程性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建构自己的数学.在本案例中,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串,让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积极思考,交流合作,教师只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自己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再生”.通过本节课,笔者认为学生不仅做到了“学会”,而且做到了“会学”.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当然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学会“放”,而且也要能“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或会走一些弯路.这时,教师要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在恰当的时机要进行一些适当的点拨,有时还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有序,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单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3
  (责任编辑:刘正军)
其他文献
著名数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遗传和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条件”,他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一般说来,学生的智力因素普遍不大,而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上,兴趣、情感、气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它在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关键
期刊
算法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众所周知,计算机在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算法恰恰是计算机得以运行的前提,所以算法的科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为了体现高中数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算法初步”被编进高中数学新课程,并被编写者赋予了许多教育的功能,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构造性数学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算法的
期刊
线性规划问题是新课标高考的热点,纵观这几年各省市的试题,除了考察具体具体约束条件下,具体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外,参数也被带进了线性规划问题的讨论,含参问题成了学生攻关线性规划的一大难点,本文通过一类与斜率有关的参数问题来对这块知识点加以说明。
期刊
几何概型的显著特征是试验结果的无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计算公式为:  P(A)=d的测度D的测度=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体积等)试验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体积等)  对试验结果采取“几何化”手段是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重要策略,在利用已知条件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时,关键是抓住两点,即:找准维数,定好测度.  一、 一维几何概型问题  例1 已知m∈[0,5],求关
期刊
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除开始简单的基础知识回顾外,绝大多数时间是进行解题教学,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解题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基本技能的形成,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灵活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复习中为了提高效果,帮助同学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这样不能就题讲题,应充分发挥所讲是题目功能,使学生能达到触类旁通,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尝试对问题进行一
期刊
分析错因:1,2,3的错误在于对类比思想理解不够透彻,类比推理(简称类比)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1,2,3都是两类对象在结构上的类似,将和类比为积,但没有注意到乘积和除法都要类比。
期刊
2011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第18题共3小题,其中第(1)(2)两小问难度不大,第(3)小问是证明题,将考生的答案罗列出来,有12种居多.现列举四种较为典型的解法如下.    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x24+y22=1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对
期刊
恒成立与有解问题一直是中学数学的热点内容,是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的重要交汇点,在这几年的各地模考以及高考中,恒成立与有解问题考查的热度一直未降,特别地,新教材里新增导数内容,更是可以和恒成立与有解问题深度结合,学生在这类问题上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不知道怎么样将有解与恒成立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转化,考试中这类问题的得分率非常低,现对恒成立与有解的各种常见基本类型进行分析。
期刊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在高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的新课程高考,都把数列作为核心内容来加以考查,并且创意不断,常考常新,了解高考中数列问题的命题规律,掌握高考中关于数列问题的热点题型的解法,针对性地开展数列知识的复习和训练,对于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命题特点复习策略两个方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期刊
高三的同学应逐渐对解题具有较高的整体性把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而把握问题的脉络,迅速突破解题瓶颈,整体观念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同学们能力的更高挑战,需要同学们经常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解题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在函数或方程问题中具体感受一些整体性的用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