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师范类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育、输送具有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使命,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合格的教育技术能力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体系为导向,参照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标准,来构建师范学校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不但要重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及科研方法的培养。以下主要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两个方面为师范类高校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些具体建议。
师范类高校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课程设置
根据具体的课程设置体系,将师范类高校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具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5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
(2)公共选修课程: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哲学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拓宽自身知识面。
(3)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摄影基础、计算机语言、模拟电路、电声系统、电视系统、学习理论及应用等。
(4)专业必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教育传播学等。
(5)专业选修课程: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图像处理技术、网站建设与设计、虚拟现实、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研究等。
2.培养方式
根据我国对大学本科四年制的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在大学入学第一年,应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 操作系统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本办公软件。
进入大二,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要加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够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大致的规划。学习各种多媒体软件,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技术,保证精通一门技术,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
大三应该学完专业必修课程,重点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做出科学评价,强调对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这种现代教育设备,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反复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见习,实地观看一线教师教学,或通过观看、评析优质课程视频,体会课堂教学的技巧,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
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应根据自己选择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要想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就应该加强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充分利用实习机会,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锻炼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在职培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促进其更加便捷、高效学习的工具,是为了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教师培训提供必备的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以下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三个方面详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具体措施。
1.培训内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使教师能够认清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培训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使教师能够正确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开展教研活动;适当增加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内容,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与技术应用有关的道德法规知识。通过加强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广大教师真正体会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加强对硬件设施的使用、维护方面的培训,将计算机组装、维修,机房联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维护,学校网络中心的建设与维护等技能传授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加强对基本办公软件、课件、网页制作软件等教学应用软件使用技巧的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对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软件开发、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的开发及校园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技术的培训,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同事、学生交流。保证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能力,硬件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课程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
(3)新课程标准内涵。通过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一核心思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还要保证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使学生形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具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能力,将这一理念合理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质,并为国家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2.培训方式
(1)依据差异,分层次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所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存在差异,不同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培训之前,有必要全面了解参加培训的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实施分班分组培训,将相对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教师分在同一班级,对某一方面知识有共同需求的教师分在同一小组,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期提高各层次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
(2)多种培训方法并用。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梳理,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解决路径的学习,可以通过观摩优质教学视频、探讨真实教学案例、提出实际教学难题,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交流、研讨,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研修活动,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培训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准确地领悟问题解决的思想及所隐含的创新意识,较好地掌握培训内容,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3.进行多元培训评价
(1)过程性评价。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激发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自我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2)总结性评价。充分考虑培训教师在参加培训前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表现,通过实施说课、教学设计环节,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否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通过具体动手操作环节,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掌握软、硬件设施等的安装、使用、维护技能。综合考虑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情况,动态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变化。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这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应该面向中小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要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动力。最终目的是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创造全面提升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广阔空间,促使他们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师范类高校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课程设置
根据具体的课程设置体系,将师范类高校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具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5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
(2)公共选修课程: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哲学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拓宽自身知识面。
(3)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摄影基础、计算机语言、模拟电路、电声系统、电视系统、学习理论及应用等。
(4)专业必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教育传播学等。
(5)专业选修课程: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图像处理技术、网站建设与设计、虚拟现实、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研究等。
2.培养方式
根据我国对大学本科四年制的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在大学入学第一年,应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 操作系统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本办公软件。
进入大二,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要加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够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大致的规划。学习各种多媒体软件,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技术,保证精通一门技术,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
大三应该学完专业必修课程,重点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做出科学评价,强调对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这种现代教育设备,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反复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见习,实地观看一线教师教学,或通过观看、评析优质课程视频,体会课堂教学的技巧,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
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应根据自己选择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要想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就应该加强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充分利用实习机会,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锻炼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在职培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促进其更加便捷、高效学习的工具,是为了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教师培训提供必备的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以下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三个方面详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具体措施。
1.培训内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使教师能够认清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培训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使教师能够正确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开展教研活动;适当增加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内容,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与技术应用有关的道德法规知识。通过加强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广大教师真正体会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加强对硬件设施的使用、维护方面的培训,将计算机组装、维修,机房联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维护,学校网络中心的建设与维护等技能传授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加强对基本办公软件、课件、网页制作软件等教学应用软件使用技巧的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对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软件开发、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的开发及校园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技术的培训,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同事、学生交流。保证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能力,硬件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课程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
(3)新课程标准内涵。通过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一核心思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还要保证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使学生形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具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能力,将这一理念合理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质,并为国家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2.培训方式
(1)依据差异,分层次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所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存在差异,不同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培训之前,有必要全面了解参加培训的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实施分班分组培训,将相对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教师分在同一班级,对某一方面知识有共同需求的教师分在同一小组,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期提高各层次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
(2)多种培训方法并用。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梳理,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解决路径的学习,可以通过观摩优质教学视频、探讨真实教学案例、提出实际教学难题,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交流、研讨,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研修活动,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培训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准确地领悟问题解决的思想及所隐含的创新意识,较好地掌握培训内容,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3.进行多元培训评价
(1)过程性评价。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激发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自我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2)总结性评价。充分考虑培训教师在参加培训前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表现,通过实施说课、教学设计环节,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否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通过具体动手操作环节,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掌握软、硬件设施等的安装、使用、维护技能。综合考虑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情况,动态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变化。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这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应该面向中小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要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动力。最终目的是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创造全面提升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广阔空间,促使他们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