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家特殊的饭店,前来就餐的顾客川流不息。吃完饭,顾客将钱丢进桌上的盒子里,给多了,自己从盒里找零;给少了,没有人过问;不给,也没有人向你要钱。
这家饭店叫兰馨饭庄,坐落在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路文峰巷。在阜阳,你问市长姓甚名谁,可能有人答不上来,但你要打听兰馨饭庄在哪儿,没有人不知道。兰馨饭庄的“庄主”是一对夫妇,他们将这种经营方式延续了15年。
3分钟擀出世上最长面皮,
绝味咸膜闪亮登场
1994年,在阜阳市武装部当司机的傅志国买了一辆汽车跑运输。因为出了车祸,傅志国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本来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家庭顿时债台高筑。
一天吃饭时,妻子邵兰云一边端上自己做的咸馍,一边唉声叹气地说:“怎么也要想个营生啊,否则,以后咱们只能吃咸馍了。”咸馍是皖北特有的一种家庭面食,简单易做:在面皮中放入蔬菜、佐料,折叠两下,放入蒸笼中蒸熟即可。
傅志国咬了一口咸馍,妻子做的咸馍皮薄菜多,香嫩可口,特别好吃,他两眼冒出亮光:“嘿,咱们开个咸馍店怎么样?”邵兰云兴致不高:“咸馍是穷人家炒不起菜才吃的东西,谁会跑到外面去买?”傅志国兴奋地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注意营养。咸馍面质湿润、少油腻,营养丰富着呢。”邵兰云联想起市面上的早点大多是油条、包子之类食品,还没有卖这种咸馍。傅志国胸有成竹地说:“没人卖更好,我们是第一家,没有竞争对手。”邵兰云听了,心思有些活了:如果这样的话,不光可以卖咸馍,还可配些稀饭、辣汤之类的。
很快,文峰菜市的咸馍店开张了。
虽然邵兰云经常给家人做咸馍,但要做出符合大众口味的咸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天营业,第一锅咸馍刚出笼,香飘四溢,顾客馋得直流口水:“终于在小吃店里就可以吃到家常咸馍了。”邵兰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顾客吃咸馍的表情,却见一位顾客皱起了眉头,抱怨太咸了。第二锅,邵兰云少放些盐,又有顾客说太淡了。一旁的傅志国心里明白,妻子太想把咸馍做好,反而拿捏不准大众的口味。
邵兰云并没有泄气,打烊后,自己在家里做起了实验。多少菜多少盐,她用盛器一比量,心里有了数。光咸淡适合还不行,邵兰云觉得,咸馍只有一种口味太单调,营养也单一,需要多做几种,以适合不同口味顾客的需要。为了买到新鲜的蔬菜,傅志国凌晨4点多就到菜场去批发。就这样,邵兰云做的咸馍越来越好吃。
一次,有一位顾客到店里进餐,满意地说:“吃了几家咸馍店,就数你家的正宗,最有家常味。”邵兰云一愣:已经有人开始模仿她家的咸馍了?随即她一笑,向对方请教自家的咸馍怎么好吃。顾客夸奖“馅多皮薄”。邵兰云不禁欣慰,看来还是要用心良苦,才能得到顾客的好评。
为了让面皮更好吃,邵兰云锤炼自己的擀面技术。由于生意越来越好,1米多长的案板已显狭促,邵兰云便让傅志国做个更大的。几天后,一个3米长,1米宽的超级案板放在了店门前。
邵兰云每天不断增加面团的份量,细心地擀大,拉长。直到有一天,面皮占据了整个案板,顾客们大开眼界:“这是世上最大的咸馍了,可以报吉尼斯纪录了。”邵兰云擦擦汗,不好意思地说:“大是大,但擀面花费的时间太长,都快20分钟了,让大家久等了。”此后,邵兰云开始琢磨怎样将面擀得又快又好。
一次,附近有十几个农民工,想连续十几天在店里吃早餐,要求店主多准备些饭菜。傅志国想,人这么多,饭量那么大,妻子一时肯定做不了那么多咸馍,客人们就只能多等一些时间了。那天,傅志国生起炉火,放好蒸笼,回里屋擦好桌子出来时,看到一块雪白的面皮已经摊在了3米长的案板上。他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妻子的速度什么时候练得这么快,不足3分钟就擀出了这么大的面皮。他走上前看面皮,没有任何断裂,不薄不厚不硬不软正好。妻子太了不起了,不光将咸馍的皮和馅完美融合,而且做膜的速度惊人,这下真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了。
吃饭给不给钱随便,
咸馍店真诚待客
到文峰咸馍店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邵兰云和傅志国忙得不可开交。
一次,一位顾客吃完后给钱,邵兰云两手是面,傅志国两手是水,谁都腾不出手。这时,傅志国说,就把钱放在旁边的桌上吧。下一个顾客付账时,夫妻俩还是忙得腾不出手。就这样,快餐店打烊时,桌子上堆出了一个钱币小山丘。
第二天、第三天,全是如此。半个月下来,顾客养成了习惯,吃完就把钱朝那里一放。后来,傅志国把一个小铁盒摆在桌子上,方便顾客放钱。邵兰云有些不放心:“会不会有人少给呢?咱这是小本生意,挣钱也不容易。”傅志国想了想,把握十足地说:“咱相信别人,别人也会相信咱。”
一天,一位穿着有些破旧的顾客吃完饭,左看看右看看,然后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硬币,数也没数,朝铁盒里一放。“哗”地一声,吸引了邵兰云和傅志国的目光:全是一角的硬币。打烊时,两人一数钱,觉得有些不对头,一角的硬币总共只有20个,但那位顾客吃了3块钱的东西。傅志国回想起来,那位顾客给钱时表情有些慌张。邵兰云说:“看来真有人……”傅志国连忙打断:“或许他有自己的难处,不是存心的。做生意就是要和气生财,全当咱帮人家了。”邵兰云点点头,是啊,要不是真有难处,谁会为块儿八毛的钱做手脚,只要他们以诚待客,总能真心换真心。
一次,邵兰云到工商局去办手续,推开门后愣住了:里面的工作人员个个眼熟。工作人员看到她,也愣住了。之后,邵兰云和工作人员都笑了,原来工作人员经常到邵兰云店里吃咸馍,当然眼熟了。接着,邵兰云拿着表敲开另一间办公室的门,相同的事情又发生了。邵兰云乐了,没想到,自己的顾客到处都是呀。工作人员一边夸她家的咸馍好吃,一边主动帮她填表。
不光夫妻俩跟顾客的关系越来越亲,连他们的儿子正龙也能跟顾客打成一片。一次,邵兰云对一位来吃饭的女孩说:“闺女,来了!”正在擦桌子的正龙立即走过来,小大人似地说:“姐姐,这边坐。”顾客们都笑了,这里不光有最养胃的家常饭,还有更暖心的店主,让他们像到了家一样。
把顾客当成家人,夫妻俩倒觉得当面收不收钱的事儿不重要了。一天,店里的顾客特别多,忙着收拾碗筷的傅志国用眼睛的余光无意中注意到有个男顾客没给钱就走了。傅志国没说什么。第二天,那个男顾客又来了,傅志国留了意。男顾客放下碗筷,朝钱盒里放了两份钱。傅志国心里一热,然后扭过了头。从此,顾客给钱的时候,傅志国再也没有观察过。信任就是心灵的互换,真心换真心,而钱盒在他和妻子眼里,从此只是个盒子了。
一次,一位顾客没有零钱,拿出50块钱,等着老板找钱。傅志国埋头擦桌子,就说:“你把钱放在盒里,自己从里面拿零钱。”顾客睁大了眼睛,一脸迟疑的样子:这年头哪还有这样的事,你去买东西,卖家都会拿着钱用手指摸几遍,以防收到假钞,这老板不会这么“傻”吧?他连连摆手:“还是你来找吧。”傅志国给他找了钱,笑着说:“下次,你可要完全‘自助’了。”顾客走时,自言自语:“有意思,现在还真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
卖东西不收钱,全靠自觉,这种稀奇的付账方式,让咸馍店的名声更大了。
到后来,自助的不光是交付饭钱,还有食物取用——当店里客人多时,傅志国实在忙不过来,索性让顾客自己去盛稀饭取咸馍,一碗不够,再盛,一份不够,再取。这样,傅志国不光自己省了劲,顾客也更加随意自在了。大家都说:“在这家店里,吃的不光是地道的家常饭,还吃出了家的味道、家的亲情。”
“路不拾遗”碰撞现代经营理念,
古风有望发扬光大
2009年,咸馍小饭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升级成了兰馨饭庄。
由于阜阳人晚上的休闲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在外面就餐,而咸馍店里已有早上和中午的餐点。夫妻俩琢磨,不如做些家常小炒或就酒之类的小菜,将早中晚三顿的饭食串连起来,全天供应。思来想去后,他们开始重新装修店面。
店面完成装修就要挂店牌时,傅志国建议:“就叫兰馨饭庄。”“兰”是妻子的名字,饭庄最初就是从妻子最拿手的咸馍做起,“馨”本意为香气,跟经营的饭食特质吻合,同时寓意美好,传达着快餐店这么多年来的好口碑。
兰馨饭庄的匾牌高高地挂上了,夫妻俩把钱盒郑重地放在了桌子上,他们认为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有些是要变的。哪些事情要变哪些不变,夫妻俩产生了分岐。傅志国认为开新店要不断地融入现代经营理念,少些家庭式经营,属改革派;邵兰云认为,现代东西有时没有人情味,不一定就是好的,饭庄经营还是以安稳为好,属保守派。
不久,傅志国又有了一个新想法。为了饭庄的规范化管理,也为了减轻妻子的辛苦,傅志国招了几名店员。本以为可以让妻子轻松点,但妻子闲不住。傅志国让妻子教店员做咸馍,店员磨磨蹭蹭地嫌太累,勉强地学了,做出的咸馍与妻子做出的味道相差万里。傅志国觉得奇怪,只见妻子拿起面团擀起来,轻描淡写地说:“一块面团,擀擀、拉拉,几分钟就成了一块好吃的咸馍,多神奇。”一会儿,她把膜放进笼里:“咸馍不是用手做的,是用心做的。用心做膜就不会觉得累,反面觉得有意思了。”傅志国一下子被震住了,妻子的这种思想才真正是现代。
一次,新店员给顾客打菜,邵兰云看了一会儿,围上围裙自己上阵了,店里的气氛立马活跃了。这位顾客是老主顾,最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是新来的,该怎样向他介绍主打菜,邵兰云了然在胸。一位河南顾客来吃饭,邵兰云立即学着他的口音:“大哥,这道菜中不中?”顾客笑了:“中!”几位东北顾客来了,邵兰云立即冒出了圈舌的东北话。屋内的老主顾笑开了,揶揄邵兰云“撇”。“是东北话好听!”邵兰云笑着回应。傅志国不禁佩服妻子能这样妙趣横生地跟顾客进行交流,如果饭庄都是千篇一律的微笑,没有家常式的玩笑和欢笑,吃饭的氛围还能这么好吗?
傅志国开始有些“保守”了,邵兰云却在大胆地想着如何“改革”饭店:“现在的店面有些小,不过文峰巷马上要拆迁,正好利用这个时机买两间新门面,让兰馨饭庄里里外外都换发新机。如果有可能,我们再开连锁店。”傅志国连忙说:“我想了一个好主意,开业时,店里增加一项自助——顾客给我们的饭菜自助定价,想给多少钱给多少钱。”邵兰云笑了。
编辑 魏光
这家饭店叫兰馨饭庄,坐落在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路文峰巷。在阜阳,你问市长姓甚名谁,可能有人答不上来,但你要打听兰馨饭庄在哪儿,没有人不知道。兰馨饭庄的“庄主”是一对夫妇,他们将这种经营方式延续了15年。
3分钟擀出世上最长面皮,
绝味咸膜闪亮登场
1994年,在阜阳市武装部当司机的傅志国买了一辆汽车跑运输。因为出了车祸,傅志国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本来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家庭顿时债台高筑。
一天吃饭时,妻子邵兰云一边端上自己做的咸馍,一边唉声叹气地说:“怎么也要想个营生啊,否则,以后咱们只能吃咸馍了。”咸馍是皖北特有的一种家庭面食,简单易做:在面皮中放入蔬菜、佐料,折叠两下,放入蒸笼中蒸熟即可。
傅志国咬了一口咸馍,妻子做的咸馍皮薄菜多,香嫩可口,特别好吃,他两眼冒出亮光:“嘿,咱们开个咸馍店怎么样?”邵兰云兴致不高:“咸馍是穷人家炒不起菜才吃的东西,谁会跑到外面去买?”傅志国兴奋地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注意营养。咸馍面质湿润、少油腻,营养丰富着呢。”邵兰云联想起市面上的早点大多是油条、包子之类食品,还没有卖这种咸馍。傅志国胸有成竹地说:“没人卖更好,我们是第一家,没有竞争对手。”邵兰云听了,心思有些活了:如果这样的话,不光可以卖咸馍,还可配些稀饭、辣汤之类的。
很快,文峰菜市的咸馍店开张了。
虽然邵兰云经常给家人做咸馍,但要做出符合大众口味的咸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天营业,第一锅咸馍刚出笼,香飘四溢,顾客馋得直流口水:“终于在小吃店里就可以吃到家常咸馍了。”邵兰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顾客吃咸馍的表情,却见一位顾客皱起了眉头,抱怨太咸了。第二锅,邵兰云少放些盐,又有顾客说太淡了。一旁的傅志国心里明白,妻子太想把咸馍做好,反而拿捏不准大众的口味。
邵兰云并没有泄气,打烊后,自己在家里做起了实验。多少菜多少盐,她用盛器一比量,心里有了数。光咸淡适合还不行,邵兰云觉得,咸馍只有一种口味太单调,营养也单一,需要多做几种,以适合不同口味顾客的需要。为了买到新鲜的蔬菜,傅志国凌晨4点多就到菜场去批发。就这样,邵兰云做的咸馍越来越好吃。
一次,有一位顾客到店里进餐,满意地说:“吃了几家咸馍店,就数你家的正宗,最有家常味。”邵兰云一愣:已经有人开始模仿她家的咸馍了?随即她一笑,向对方请教自家的咸馍怎么好吃。顾客夸奖“馅多皮薄”。邵兰云不禁欣慰,看来还是要用心良苦,才能得到顾客的好评。
为了让面皮更好吃,邵兰云锤炼自己的擀面技术。由于生意越来越好,1米多长的案板已显狭促,邵兰云便让傅志国做个更大的。几天后,一个3米长,1米宽的超级案板放在了店门前。
邵兰云每天不断增加面团的份量,细心地擀大,拉长。直到有一天,面皮占据了整个案板,顾客们大开眼界:“这是世上最大的咸馍了,可以报吉尼斯纪录了。”邵兰云擦擦汗,不好意思地说:“大是大,但擀面花费的时间太长,都快20分钟了,让大家久等了。”此后,邵兰云开始琢磨怎样将面擀得又快又好。
一次,附近有十几个农民工,想连续十几天在店里吃早餐,要求店主多准备些饭菜。傅志国想,人这么多,饭量那么大,妻子一时肯定做不了那么多咸馍,客人们就只能多等一些时间了。那天,傅志国生起炉火,放好蒸笼,回里屋擦好桌子出来时,看到一块雪白的面皮已经摊在了3米长的案板上。他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妻子的速度什么时候练得这么快,不足3分钟就擀出了这么大的面皮。他走上前看面皮,没有任何断裂,不薄不厚不硬不软正好。妻子太了不起了,不光将咸馍的皮和馅完美融合,而且做膜的速度惊人,这下真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了。
吃饭给不给钱随便,
咸馍店真诚待客
到文峰咸馍店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邵兰云和傅志国忙得不可开交。
一次,一位顾客吃完后给钱,邵兰云两手是面,傅志国两手是水,谁都腾不出手。这时,傅志国说,就把钱放在旁边的桌上吧。下一个顾客付账时,夫妻俩还是忙得腾不出手。就这样,快餐店打烊时,桌子上堆出了一个钱币小山丘。
第二天、第三天,全是如此。半个月下来,顾客养成了习惯,吃完就把钱朝那里一放。后来,傅志国把一个小铁盒摆在桌子上,方便顾客放钱。邵兰云有些不放心:“会不会有人少给呢?咱这是小本生意,挣钱也不容易。”傅志国想了想,把握十足地说:“咱相信别人,别人也会相信咱。”
一天,一位穿着有些破旧的顾客吃完饭,左看看右看看,然后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硬币,数也没数,朝铁盒里一放。“哗”地一声,吸引了邵兰云和傅志国的目光:全是一角的硬币。打烊时,两人一数钱,觉得有些不对头,一角的硬币总共只有20个,但那位顾客吃了3块钱的东西。傅志国回想起来,那位顾客给钱时表情有些慌张。邵兰云说:“看来真有人……”傅志国连忙打断:“或许他有自己的难处,不是存心的。做生意就是要和气生财,全当咱帮人家了。”邵兰云点点头,是啊,要不是真有难处,谁会为块儿八毛的钱做手脚,只要他们以诚待客,总能真心换真心。
一次,邵兰云到工商局去办手续,推开门后愣住了:里面的工作人员个个眼熟。工作人员看到她,也愣住了。之后,邵兰云和工作人员都笑了,原来工作人员经常到邵兰云店里吃咸馍,当然眼熟了。接着,邵兰云拿着表敲开另一间办公室的门,相同的事情又发生了。邵兰云乐了,没想到,自己的顾客到处都是呀。工作人员一边夸她家的咸馍好吃,一边主动帮她填表。
不光夫妻俩跟顾客的关系越来越亲,连他们的儿子正龙也能跟顾客打成一片。一次,邵兰云对一位来吃饭的女孩说:“闺女,来了!”正在擦桌子的正龙立即走过来,小大人似地说:“姐姐,这边坐。”顾客们都笑了,这里不光有最养胃的家常饭,还有更暖心的店主,让他们像到了家一样。
把顾客当成家人,夫妻俩倒觉得当面收不收钱的事儿不重要了。一天,店里的顾客特别多,忙着收拾碗筷的傅志国用眼睛的余光无意中注意到有个男顾客没给钱就走了。傅志国没说什么。第二天,那个男顾客又来了,傅志国留了意。男顾客放下碗筷,朝钱盒里放了两份钱。傅志国心里一热,然后扭过了头。从此,顾客给钱的时候,傅志国再也没有观察过。信任就是心灵的互换,真心换真心,而钱盒在他和妻子眼里,从此只是个盒子了。
一次,一位顾客没有零钱,拿出50块钱,等着老板找钱。傅志国埋头擦桌子,就说:“你把钱放在盒里,自己从里面拿零钱。”顾客睁大了眼睛,一脸迟疑的样子:这年头哪还有这样的事,你去买东西,卖家都会拿着钱用手指摸几遍,以防收到假钞,这老板不会这么“傻”吧?他连连摆手:“还是你来找吧。”傅志国给他找了钱,笑着说:“下次,你可要完全‘自助’了。”顾客走时,自言自语:“有意思,现在还真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
卖东西不收钱,全靠自觉,这种稀奇的付账方式,让咸馍店的名声更大了。
到后来,自助的不光是交付饭钱,还有食物取用——当店里客人多时,傅志国实在忙不过来,索性让顾客自己去盛稀饭取咸馍,一碗不够,再盛,一份不够,再取。这样,傅志国不光自己省了劲,顾客也更加随意自在了。大家都说:“在这家店里,吃的不光是地道的家常饭,还吃出了家的味道、家的亲情。”
“路不拾遗”碰撞现代经营理念,
古风有望发扬光大
2009年,咸馍小饭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升级成了兰馨饭庄。
由于阜阳人晚上的休闲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在外面就餐,而咸馍店里已有早上和中午的餐点。夫妻俩琢磨,不如做些家常小炒或就酒之类的小菜,将早中晚三顿的饭食串连起来,全天供应。思来想去后,他们开始重新装修店面。
店面完成装修就要挂店牌时,傅志国建议:“就叫兰馨饭庄。”“兰”是妻子的名字,饭庄最初就是从妻子最拿手的咸馍做起,“馨”本意为香气,跟经营的饭食特质吻合,同时寓意美好,传达着快餐店这么多年来的好口碑。
兰馨饭庄的匾牌高高地挂上了,夫妻俩把钱盒郑重地放在了桌子上,他们认为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有些是要变的。哪些事情要变哪些不变,夫妻俩产生了分岐。傅志国认为开新店要不断地融入现代经营理念,少些家庭式经营,属改革派;邵兰云认为,现代东西有时没有人情味,不一定就是好的,饭庄经营还是以安稳为好,属保守派。
不久,傅志国又有了一个新想法。为了饭庄的规范化管理,也为了减轻妻子的辛苦,傅志国招了几名店员。本以为可以让妻子轻松点,但妻子闲不住。傅志国让妻子教店员做咸馍,店员磨磨蹭蹭地嫌太累,勉强地学了,做出的咸馍与妻子做出的味道相差万里。傅志国觉得奇怪,只见妻子拿起面团擀起来,轻描淡写地说:“一块面团,擀擀、拉拉,几分钟就成了一块好吃的咸馍,多神奇。”一会儿,她把膜放进笼里:“咸馍不是用手做的,是用心做的。用心做膜就不会觉得累,反面觉得有意思了。”傅志国一下子被震住了,妻子的这种思想才真正是现代。
一次,新店员给顾客打菜,邵兰云看了一会儿,围上围裙自己上阵了,店里的气氛立马活跃了。这位顾客是老主顾,最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是新来的,该怎样向他介绍主打菜,邵兰云了然在胸。一位河南顾客来吃饭,邵兰云立即学着他的口音:“大哥,这道菜中不中?”顾客笑了:“中!”几位东北顾客来了,邵兰云立即冒出了圈舌的东北话。屋内的老主顾笑开了,揶揄邵兰云“撇”。“是东北话好听!”邵兰云笑着回应。傅志国不禁佩服妻子能这样妙趣横生地跟顾客进行交流,如果饭庄都是千篇一律的微笑,没有家常式的玩笑和欢笑,吃饭的氛围还能这么好吗?
傅志国开始有些“保守”了,邵兰云却在大胆地想着如何“改革”饭店:“现在的店面有些小,不过文峰巷马上要拆迁,正好利用这个时机买两间新门面,让兰馨饭庄里里外外都换发新机。如果有可能,我们再开连锁店。”傅志国连忙说:“我想了一个好主意,开业时,店里增加一项自助——顾客给我们的饭菜自助定价,想给多少钱给多少钱。”邵兰云笑了。
编辑 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