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思维谋划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7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雄并起”的多元化区域经济竞争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1979~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仍然高达9.1%。如果按照各省区市增长速度推算,当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加总平均增长率则达到11.6%。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减少到2009年的3597万人(按2009年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内外学术界把它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显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各地区经济的繁荣为支撑的。可以说,没有各地区经济的普遍繁荣,就不可能有全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但总体上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各地区经济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我们测算,在1980~2009年间,全国31个省区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其中东部地区为12.1%,东北地区为9.6%,中部地区为10.5%,西部地区为10.2%。这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相当快的,呈现出典型的高增长特征。各地区经济长达30年的9%以上的高速增长,这是改革开放以前无法比拟的,也是世界上少见的。
  可以预见,在今后—二十年内,中国区域经济仍将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首先,受工业用地短缺、要素成本上涨、环保标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速虽有所放慢,但随着其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将会很快进入新一轮的持续快速增长轨道;其次,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较低,劳动力供应充足,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近年来正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对衰退”困局,2006~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13.4%,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第四,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珠三角、长三角等少数地区来推动的,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全国范围掀起了培育和发展城市群的高潮,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长株潭“3+5”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都有望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的主导地区,由此形成“群雄并起”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代价巨大”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这种高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乱开发为代价的。
  首先是高消耗。2007年,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9%,而水泥消耗占世界的47.3%(2006年数据),一次能源消耗占16.5%,其中煤炭占41.1%,石油占9.2%,粗钢表观消费量占32.4%,钢产品表观消费量占33.9%。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04年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高达8.33标准油吨,万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4倍,高收入国家的5.02倍。尤其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受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影响,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特征更为明显。2008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高达1.67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2.99吨标准煤,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8%和36.5%,比东部地区高81.5%和110.6%。即使是东部较发达地区,单位GDP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具有较大差距。
  其次是高排放。按照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总量的21.0%,尽管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只相当于OECD国家的41.8%,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6倍,OECD国家的5.37倍。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也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6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012015吨/万元,是美国的59.6倍,日本的19.8倍。分地区看,虽然中国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总量的近50%集中在东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量远高于东部地区,呈现出典型的高排放特征。2007年,西部地区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别是东部地区的1.79倍、2.46倍和48倍。由此可见,今后中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是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盲目追求GDP增长,忽视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协调;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一直在趋于扩大,这种状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变。三是城乡发展不协调。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除少数年份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3.33:1,远高于1997年的2.48:1和1985年的1.86:1。四是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协调。近年来,一些城市和大都市圈在大规模集聚产业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大规模集聚人口。由此造成就业岗位与人口分布的严重脱节,全国1.5亿农民工虽然大规模参与了城镇化建设,却没有公平地分享城镇化的成果。2008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集中了全国52%的投资和62%的生产总值,但却只容纳28.3%的人口,人口份额与生产总值份额之比高达1:2.19;同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人口占全国的15.11%,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32.18%,二者之比高达1:2.13。相比较而言,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和GDP的份额基本上是相匹配的。2000年,美国核心发达区域人口份额与GDP份额之比为1:1.21,日本东京都、大阪府和神奈川县为1:1.36,英国大伦敦、大曼切斯特和西米特兰为1:1.24。很明显,人口与产业或经济活动分布严重不协调,这是导致中国城乡和区域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是乱开发。一是农村地区盲目开发,造成耕地大量减少、农产品供给安全面临挑战;二是生态地区肆意开发,使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国土成为不适宜人居住的空间;三是城市地区过度开发,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沿海一些地区的开发强度已经过高,如深圳的开发强度已达到40%, 东莞达到38%,远高于香港、日本三大都市圈、法国巴黎地区和德国斯图加特的水平。乱开发的结果,是导致国土空间开发无序,空间结构严重不合理。从生产与生态看,生产占用空间偏多,留给生态的空间偏少;从生产与生活看,生产占用空间偏多,用于生活的空间偏少;从城市和农村看,农村居住空间偏多,城市居住空间偏少;从城市内部看,工业空间偏多,居住空间偏少。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建“花园式工厂”,搞“圈地运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用地规模扩张。因此,从空间开发角度看,可以认为,过去不少地方的工业化是以牺牲人的福利为代价的,产业用地规模过大,比重过高,利用效率太低。
  
  “五新”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走势与方向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过去各地区发展大多走的是一条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乱开发、不协调为特征的传统外延式发展道路。在当前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这种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尤其是,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这种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终结。在新的形势下,今后各地区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三废”、大量出口廉价产品来谋求发展,而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可以说,区域科学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理念,未来中国区域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针对过去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早在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核心理念。因此,走区域科学发展之路,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必须加快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转型,尽快从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这种区域发展转型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和政策手段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转型。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二是发展重心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品质提升、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转型;三是产业结构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四是城乡关系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型;五是动力来源从投入驱动向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驱动转型;六是空间结构从无序开发向有序开发转型。
  为此,必须实行“五新”战略,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转型。一是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从大范围的区域看,那些适合工业化的地区,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和优势,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效率高、注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享发展成果的工业化道路。二是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是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突出城市特色,注重提高城市效率,坚持城乡统筹理念,重视城市空间结构改善,走人本、集约、开放、和谐、多元化、可持续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实行新型开发战略。一方面,要科学划定国土空间开发的控制线,实行严格的空间管治,合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另一方面,要推动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以及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四是实行新型开放战略。重点是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着力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升级、促协调、促和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五是强化新型社会管理。要更加注重社区管理,充分发挥中间组织和民众参与的重要作用,探索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编辑 杜建芳
其他文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开展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关系增强,对外投资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规模逐年扩大。  据统计,2002~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54
近期我国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发布以及宏观调控对策的出台,对我国金融业前景的影响十分突出,这正是我国现阶段银行体制与经济体制结合的特殊性所在。尤其是面对西方金融以银行风险积聚的次级按揭贷款为特色的新型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金融业银行体制发展引起极大的争论与担忧,金融业“走出去”战略需要慎重选择和长远规划,潜在的风险更值得关注与防控。    金融业“走出去”需透彻了解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和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ICU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方法自2013年5月开始,在ICU病房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选取实施风险管理前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风险管理后的80例
目的探讨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行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
摘要: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水利,为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实现行业脱贫、职工致富,水利部提出了建立水利改革五大体系的设想和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水利行业将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那么,水利事业单位的转执变型,逐步向企业化过渡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水利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设想分析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会计改革的
目的:了解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2年第二季度~2013年第二季度剖宫产手术出院病历150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更多的开始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乃至高校的二级学院开始寻求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互访以及合作办学。合作类办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二级学院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合作办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办学环境的改变一方面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给高校的二级财务管理带来不少问题和压力,其办学的效益与财务风险管理已然成为高校未来发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这一条件下,企业为了加强经济效益,就需要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因为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到能否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益。所以大家更加注重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行的质量,本文就此如何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从而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行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资金  有一条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肯定的企业的管理
“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吸收外资规模取得长足发展,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来源地和投资方式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外商企业对我国GDP、出口和税收等方面贡献突出。“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转型,对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要求更高,对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不仅要求中
摘要: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有着降低成本、防控风险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执行措施,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法、财务成本风险分析等。  关键词:财务成本;全面预算管理;  一、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财务成本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借贷的利息、生产制造的各种费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占款造成的机会成本等等的资金使用成本,在我国通货指数高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