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422177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了“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并对如何走出误区的羁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观察;误区;对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写作”部分的第13条款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四个学段的“写作”及“综合性学习”栏目中“观察”一词直接出现就达6次之多。从这些纲领性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观察”对于学生的写作乃至对整个语文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常态的作文教学课堂中,教者的实施情况究竟如何呢?
  部分教师只有在要求学生对某物(人)进行描摹时才不忘叮嘱一句:你们课后要注意观察呀,学生在写作时苦思冥想而又无所得时往往也会向老师寻求开脱:课后作业太多,我们没有时间观察。于是乎“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推诿中被束之高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学生的意识形态中淡出。也有部分教师不甘心面对这样的现实,不惜牺牲宝贵的授课时间,集中带领学生到某场所进行习作前“观察”,然而从习作后的反馈结果看:和没观察的效果几乎等同!下面笔者就这类流于形式的“观察”略谈它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并对如何走出误区的羁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重短期效应,轻习惯培养
  就像上文所叙述的那样,教师只有在要求习作时才布置学生去观察,以为“即时”地对学生随口一说,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般地“领旨”而去,接下来学生妙手著文就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岂不知,“即时”非“及时”,排除学生的自觉性不说,仅此急功近利的行为就和《大纲》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完全悖逆了。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由观察到的事物变成可供阅读的文字,这中间最起码包括由审视到思考、由提炼到创造、由确定中心到组织语言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活动,它哪里能像小商小贩们那样现炒现卖呢?即便是考试时的现场作文,那也是学生平时观察和积累的结果,学生只是在规定的时空内将平时的所得在试卷上落笔成文而已。细想文坛大师们的观察——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对法国社会的观察、老舍为写《骆驼祥子》对北京人力车夫的观察、鲁迅为研究国民劣根性而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几乎都是以毕其一生的观察才写出不朽之作品。一句话,只有养成观察的习惯,才会让学生的写作真正地拥有源头活水。
  二、重集体行为,轻个人感受
  集体行为是指由教师把学生集中组织起来去实地观察的行为。实际上这种集中组织的行为存有不少弊端:学生三三两两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教者很难顾及全体,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会把这种观察当作一次游玩;由于学生集中在一起,一旦某学生看到好奇的东西,便会立即呼唤其他同学,结果观察就变成了一种猎奇,而此“奇”往往与习作本身是毫不相干的;再者很多人聚在一起,吵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沉思默想……其实“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美·海明威语),集体行为的观察在打破孤寂氛围的同时也破坏了学生沉思默想的心境,使学生本来可能萌发的独特感受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这倒让笔者不禁想起《课标》中关于“阅读建议”的内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拓展一下,我们在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不妨也尝试让观察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观察、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尊重学生由观察而产生的多重思维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同时坚决反对教师以“一刀切”的行为来取代学生自身的观察过程。
  三、重“他山之石”,轻周边事物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说法被沿用到写作上来却被严重地曲解了:由于他山之“石”有“攻玉”之效,所以对于周边事物——哪怕是“金”、是“银”,往往都被忽略了。
  笔者在教学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日下午的作文课,学生强烈要求:走出校园去——写生!我在镇定下来之后便轻声对学生说:“观察新事物固然会有新感受,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周边事物,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譬如,就踏在楼层上的感觉而言,你早晨上楼和中午放学下楼、你高兴时和你悲伤时、你悠闲时和着急时,感觉可能一样吗?”学生沉默了,我因势利导,要学生就以“楼梯”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后来从作文的批改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其實,就观察的内在规律而言,观察者并不一定要每天去寻求新奇之物(每天去寻求新奇之物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做到),倒是观察者本身在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方法以及自己的观察心理,多留心周边事物才是实际可行的操作方式,也是学生在观察中的根本任务。
  四、重观察行为,轻方法指导
  观察,首先是一种过程和行为,所以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离开方法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离开方法的观察无疑也是盲目的观察。上述三个误区就本质而言,都是教者无视观察是一种过程和行为这一客观规律而陷入了主观主义的结果:匆匆地要求或带领学生去从事观察的行为,却忽视平时对学生在观察前、观察中、观察后的方法指导,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对于眼前之景的观察总是流于表象或是浮光掠影,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创作时所必需的心理积淀,反映到学生的习作中,不是干巴巴地客观叙述就是缺少感情的自然流露,最终让人觉得观察的视角俗套、内容平淡。
  实际上就无目的观察(特指没有为写作而观察)而言,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适时地帮助学生树立“观察与写作密不可分”的理念,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得道出观察之法,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观察对于写作产生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自主观察的意识,在方法的指导下能够看有所得,在所得的基础上能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何愁学生无意于观察?针对有目的的观察,教师不妨在布置观察任务之前自己先去作一番“实地考察”,在躬亲的基础之上能够对观察的行为进行有目的地指导,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时多一分耐心和细心,引导学生在或远眺或近观、或浏览或凝望中浮想联翩,必要时甚至可以结合写作的具体要求做一些如口头作文之类的示范,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观察有作可为、有作可仿,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将观察所得融入写作的妙处,长此以往,师生在“观察—写作”活动中既能培养亲和力,又能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愿我们的同仁在教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美景进行观察时,也要及时叮嘱他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让他们多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观察的误区!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性格、道德素质等的形成除了取决于家庭教育、个人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学校老师的教育对其的教育切不可等闲视之。在情绪的培养过程中,教
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今天他们没有打好全面素质的基础,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陷入被动,就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笔者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数学解题中,数学思想是连接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的桥梁,这种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有.
会计要素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会计知识学习者的理解,也影响会计的具体实践操作,同时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要素设置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通过联系生活、动手实践、营造氛围
水文动态实时监测系统是一种实现煤矿井上、井下水情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本文介绍了KJ117矿井水文动态实时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本系统实现了对矿井主要含水层水位、水温、
研究性复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复习策略,有助于探究性课堂教学特点以及应用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价值所在。如何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手段改变德育的方式,提高德育的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开放课堂,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深化学生体验,利用多种交流平台形成合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共享。  关键词:德育;网络资源;现代传媒技术;交流平台  道德品质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最重要的功能和目标,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潜在主力军,要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就要强化对少数民族新时代青年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肩负
复习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复习方法,能提高复习效率,对学好思想品德课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想在中招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科学地安排复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复习是个再学习的过程,我认为搞好复习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重视基础,全面复习,形成网络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着重突出能力的考查,但这绝不意味着基础知识可有可无。近几年来,思想品德试题大部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了解、理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