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美国历史上两次“抵消战略”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e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事战略服务于政治目标。评价一个军事战略的效用如何不能将其与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相分离。马克·吐温曾说,历史不会重复其本身,但往往会押韵。很多时候,一个观念或者概念代表了一种复杂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或政策。在美国正在谋划第三次“抵消战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关注美国冷战时期的“抵消战略”。
  【关键词】美国;抵消战略;战略思想
  冷战历史上美国的两次“抵消战略”是为满足当时美国与苏联战略竞争的结果。1952年11月,艾森豪威尔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并于次年入主白宫。其实在正式上台之前,艾森豪威尔就对当时杜鲁门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颇有微词。他认为杜鲁门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是混乱且不连贯的,不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因此,刚刚赢得总统大选的艾森豪威尔立即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着手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终于在1953年10月30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NSC162/2号文件,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正式出台。这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新面貌”战略的思想精髓在于抵消对手的战略优势,确立自身的战略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利用美军在核武器上的优势,抵消苏联在军队规模上的优势,确保艾森豪威尔在削弱一部分美军传统军事力量和地面部队后不会对美军的绝对优势产生不利影响。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抵消战略”。
  与第一次“抵消战略”一样,第二次“抵消战略”的出台也是在美国陷入内忧外困之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对内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正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美国政府不得不对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第二次“抵消战略”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是美国国防部通过将大部分研发预算投入基于信息的“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和可提高美国现有武器平台效能的,诸如GPS系统、情报监视侦察平台和信息网络技术等,确保美军能够保持技术优势。二是通过一系列出口和贸易管制措施来保持技术优势,防止技术扩散,其中包括1976年制定的《武器出口管制法案》、《国际武器贸易条例》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这些管制措施使美国及其盟友能够根据需要决定别国能否获得某项技术。
  回顾冷战历史上美国推行的两次“抵消战略”,可以发现,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相似的,都需要在压缩军费支出的前提下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对手挑战。现在看来,前两次“抵消战略”基本上完成了它们各自的预定目标。它使美国在削弱传统军事力量的同时,提升了核武器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而且,美国在西欧的传统地面军事力量也得到了更加合理部署。但这也揭示出“抵消战略”潜在和现实的教训。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过度依赖核军备优势的危险性
  美国实行的第一次“抵消战略”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和军事上的连锁反应。美国国内认为,“新面貌”战略将核武器这种“递耗资产”作为战略前提,不仅导致核扩散,还有可能刺激苏联首先攻击。还有许多人质疑这一战略的可靠性,而且认为它在发生危机的时候限制了决策者的政治选项。
  尽管艾森豪威尔政府倡导这种以核武器为中心的战略,但军方人士明白核武器是种“递耗资产”。这意味着美国核武器的战略和政治价值随着对手核武器的发展而愈加受到威胁,而美国的核优势也在被渐渐侵蚀。这一情况促使许多美军军官提出,如果美国不先发制人打击对手,反而就会容易遭受对手核武器的攻击。但是这种先发制人的核战略设想极具危险性。随着对手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增长,这种严重依赖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越来越陷入尴尬境地,并且严重束缚了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美国决策者的政策选择。比如,第二次和第三次台海危机中,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中没有把新中国作为首先遏制的对象,但还是考虑对夺取大陈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核边缘政策。最终,解放军经过苦战夺取了大陈岛,并将美国的核讹诈转化为国内政治优势。因此,不能使人信服的核报复威胁与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并不相称,也不符合美国利益。好在美军在实行第二次“抵消战略”时扭转了这一观念,着重发挥技术优势,与苏联在常规军事力量和科技、经济等综合国力方面展开较量。
  艾森豪威尔的“新面貌”战略,除了引发国内讨论支持先发制人进行核打击之外,也会刺激苏联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苏联认为任何与美国的直接冲突都会招致大规模报复,而苏联生存下去的最好选择就是首先使用核武器,更何况苏联认为这种冲突一触即发。美国核武器的存在及其严重依赖核战争的战略选项,还会加剧国际安全情势,促使其他国家加紧研发核武器,引发核军备竞赛的日益扩散。此外,相对国防规划而言,美国政府在外交事务上的危机管控能力也显得不足,大规模报复使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面临内在可信性和危机管控等问题。总之,美国要将核优势转化为国际行为上的强制力,事实上變得危险而且几乎不可能。
  二、不断谋求技术优势的战略意义
  美国国防部目前寻求的“技术优势”和第三次“抵消战略”显然是借鉴了历史上的两次“抵消战略”。美国国防部想要复制以往两次“抵消战略”的逻辑十分清晰——军事技术优势是一场与潜在对手的长期竞争。就目前而言,这主要为了应对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即使是那些认为国际政治不过是军事实力竞争的人,也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和经济对决策者做出战略决策有多么大的影响。
  美国国防规划界普遍认为第一次“抵消战略”的核心是一种“递耗资产”。他们认为尽管将核优势转化为对对手的政治影响似乎轻而易举,但是将此战略当做进行国防规划的前提似乎并不明智。因为,国防规划是着眼于长时间段的战略考量,而核武器这种特殊技术手段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优势。
  相对而言,第二次“抵消战略”对技术优势的借助就比较成功。从结果上看,比对手先进的军事技术可以使军队战斗力倍增,这种增幅足以抵消在军队规模上的劣势。而且这种技术优势可以使美国牢牢掌握住与对手竞争的主动权,在美国技术占优的领域与对手展开竞争,从而有更大把握取得最终胜利。   虽然美军从未在中欧地区与华约部队实际交战,但我们可以从“海湾战争”中美伊两军的表现来清楚地认识到技术优势发挥的巨大能量。当在军队数量上并不占优的美军面对完全按照苏军模式训练,并且装备苏式武器的50万伊拉克陆军,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时,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将国家安全完全押注在某一项具体的技术上面,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很高风险的。这不仅会迫使各国加入到诸如军备竞赛等国际竞争当中去,而且即使像核武器这种先进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也是稍纵即逝的,美国的决策者们很清楚这一点。这使得决策者们感觉美国极易受到对手的攻击,而为了将抵消战略继续长期执行下去甚至不惜开展军备竞赛。
  在美国传统的技术优势正不断被侵蚀的今天,美国国防部领导人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并不意外。但在当今这个世界,第三次“抵消战略”即使是作为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提出来,也不能保证长期有效,因为现在科技的扩散和更新速度比以往更为加快。
  三、战略考虑的全面性、持續性相当重要
  军事科技战略的目标应该根据决策者保护美国国家利益、处理好现在和未来国家安全环境的需要而改变。打赢某一场战争并不是最终目的,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才是决策者首先应该考虑的。这一经验告诉美国的战略规划者们,在规划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结构的时候,要为自己和未来的决策者多留一些政治选项,同时也要将军事、科技和经济等多种要素综合考虑在内。
  当技术优势可以实现的时候,它是很有价值的,而且技术对于国防和威慑对手来说至关重要。但对正在构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美国国防部来说,考量技术背后的政治背景更为关键。他们敏感地认识到任何军事科技战略既有政治上的要求,也有政治上的后果。能否弄清这些要求,能否预先准备好应对可能发生的后果,决定了第三次“抵消战略”能否成功。
  保持国家战略的连续性同样至关重要。虽然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开发计划,但如果没有国防部内部以及后来几届政府和国会对“抵消战略”的支持,这些计划就不可能落地,尤其是如果没有里根政府80年代的大规模军备扩充,通过“抵消战略”开发出来的大量技术成果都无法在老布什政府时期的“海湾战争”中得以应用。因此,第三次“抵消战略”能否得到下几届政府支持,不间断地推行下去,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维克斯、罗伯特·马丁内奇:《战争的革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2004年版,第8-14页转引自李健、吕德宏:《歧路徘徊:略论美军新“抵消战略”》,第47页。
  [2] 李健、吕德宏:《歧路徘徊:略论美军新“抵消战略”》,第47页。
  [3] Van Jackon, “Superiority at Any Pric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First Offset Strategy, Oct. 30, 2014, http://warontherocks.com/2014/10/superiority-at-any-price-political-consequences-of-the-first-offset-strategy. (上网时间:2016年4月15日)
  [4] Marc Trachtenberg, “A ‘Wasting Asset’: American Strategy and the Shifting Nuclear Balance”, 1949-1954,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3, No. 3, Winter, 1988-1989, pp. 5-49.
  [5] H. W. Brands,Testing Massive Retaliation, Credibil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aiwan Strai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2, No. 4, Spring, 1988, pp. 124-151.
  [6] John Lewis Gadd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Expanded ed. edition, June 23, 2005.
  [7] William Burr, Jeffrey T. Richelson, “Whether to ‘Strangle the Baby in the Cradl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Nuclear Program, 1960-64”,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inter 2000-2001, volume 25, issue 3, pp. 54-99.
  [8] Gordon H. Chang,” To the Nuclear Brink: Eisenhower, Dulles, and the Quemoy-Matsu Crisi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ume 12, Number 4, Spring 1988, pp. 96-122.
  [9] Chuck Hagel, “Defense Innovation Days” Opening Keynote (Southeastern New England Defense Industry Alliance), Rhode Island, September 3, 2014, http://www.defense.gov/News/Speeches/Speech-View/Article/605602/defense-innovation-days-opening-keynote-southeastern-new-england-defense-indust.
  作者简介:张伊轩,1989年6月,男,河北沧州,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国战略。
其他文献
【摘要】非裔作家莫里森的《宠儿》讲述了女主角所遭受的精神创伤问题。本文以碎片化叙事摹仿精神创伤的内在表现与存在形式为支撑,外化为创伤的表现形式,使不可言说的创伤体验变得可以理解,旨在鼓励沉默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发出真实的呐喊。  【关键词】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碎片叙事  引言  笔者选择非裔女作家莫里森的《宠儿》作为分析对象,《宠儿》讲述的是蓄奴制下的黑人母亲为避免女儿再受奴役折磨之苦,亲
期刊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就已将批判性思维列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我国近几年也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文重点探索了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和转变学生英语写作的思维模式。教学实践证明:批判性思维和英语写作思维的结合能够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重技能轻思维的培养现状。这对英语教师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
期刊
【摘要】于生态平衡而言,低温微生物发挥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对环境中存在的某些污染物进行处理。本文首先将低温微生物与嗜温微生物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由此对低温微生物的概念作了简要阐述,然后再介绍了嗜冷菌和耐冷菌这两种主要的低温微生物类型,最后再以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为切入点,分别从生活污水去除、氯粉类化合物降解、芳香烃类化合物降解、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以及脂肪类物质降解这五个方面对低温微生物在环境工程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生物发酵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超声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研究发现,将超声波技术利用到微生物的发酵工程中去可以改善其缺陷,提高生物发酵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超声波在生物发酵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详细讲述了这种技术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波技术;生物发酵;应用  我们知道,生物发酵技术拥有众多好处----对环境危害小、生产效率高,尤其
期刊
【摘要】1968年川端康成作为日本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获奖后仅4年的1972年4月16日,他说是出门散步,在工作场所的逗子玛丽娜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川端康突然的自杀给日本文艺界带来很大的冲击,关于他的死,曾经有许多文艺评论家从各种角度分析其自杀的原因,比如,有的说因为和保姆关系不好;有的说因为盲肠手术之后健康不佳;其中多数的评论家认为他的自杀应归结于其虚无的人生观。川端康成自幼失怙
期刊
【摘要】慈悲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同时还是佛教最为基础的观念。以慈悲思想、报恩观念以及福田思想等作为基础,佛教经论全面主张慈善的行为,主张广施诸善。在佛教传统形式的慈善济世观念与现代化慈善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国家的佛教协在创建之后,始终将慈善事业当作最为主要的工作,从事了大量的慈善公益事业,推动了我们国家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不断进步。佛教慈善事业是佛教本身形象构建的主要内容,是佛教弘法利生重要的平台,
期刊
【摘要】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在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学;心理学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
期刊
【摘要】本文将从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现状、企业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字】企业;社会工作;问题;对策;社会学  1.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现状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性质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同时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在教育行业当中应用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微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微课程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具有泛在性、简易性等特点,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冲击。而应用写作作为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其更好的对微课程进行应用,本文对微课程视角下应用写作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微课程的特点
期刊
【摘要】网络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开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中获取大量的学习型、咨询型、生活服务型的信息,同时也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金钱崇拜思想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言论自由的综合影响,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信仰淡化甚至是缺失。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分析产生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强化相关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措施,提高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