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范围逐渐扩大,社会保险的业务量屡创新高,档案管理问题因此变得越来越突出与重要。本文指出了当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阐述了提高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若干途径。包括:依据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档案意识;熟稔业务,优化服务职能;健全机制,形成制度化管理;规范整理,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社会保险 档案 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48-01
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7月23日发布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的阐述,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1]。文件要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中保存并负责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范围逐渐扩大,社会保险的业务量屡创新高,档案管理问题因此变得越来越突出与重要。
一、当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意识薄弱
首先,没有充分重视档案工作。伴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入改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完成了大量的业务工作,但对社会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却没能充分重视,常常忽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工作人员认识不够,态度不严肃,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要。
(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某些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方便工作出发,采取由业务科室分散保管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方式,造成了档案不能统一管理。在某些地方,档案工作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人员承担,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从而致使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环节不能系统衔接,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份的劳动者逐渐增加,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不同省份的跨区域流动更加频繁,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此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旨在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的同步与共享。但是,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重要的信息只能通过传统的纸质档案查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依据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不仅记载着劳动者的全部信息,而且记录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社会保险档案应顺应改革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业务档案。积极应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劳动者在哪里就业,社会保险关系跟随至哪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跟踪到哪里,建立健全涵盖社会保障号码、指纹信息档案等内容的档案。通过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数据库的信息内容,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应当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机制,既要有业务学习,也要有文化学习。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档案管理能力。还应当努力提高档案意识,不仅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更要重视每一份档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肩负着信息的汇集、整理、管理、服务的重要工作,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
(三)熟稔业务,优化服务职能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据法律、法规,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而建立的保障制度。为此,档案工作人员一定要熟稔社会保险业务的法律法规,优化服务职能。首先是为劳动者服务,切实了解劳动者的需求,遵照相关规定,为劳动者提供档案查询与利用的服务职能。其次是为社会服务,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再次是为政府服务,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此外,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服务的功能更加多元,领域更加拓展,方式更加多样,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档案,更好地提供服务。
(四)健全机制,形成制度化管理
遵照《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机制,实现制度化管理。依据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明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分类原则,建立分类制度:按照专业类别分为:业务档案、人事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等;按照载体形式分为:文字档案、电子档案、图片档案等。无论哪一类型的档案,都应当制定管理制度。例如,不同类型档案的归档制度、统计制度、保管制度、保密制度、查阅利用制度等,从而将不同类别和不同载体的档案在统一制度下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著.社会保险法配套法规规章选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关键词]社会保险 档案 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48-01
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7月23日发布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的阐述,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1]。文件要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中保存并负责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范围逐渐扩大,社会保险的业务量屡创新高,档案管理问题因此变得越来越突出与重要。
一、当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意识薄弱
首先,没有充分重视档案工作。伴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入改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完成了大量的业务工作,但对社会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却没能充分重视,常常忽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工作人员认识不够,态度不严肃,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要。
(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某些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方便工作出发,采取由业务科室分散保管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方式,造成了档案不能统一管理。在某些地方,档案工作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人员承担,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从而致使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环节不能系统衔接,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份的劳动者逐渐增加,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不同省份的跨区域流动更加频繁,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此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旨在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的同步与共享。但是,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重要的信息只能通过传统的纸质档案查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依据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不仅记载着劳动者的全部信息,而且记录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社会保险档案应顺应改革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业务档案。积极应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劳动者在哪里就业,社会保险关系跟随至哪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跟踪到哪里,建立健全涵盖社会保障号码、指纹信息档案等内容的档案。通过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数据库的信息内容,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应当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机制,既要有业务学习,也要有文化学习。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档案管理能力。还应当努力提高档案意识,不仅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更要重视每一份档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肩负着信息的汇集、整理、管理、服务的重要工作,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
(三)熟稔业务,优化服务职能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据法律、法规,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而建立的保障制度。为此,档案工作人员一定要熟稔社会保险业务的法律法规,优化服务职能。首先是为劳动者服务,切实了解劳动者的需求,遵照相关规定,为劳动者提供档案查询与利用的服务职能。其次是为社会服务,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再次是为政府服务,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此外,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服务的功能更加多元,领域更加拓展,方式更加多样,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档案,更好地提供服务。
(四)健全机制,形成制度化管理
遵照《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机制,实现制度化管理。依据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明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分类原则,建立分类制度:按照专业类别分为:业务档案、人事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等;按照载体形式分为:文字档案、电子档案、图片档案等。无论哪一类型的档案,都应当制定管理制度。例如,不同类型档案的归档制度、统计制度、保管制度、保密制度、查阅利用制度等,从而将不同类别和不同载体的档案在统一制度下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著.社会保险法配套法规规章选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