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与旧制:论《民法典》中快速制止网络人格权侵权机制的调和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all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典》新增人格权禁令条款,从而存在两套快速制止网络空间的人格权侵权机制,分别是人格权禁令机制和避风港机制.两套机制在救济主体、救济程序、申请难度、救济范围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如何有效分工,以实现协调适用是亟需探讨的问题.根据两套机制优势的不同,在分工上应以避风港机制为主,而人格权禁令机制则主要解决避风港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纠纷,包括疑难纠纷和涉及多平台的重复侵权纠纷.要实现两套机制的有效分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立法上明确疑难纠纷由人格权禁令机制处理,二是人格权禁令程序可分为“阻断”和“停止侵权”两个步骤,三是提高网络服务提供者协助执行的效率.
其他文献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动能.本文通过构建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阐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具体影响,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2009—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与区域不平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且东部地区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通过机制分析、构建PLSTR模型对数字经济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显著的规模瓶颈效应,当一省宽带入网数达到2209万户时,数字经济规模将趋于饱和;第二,处于数字化建设初级阶段的省份,经济增长呈现“人力主导型”特征,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跨越规模门槛,数字经济红利渐趋消退,经济发展将步入“资源主导型”的低速增长阶段;第三,现阶段绝大多数省份已触及数字经济增长瓶颈,必须融入新技术和新业态来提升数字经济效
《民法典》第四编第六章对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益的关系和保护作出了规定,但在如何实施与适用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从现实来看,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益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逐渐得以发展完善与界分.从欧洲与美国的经验来看,在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时,无论是“防守型”还是“矫正型”,均属于私法与公法协作的模式,其中最关键的是处理好立法与实施的衔接问题.中国采取“统筹兼顾型”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民法典》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处理好《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治理方式展开对个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