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微媒体随想
世界越沉重,微博越轻盈。
140个字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再加上一个账号,你就可以开辟自己的新大陆。Twiitter首页写着:发现和分享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鲜事,新浪微博首页写着: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借用《网瘾战争》中的一句话:“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无数微小的声音集结成了,长尾,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个神经末梢,个体的付出会得到整个世界的回应,微动力被扩大成了推动力,这就是微博的力量所在。
Twiitter用户曾经很疑惑:谁会在乎我每天在干什么呢?事实证明,每个人都有—定的社会人际关系,当这个人际关系被全盘搬到互联网上之后,一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就建立起来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网络的核心,不同的网络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一条小的更新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将会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快速传播创造出巨大的声浪,影响到自己的熟人圈和“围观者”圈,从而勾勒出一个社会生活的全景画面。
在这种情况下,微博从一种单纯的传播媒介变成了集传播媒介和人际互动为一身的“自媒体”。另—方面,原本只是人际互动工具的手机,却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增加了媒介终端的功能。当手机遇上微博,手机微媒体就此诞生。
手机作为媒体的特征
2004年7月,一份国字头的报纸成为了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开移动媒体服务先河的报纸,是一份与通信甚至,都完全不相关的机关报——《中国妇女报》就此成为国内手机媒体的标志。
一年之后,全国移动通信最发达的广东地区开始出现手机报业务,2005年8月8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正式宣布正式推出手机报业务,自此之后,包括新华街参考消息,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在内的9家报纸媒体开始借助手机扩大用户层面。不到2年之后一手机电视也正式登陆国内市场,
不过,真正让手机成为“第五媒体”的是移动台互联网的普及。由于此前的手机媒体,包括手机电视和手机报都是以传播传统媒体的内容为主,受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讨论,充其量只是让传统媒体多了一个渠道出口,而移动互联网对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的渗透却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出口那么简单。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移动互联网也不例外。媒体,被报道者和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进行双向交流而只需要增加很少的成本。同时,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手机互联网媒体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具私密性的小范围传播,并延续手机本身的人际互动功能,这也是其他手机媒体所不能实现的。
另外,手机互联网媒体另一个特征在于它同以融合传统互联网媒体的—切资源,但是又比传统互联网的载体——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更便携,3G时代的来临和手机硬件性能提升使手机互联网媒体除了继承传统互联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将拥有更多独特的功能,包括手机定位、手机支付、手机阅读等等。
对于手机媒体的受众而言,上下班途中的时间、特定封闭空间的时间等原本被传统媒体抛弃的碎片时间就是手机互联网媒体发挥最大作用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带来的就是就是碎片化的媒介使用方式,而微博正是信息碎片化和重构增值的最佳实践者。
微博联姻移动通信
在Twiitter大出风头之后,国内先后出现了饭否、叽歪和嘀咕等数家模仿Twiitter的微博网站,但由于不能很好地配合国内互联网的管理制度,先后倒下或是退出。随后,几大门户纷纷切入微博市场。有意思的是,中国移动也推出了针对其手机用户的139说客服务,可以与用户的手机号打通使用。用户登录139说客不仅能够通过PC和手机短信让亲朋好友听到自己说的话,也能通过PC和手机短信随时关注好友分享的内容。
曾经有一个在微博上流传很广的段子:某人在中关村肯德基的卫生间里,酣畅淋漓之后发现没带纸,情急之下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不到10分钟之后一大卷卫生纸高调送到,另外一个案例则发生在4月11日,送一天被网友称之为苍井空之夜,身在日本的推友(Twiitter的用户)@S,Twiitter,在4月11日晚发布了一条消息:苍井空上推了,目前关注者2000多人,她说:“目标是1万人”我觉得这目标很容易达到,“随后众多知名推友纷纷议论仅仅用了几小时,苍井空的关注者就超过了她的目标1万人到本文截稿时,她的关注者已经接近9万人。
手机和微博发展的初期在传播媒介和人际互动方面部是厚此薄彼,如我们之前的分析,双方都在弥补自己缺失的一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手机和微博的本质属性趋于一致——传播媒介和人际交互合二为一,这种趋势的最终产物将可以满足用户在新媒体时代的新的社交需求和更强烈的信息需求。
虽然微博生于互联网,现在也长于互联网,但是毫无疑问,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手机“微媒体”,所谓微媒体,—方面是媒体身后的每一个人都是“微小”的,因为微博上的信息源都不再是官方途径的电视台、报纸,也不是冠冕堂皇的企业,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体:另—方面,则是受限于140个字的格式,除了。帮打口水仗的人非要把一篇好好的博客分拆成若干个140字的段子以显示其声势浩大之外,140个字也就能够说清楚一件事而已。
但是,微博并非简单的短消息,而是成长与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媒体平台,是由大量小圈子的组成的生活圈和消息圈,甚至还是消费平台和话题平台,以微博为基础而形成的手机微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让用户个体亲自参与新闻当中,成分为新闻与事件的围观者和记录者,实现信息和事件的即时分享,可以第一时间传遍整个互联网。
手机微媒体引爆价值链
在我们看来,手机微媒体的终极目标应该有三个:第一是随时随地,第二是个性化内容,第三是双向交流。手机媒体实现了第一个和第二个,而如果加上微博就可以实现第三个。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已经在通过手机阅读时政、财经、体育等新闻信息,而对于已经风靡几年的Web2.0服务,除了微博之外,其他的服务包括博客。论坛和视频分享都不可能和现有的通信工具实现多渠道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在没有电脑的时候,只有微博可以完全没有任何障碍地实现所有功能。根据国内领先的微博服务新浪微博的数据,用户发出的微博有35%发来源于手机,做博活跃期则集中在上下班时间以及晚上11点以后。这也充分证明一手机微媒体很好地填补了人们的碎片时间。
事实上,不仅是实现所有功能,微博甚至可以用多种渠道和手机配合工作。对于较低端的手机,可以用短信或者彩信更新微博,或是访问微博的Wap网站进行更新、锐推和回复,而智能手机还可以使用客户端,功能更加丰富。
对于运营商来说,手机微媒体简单的使用和丰富的交引将使得移动互联网的访问量大幅度攀升。正是因为看到了手 机和微博结合的巨大能量,对移动互联网觊觎已久的国内运营商也已经开始进入到手机微媒体的战场。除了之前提到的中国移动139说客,5月初中国电信也推出名为天翼V博的微博产品,用户可以用天翼号码直接登陆,并可以用多种方式更新微博。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使用天翼手机号码将用户的社交关系导入天翼V博。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手机微媒体可能将成为其与用户进行深度沟通的重要途径。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企业都把,Twiitter作为面对消费者的重要渠道,企业通过这个渠道可以更快更直接的获取到最终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对于国内的许多企业来说,他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很少或者基本不用电脑上网的用户,这些消费者分布于市场的各个阶层,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新媒体融合近在眼前
拥有20年发展历史的手机很有可能迎来最大的变革,手机微媒体的出现让手机不再只是和熟人进行联系、对新闻单向阅读,而是与外界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手机本身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制造业,但是转身媒体业,绝对是一个新鲜事物。
手机微媒体的出现,首先当然是技术的推动力。数字化的浪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手机微媒体出现的技术基础:其次就是媒介形态的变革,受众不再是受众,而是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的“Prosume”(生产消费者),受众不仅获取信息,同时也制造和传播信息。随着掌上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个群体将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而是普通用户的大多数:再次,就是媒体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传统媒体的广告售卖模式转向对用户收取服务费。
处在发展萌芽期的手机微媒体也有自己的问题——当然,这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算是什么麻烦,因为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太丰富,当关注的话题和领域比较多的时候,信息将成为泛滥的洪水,这个时候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以笔者为例,每天收到1000天以上的RSSN息了500条以上的新浪微博信息以及同样数量的,Twiitter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都不再经过PC平台而是直接到达手机平台,那么这对于用户来说不再是2000条信息,而是2000个麻烦,当这个数字变成20000条时,这就是一场真正的灾难。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从这些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而找信息的时间可能比阅读信息更长。
新媒体是否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掘墓”?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新媒体并不是一种媒体形式,而是一种技术手段。以手机微媒体为例,个人所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度总的来说与传统媒体相比还是有—定的差别,而且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他们同样可以使用手机微媒体的技术,这并不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否,但是却会压缩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更快速流动、更个性化发送的信息,而这是二千人一面的传统媒体很难做到的。
世界越沉重,微博越轻盈。
140个字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再加上一个账号,你就可以开辟自己的新大陆。Twiitter首页写着:发现和分享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鲜事,新浪微博首页写着: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借用《网瘾战争》中的一句话:“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无数微小的声音集结成了,长尾,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个神经末梢,个体的付出会得到整个世界的回应,微动力被扩大成了推动力,这就是微博的力量所在。
Twiitter用户曾经很疑惑:谁会在乎我每天在干什么呢?事实证明,每个人都有—定的社会人际关系,当这个人际关系被全盘搬到互联网上之后,一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就建立起来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网络的核心,不同的网络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一条小的更新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将会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快速传播创造出巨大的声浪,影响到自己的熟人圈和“围观者”圈,从而勾勒出一个社会生活的全景画面。
在这种情况下,微博从一种单纯的传播媒介变成了集传播媒介和人际互动为一身的“自媒体”。另—方面,原本只是人际互动工具的手机,却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增加了媒介终端的功能。当手机遇上微博,手机微媒体就此诞生。
手机作为媒体的特征
2004年7月,一份国字头的报纸成为了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开移动媒体服务先河的报纸,是一份与通信甚至,都完全不相关的机关报——《中国妇女报》就此成为国内手机媒体的标志。
一年之后,全国移动通信最发达的广东地区开始出现手机报业务,2005年8月8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正式宣布正式推出手机报业务,自此之后,包括新华街参考消息,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在内的9家报纸媒体开始借助手机扩大用户层面。不到2年之后一手机电视也正式登陆国内市场,
不过,真正让手机成为“第五媒体”的是移动台互联网的普及。由于此前的手机媒体,包括手机电视和手机报都是以传播传统媒体的内容为主,受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讨论,充其量只是让传统媒体多了一个渠道出口,而移动互联网对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的渗透却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出口那么简单。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移动互联网也不例外。媒体,被报道者和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进行双向交流而只需要增加很少的成本。同时,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手机互联网媒体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具私密性的小范围传播,并延续手机本身的人际互动功能,这也是其他手机媒体所不能实现的。
另外,手机互联网媒体另一个特征在于它同以融合传统互联网媒体的—切资源,但是又比传统互联网的载体——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更便携,3G时代的来临和手机硬件性能提升使手机互联网媒体除了继承传统互联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将拥有更多独特的功能,包括手机定位、手机支付、手机阅读等等。
对于手机媒体的受众而言,上下班途中的时间、特定封闭空间的时间等原本被传统媒体抛弃的碎片时间就是手机互联网媒体发挥最大作用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带来的就是就是碎片化的媒介使用方式,而微博正是信息碎片化和重构增值的最佳实践者。
微博联姻移动通信
在Twiitter大出风头之后,国内先后出现了饭否、叽歪和嘀咕等数家模仿Twiitter的微博网站,但由于不能很好地配合国内互联网的管理制度,先后倒下或是退出。随后,几大门户纷纷切入微博市场。有意思的是,中国移动也推出了针对其手机用户的139说客服务,可以与用户的手机号打通使用。用户登录139说客不仅能够通过PC和手机短信让亲朋好友听到自己说的话,也能通过PC和手机短信随时关注好友分享的内容。
曾经有一个在微博上流传很广的段子:某人在中关村肯德基的卫生间里,酣畅淋漓之后发现没带纸,情急之下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不到10分钟之后一大卷卫生纸高调送到,另外一个案例则发生在4月11日,送一天被网友称之为苍井空之夜,身在日本的推友(Twiitter的用户)@S,Twiitter,在4月11日晚发布了一条消息:苍井空上推了,目前关注者2000多人,她说:“目标是1万人”我觉得这目标很容易达到,“随后众多知名推友纷纷议论仅仅用了几小时,苍井空的关注者就超过了她的目标1万人到本文截稿时,她的关注者已经接近9万人。
手机和微博发展的初期在传播媒介和人际互动方面部是厚此薄彼,如我们之前的分析,双方都在弥补自己缺失的一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手机和微博的本质属性趋于一致——传播媒介和人际交互合二为一,这种趋势的最终产物将可以满足用户在新媒体时代的新的社交需求和更强烈的信息需求。
虽然微博生于互联网,现在也长于互联网,但是毫无疑问,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手机“微媒体”,所谓微媒体,—方面是媒体身后的每一个人都是“微小”的,因为微博上的信息源都不再是官方途径的电视台、报纸,也不是冠冕堂皇的企业,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体:另—方面,则是受限于140个字的格式,除了。帮打口水仗的人非要把一篇好好的博客分拆成若干个140字的段子以显示其声势浩大之外,140个字也就能够说清楚一件事而已。
但是,微博并非简单的短消息,而是成长与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媒体平台,是由大量小圈子的组成的生活圈和消息圈,甚至还是消费平台和话题平台,以微博为基础而形成的手机微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让用户个体亲自参与新闻当中,成分为新闻与事件的围观者和记录者,实现信息和事件的即时分享,可以第一时间传遍整个互联网。
手机微媒体引爆价值链
在我们看来,手机微媒体的终极目标应该有三个:第一是随时随地,第二是个性化内容,第三是双向交流。手机媒体实现了第一个和第二个,而如果加上微博就可以实现第三个。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已经在通过手机阅读时政、财经、体育等新闻信息,而对于已经风靡几年的Web2.0服务,除了微博之外,其他的服务包括博客。论坛和视频分享都不可能和现有的通信工具实现多渠道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在没有电脑的时候,只有微博可以完全没有任何障碍地实现所有功能。根据国内领先的微博服务新浪微博的数据,用户发出的微博有35%发来源于手机,做博活跃期则集中在上下班时间以及晚上11点以后。这也充分证明一手机微媒体很好地填补了人们的碎片时间。
事实上,不仅是实现所有功能,微博甚至可以用多种渠道和手机配合工作。对于较低端的手机,可以用短信或者彩信更新微博,或是访问微博的Wap网站进行更新、锐推和回复,而智能手机还可以使用客户端,功能更加丰富。
对于运营商来说,手机微媒体简单的使用和丰富的交引将使得移动互联网的访问量大幅度攀升。正是因为看到了手 机和微博结合的巨大能量,对移动互联网觊觎已久的国内运营商也已经开始进入到手机微媒体的战场。除了之前提到的中国移动139说客,5月初中国电信也推出名为天翼V博的微博产品,用户可以用天翼号码直接登陆,并可以用多种方式更新微博。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使用天翼手机号码将用户的社交关系导入天翼V博。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手机微媒体可能将成为其与用户进行深度沟通的重要途径。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企业都把,Twiitter作为面对消费者的重要渠道,企业通过这个渠道可以更快更直接的获取到最终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对于国内的许多企业来说,他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很少或者基本不用电脑上网的用户,这些消费者分布于市场的各个阶层,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新媒体融合近在眼前
拥有20年发展历史的手机很有可能迎来最大的变革,手机微媒体的出现让手机不再只是和熟人进行联系、对新闻单向阅读,而是与外界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手机本身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制造业,但是转身媒体业,绝对是一个新鲜事物。
手机微媒体的出现,首先当然是技术的推动力。数字化的浪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手机微媒体出现的技术基础:其次就是媒介形态的变革,受众不再是受众,而是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的“Prosume”(生产消费者),受众不仅获取信息,同时也制造和传播信息。随着掌上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个群体将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而是普通用户的大多数:再次,就是媒体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传统媒体的广告售卖模式转向对用户收取服务费。
处在发展萌芽期的手机微媒体也有自己的问题——当然,这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算是什么麻烦,因为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太丰富,当关注的话题和领域比较多的时候,信息将成为泛滥的洪水,这个时候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以笔者为例,每天收到1000天以上的RSSN息了500条以上的新浪微博信息以及同样数量的,Twiitter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都不再经过PC平台而是直接到达手机平台,那么这对于用户来说不再是2000条信息,而是2000个麻烦,当这个数字变成20000条时,这就是一场真正的灾难。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从这些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而找信息的时间可能比阅读信息更长。
新媒体是否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掘墓”?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新媒体并不是一种媒体形式,而是一种技术手段。以手机微媒体为例,个人所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度总的来说与传统媒体相比还是有—定的差别,而且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他们同样可以使用手机微媒体的技术,这并不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否,但是却会压缩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更快速流动、更个性化发送的信息,而这是二千人一面的传统媒体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