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外语专业新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教材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如何从文化教学角度改善现行英语专业教学体系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整理分析,从作者和作品的国际性方面对《现代大学英语》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多元文化外语教学的需要,笔者对该教材的优点和不足分别作了陈述。这些结论对于现有教材的修订,新教材的编写以及广大师生的教学、学习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 《现代大学英语》
文化内容
多元文化教育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民族复兴的产物。当前,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不断显现,极大地推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由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语言教学,特别是在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语言教学中,倡导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这个新的世界环境下,大学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是他们了解人们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他们自己和别的文化,并尊重多元主义。
Scovel (2001)认为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应当属于使用者,英语教材应当吸收使用者的文化,也应包含世界上所有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Lee(2009)研究了韩国11所高中的英语教材,发现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和信息主要来自盎格鲁人,且美国文化被当做是最优秀的文化。在国内,《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要以培育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和渊博的文化学问为导向。
一、作者的国际性
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的要求,教材的国际性首先体现在课文作者的国际性上,尤其是在英语教学的教材中。作者自身的国际化背景是作品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现代大学英语》(1-4册)共60篇文章(不包括课文B部分)。从作者的教育背景、生活情况以及社会背景和国籍方面考虑,英语国家的作者占绝大部分,而在这些作者中,美国作家又占大部分。具体数据如下:
第一册中共有十五位作者,其中,两位来自非洲,两位来自亚洲,其余的十位均来自美国。此外,剩下的一位是拥有国际背景的作家,赛珍珠,美裔华籍作家,在中国生活长达四十年。
第二册中的十五位作家,位来自英国,其余均来自美国。
第三册中,两位来自英国,一位来自新西兰,而其余十二位均来自美国。
第四册中,四位来自英国,一位来自爱尔兰,一位来自亚洲,一位来自非洲,其余均来自美国。
从以上分析很容易看出,非英语国家作家所占比例很小,仅有10%,且这些作家全部来自亚非国家。
从作者和作品的分布来看,在作者国际性方面,《现代大学英语》的编排并没有特定规律可循,并未体现多元文化教育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该套教材过分美国化了。
二、作品的国际性
第一册中,十篇文章与美国生活有关,两篇与亚洲有关,两篇关注非洲生活,一篇探讨了跨文化主题。
在第二册中,正如第一部分提到的,十三位作者均来自美国,所以,他们所写文章几乎都是关于美国社会与文化(其中两篇文章谈到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话题,但是仍然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去分析话题)。其余两篇中,一篇涉及英国社会生活,另外一篇的背景则为加勒比地区。
第三册中,十一篇文章明确涉及美国背景文化,其余四篇中,一篇故事发生在希腊,其余三篇未能明确发生的背景。
在第四册中,共有八篇文章涉及美国文化,四篇为英国背景,南非、亚洲、法国各占一篇。
从数据结果显示,可以看出从作品的国际性角度考虑,该套教材仍然关注美国社会和文化。
三、总结
新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材是否能够符合新大纲的要求,是否有利于顺利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英语人才对英语教育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现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英语》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1-4册)的文化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作者及作品的国际性方面,得出准确的数据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该套教材考虑到了文化因素并在素材选择上体现了一定的多元文化要求,但是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从作者国际性还是从作品的国际性来看,该教材中的文化比例都未达到新大纲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应适当考虑作者与作品国际性因素,以期达到培养英语人才的要求。
其次,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清楚该套教材在文化配比上的情况,即美国文化占据大部分,这可能会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文化有强势有弱势,有好有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師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中未体现或者所占比例小的文化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多元文化,顺利完成新大纲的培养要求。同时,教师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使学生以客观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最后,分析所得具体结果将会对今后《现代大学英语》的编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Christine I Bennett.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 Boston: Ally and Bacon, 1999.
[2] Scovel, T. Learning new languages: A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Heinle & Heinle, 2001.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4]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5]张岚,秦焰.关于《现代大学英语》中的文化内容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 2004(4).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多元文化 《现代大学英语》
文化内容
多元文化教育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民族复兴的产物。当前,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不断显现,极大地推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由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语言教学,特别是在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语言教学中,倡导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这个新的世界环境下,大学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是他们了解人们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他们自己和别的文化,并尊重多元主义。
Scovel (2001)认为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应当属于使用者,英语教材应当吸收使用者的文化,也应包含世界上所有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Lee(2009)研究了韩国11所高中的英语教材,发现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和信息主要来自盎格鲁人,且美国文化被当做是最优秀的文化。在国内,《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要以培育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和渊博的文化学问为导向。
一、作者的国际性
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的要求,教材的国际性首先体现在课文作者的国际性上,尤其是在英语教学的教材中。作者自身的国际化背景是作品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现代大学英语》(1-4册)共60篇文章(不包括课文B部分)。从作者的教育背景、生活情况以及社会背景和国籍方面考虑,英语国家的作者占绝大部分,而在这些作者中,美国作家又占大部分。具体数据如下:
第一册中共有十五位作者,其中,两位来自非洲,两位来自亚洲,其余的十位均来自美国。此外,剩下的一位是拥有国际背景的作家,赛珍珠,美裔华籍作家,在中国生活长达四十年。
第二册中的十五位作家,位来自英国,其余均来自美国。
第三册中,两位来自英国,一位来自新西兰,而其余十二位均来自美国。
第四册中,四位来自英国,一位来自爱尔兰,一位来自亚洲,一位来自非洲,其余均来自美国。
从以上分析很容易看出,非英语国家作家所占比例很小,仅有10%,且这些作家全部来自亚非国家。
从作者和作品的分布来看,在作者国际性方面,《现代大学英语》的编排并没有特定规律可循,并未体现多元文化教育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该套教材过分美国化了。
二、作品的国际性
第一册中,十篇文章与美国生活有关,两篇与亚洲有关,两篇关注非洲生活,一篇探讨了跨文化主题。
在第二册中,正如第一部分提到的,十三位作者均来自美国,所以,他们所写文章几乎都是关于美国社会与文化(其中两篇文章谈到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话题,但是仍然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去分析话题)。其余两篇中,一篇涉及英国社会生活,另外一篇的背景则为加勒比地区。
第三册中,十一篇文章明确涉及美国背景文化,其余四篇中,一篇故事发生在希腊,其余三篇未能明确发生的背景。
在第四册中,共有八篇文章涉及美国文化,四篇为英国背景,南非、亚洲、法国各占一篇。
从数据结果显示,可以看出从作品的国际性角度考虑,该套教材仍然关注美国社会和文化。
三、总结
新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材是否能够符合新大纲的要求,是否有利于顺利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英语人才对英语教育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现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英语》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1-4册)的文化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作者及作品的国际性方面,得出准确的数据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该套教材考虑到了文化因素并在素材选择上体现了一定的多元文化要求,但是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从作者国际性还是从作品的国际性来看,该教材中的文化比例都未达到新大纲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应适当考虑作者与作品国际性因素,以期达到培养英语人才的要求。
其次,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清楚该套教材在文化配比上的情况,即美国文化占据大部分,这可能会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文化有强势有弱势,有好有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師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中未体现或者所占比例小的文化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多元文化,顺利完成新大纲的培养要求。同时,教师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使学生以客观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最后,分析所得具体结果将会对今后《现代大学英语》的编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Christine I Bennett.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 Boston: Ally and Bacon, 1999.
[2] Scovel, T. Learning new languages: A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Heinle & Heinle, 2001.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4]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5]张岚,秦焰.关于《现代大学英语》中的文化内容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 2004(4).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