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主要方式,也是认知科学最基础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课堂常规,学生间相互合作,教师的精心设计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观察现象,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新的<<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主要指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也是认知科学最基础的知识。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探索新的领域,下面我从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出发,浅谈一下如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首先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那么如何保证农牧村学校开展实验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堂常规的建设,要针对性地提出科学课课堂常规要求,要做到人人参与、有序实验、动静结合、大胆发言。因为科学课又有别于其他学科,尤其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动静结合”就是指当思考时、汇报时、记录时要做到静;当讨论时、实验时要动起来。动与静不是絕对的,是相对的。常规要求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只有坚持抓好,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科学习习惯。
二、抓好小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科学实验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组实验教学是由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所决定的。那么如何发挥好小组学习的功能,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是所有科学教师追求的目标。首先要让同学自行分组介入合作进行现场观察,教师及时提供有效的点拨,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其次对分组实验任务还不清楚的,教师应耐心反复的向学生说明内容和操作程序。并在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干预指导。对于那些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教师应对他们进行检查并给予肯定,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的工作重点是精心设计并积极推动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发挥小汇报员主角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补充,要让每位学生的发言成为全体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教师不能将自身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分离。
三、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四、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实验规则,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预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预料和猜想过程,是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设性解释,分工协作,做好观察、观测和记录。因此,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本小组的同学分一分任务,如谁做实验预测员,谁做实验员、实验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器材管理员等,让他们通力合作,完成好每一个观察、观测和实验。
五、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我在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首先做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
总之,小学实验课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逐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观察现象,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新的<<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主要指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也是认知科学最基础的知识。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探索新的领域,下面我从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出发,浅谈一下如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首先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那么如何保证农牧村学校开展实验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堂常规的建设,要针对性地提出科学课课堂常规要求,要做到人人参与、有序实验、动静结合、大胆发言。因为科学课又有别于其他学科,尤其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动静结合”就是指当思考时、汇报时、记录时要做到静;当讨论时、实验时要动起来。动与静不是絕对的,是相对的。常规要求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只有坚持抓好,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科学习习惯。
二、抓好小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科学实验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组实验教学是由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所决定的。那么如何发挥好小组学习的功能,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是所有科学教师追求的目标。首先要让同学自行分组介入合作进行现场观察,教师及时提供有效的点拨,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其次对分组实验任务还不清楚的,教师应耐心反复的向学生说明内容和操作程序。并在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干预指导。对于那些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教师应对他们进行检查并给予肯定,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的工作重点是精心设计并积极推动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发挥小汇报员主角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补充,要让每位学生的发言成为全体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教师不能将自身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分离。
三、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四、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实验规则,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预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预料和猜想过程,是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设性解释,分工协作,做好观察、观测和记录。因此,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本小组的同学分一分任务,如谁做实验预测员,谁做实验员、实验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器材管理员等,让他们通力合作,完成好每一个观察、观测和实验。
五、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我在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首先做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
总之,小学实验课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逐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